谭婷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模式。与传统英语教学和学习形式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并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体现一种新理念的教学法,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经过几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些许经验,在本文中将具体谈谈小组合作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增强英语五大能力(即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初中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科学分组,小组成员担负各自的责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小组合作,促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分析在英语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开展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分组,构建合作学习基础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必须要建设高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设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需遵循科学分组的原则,合理分配学习小组,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开展。传统的教学分组,一般以学生成绩为划分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导致小组与小组“优劣”分配不均,差距明显,优质小组讨论激烈。成绩差的小组沉默不言,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着手将初中生平时学习英语的情况、英语学习兴趣、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英语水平差异、英语知识接受能力水平的差异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将四人按照“一优两中一差”的结构划分成一小组,成员与成员间保持能力互补,以便在今后的合作学习中做到互帮互助,实现小组合作成效的最优化。教师在分组之后,要将小组各个成员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划分,以确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共同完成英语教学目标。
(二)巧设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置出科学合理的合作探究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围绕此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要难易程度适中,以避免设置太难的问题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中,教师可围绕简单却有探究意味的句型设置问题,如“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When are you going?”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假期,并能灵活运用句型介绍自己假期的计划安排,主要侧重教会学生使用现在进行时态表示未来的计划,并学会使用特殊疑问句进行提問,以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注重合作学习评价与总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之后,教师要重视最后的小组合作评价和总结,让每个小组代表成员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和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到今后合作发展的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给予重视。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此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欣欣.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9(2).
[2]熊琼红.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薛静.出货宗英体育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鲁翠红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