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预习学案的策略探究

2017-06-17 10:14邱祝泓
新课程·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邱祝泓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

摘 要:依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客观学情设计出的预习学案,是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辅助工具。借助小组合作、穿插调整、范例指引、借鉴模仿等具体策略,让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预习学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也让“以学定教”的理念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预习学案;以学定教

随着“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学案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所指的“预习学案”是指依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客观学情设计出的用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具体课前预习方案。

预习学案立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为统一,关注学生课前预习环节中的学习获得,有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优化。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预习学案,能为“以学定教”的开展提供关键的现实依据,也为教师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保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本文对预习学案的有效落实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借助小组合作,落实基础夯实

在预习学案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抄写易错难掌握的生字新词及词语解释。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由组内六名成员轮流朗读和呈现自己摘抄的字词,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检查,一旦有错误,在小组内集体纠正并记忆。在此过程中,朗读的学生会格外认真,而聆听的学生也会异常专注,在这种彼此需要的内在驱动下,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得到明显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早年生活》一文时,有个学生将“威慑”一词中的“慑”字写成了“摄”,其他预习到位的同学迅速纠正了这一错误。这样在集体学习中强化了预习的价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预习学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学生字词,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相互聆听、纠错中得到夯实。

二、借助穿插调整,落实疑难解答

预习学案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发问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预习学案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方式。教师应该对预习学案中反馈出来的学生先学的信息进行思考,努力调整原本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存在的共性困惑穿插在教学流程中,让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难得以解答,思考得以落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时,有不少学生在预习学案里提出:“什么叫断肠人?”可见这个词构成了学生理解这首小令情感主旨的障碍,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加以解答。于是笔者将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原先设计六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小令中的画面。(2)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断肠人”怎样的情思。(3)“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后来笔者在第二个问题前补充“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并在学生交流过后添加辅助资料:“断肠是比喻极度悲伤之意。”“东晋桓温,带军入四川,经过三峡时,部队中有人捕获一只小猿并带到船上,母猿在岸上一边追着行船,一边哀号,如此追了一百多里。在船离岸较近时,那只母猿趁机跳上了船,但一到船上就死了。士兵剖开母猿的肚子,发现里面的肠子因极度的哀伤断成了一寸一寸的。母猿因小猿被捉,悲伤痛苦,哀号至断肠,这就反映了‘肠断与哀伤之间的联系。”当学生理解了“断肠”一词,仿佛能对诗中那个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和无比思念家乡的心境感同身受,更能感受秋风萧瑟、夕阳西下时凄凉寒冷的氛围,也对情景交融的写法感触更深。

可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预习思考,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及时做出添加或调整,以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润物细无声”地解答了学生的困惑,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借助范例指引,落实方法掌握

使用预习学案的重要价值在于将教师融合在预习学案中的方法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中,构建学生的方法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在预习学案中,教师可以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通过范例指引,让学生初步领会,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链接与强化,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阅读文本或解答题目的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在预习学案中设计“品读赏析”一环:请找出表现紫藤萝美丽的语句,并说说它的妙处。(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角度、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赏析)并给出一个赏析的范例: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1)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紫藤萝比作瀑布,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和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2)从用词的角度:“辉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的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极力描写了紫藤萝的茂盛和生命活力。

有了这样较强指导性的赏析范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方法,对优美语句的赏析就不再显得困难,有了预习学案中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加活跃和自信。

教师以“预习学案”为依据,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四、借助借鉴模仿,落实能力迁移

很多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好范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写作指导。因此,在预习学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思考:同样是文中的内容,如果是你会怎么写?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样,通过预习学案的引导和思考,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和主题上,还会转移到写作技巧上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加以适当引导,并且将写作练习及时跟进的话,将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不小的促进作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思考,学生应该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这不是难点。这篇文章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先叙事,后感悟道理;而且叙事很生动,描写落实到位。于是,在预习学案中布置了“请思考并写下本文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学生的答案已经基本涉及记叙的六要素、蕴含哲理的写法、细致的描写、以小见大等这几点。有了这个预习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这句话必须是先叙事后总结,语言尽量简洁。这一个环节是阅读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的过程,可以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然后启发学生:故事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于是组织学生展开对文章人物和环境描写的赏析。课后笔者又布置了一篇记叙文写作练习,把课堂所学延伸到写作训练。学生有写作技巧可模仿,又结合自身经历而写作,收到不错的效果。这个过程真正将预习学案、课堂和课后练习有效贯穿起来,由阅读始,由写作结,在阅读、赏析、习作三个环节的连续体验中完成了对行文思路、表现手法的学习,从而完成了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

总而言之,预学学案的使用绝不能仅仅止步于预习环节。预习学案之于学生,侧重于课前的思考;而之于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选择、方法指导、策略甄别的有效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预习学案的有效使用,努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夯实基础、解答疑难、掌握方法、迁移能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倪岗.语文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5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韦国锋.“以学定教”的十年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