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乡九年制学校)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其中的薄弱环节,长此以往会不利于我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知识和良好的素养,成为初中每一位初中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结合经验谈谈优化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兴趣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古诗词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背诵记忆古诗词的能力,以便在答题中得到分数,从而导致忽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赏析诵读和情感体验。这样重内容轻感悟的古诗词教学,令学生无法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体悟不到古诗词的古韵美,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古诗词失去兴趣。
二、重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肯定了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韵味,对塑造人健康的精神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初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中国古诗词文字简约生动,创造出悠长耐人寻味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传统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
(一)情境教学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诗画生情,创设情境
自古称“诗画不分家”,诗歌和画虽分属两种艺术,但两种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最典型的代表性诗人就是王维,其代表作《使至塞上》中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独绝千古,作者抓住大漠中最典型的景色进行刻画,将一幅沙漠落日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教师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现有关这两句诗的图画,创设图画情境,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句中“大”“孤”“长”“落”等词描绘出一个浩瀚无边的沙漠,广阔孤寂,作者将其深沉的情感融入这自然景象中。一个“直”,一个“圆”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评析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又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就是如此,诗中本“自有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是无理,却又合情合理。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有必然的根据的。
2.自然生活启情,塑造品质
古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诗词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哲理思想孕育到朴素自然的环境中,借此表达出洁身自好、不念名利的心思,抑或是表达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放身心回归到自然的怀抱。比如,在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作者创作了一首吟咏田园自然风光的词,在词中描述出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等山村夏夜风光,寄托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二)深入古诗意境,感受意境之美
古诗词运用简单的语言创造出意犹未尽的意境之美,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逐步走入诗的意境当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逐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技能,将诗中所传达的情感逐渐融合在学生的血液里。比如,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短短几字就将渡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渲染出来,好似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塑造了一个天空辽阔高远的宏大意境,气势如虹,朝气四射,极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探究欲。再如,杜甫的《望岳》中,更是将泰山的巍峨、雄伟的景象刻画出来。在这气势磅礴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将泰山的巍峨气象以及自己敢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展现得淋漓
尽致。
总之,中国的古诗词独具艺术魅力,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畅游在诗词的海洋中,享受诗词带来的精神抚慰。
参考文献:
[1]孙琴.对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教学研究,2011(8).
[2]陶中平.读·品·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教学研究,2011(10).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