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生+张忠云
摘 要: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还数学课堂的本来面目。做到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来源;生活;运用;巩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45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还数学课堂的本来面目。做到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商场购物”的真实情景:王红带4元钱去买铅笔,若买一支铅笔1元钱,还应找回多少元?列式为4-1=3(元);若买一支2.5元的圆珠笔,他还剩多少钱?列式为4-2.5=1.5(元)。让学生体会到买东西时需要数学,由此引出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社会调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数学教师不仅仅要搜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教师要走出去,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我带学生到苇板厂进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以小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问的问,记的记,算的算,自主与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学生便提出了如下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
(1)苇板厂平均每天生产多少苇板?
(2)苇板平均多少钱一平方米?
(3)工人平均每天能挣多少钱?
(4)苇板厂平均每天的利润是多少?
学生经过讨论做出比较满意的解答。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感受数学内在魅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再创制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之处,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5×15时,学生对用十位上的1去乘25得25个十,难以理解。我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平时用的彩笔,,结合实际设想:每盒彩笔25支,15盒共有多少支呢?而后引导学生先算5盒的支数,再算10盒的支数,用十位上的1去乘25得25个十,求15盒的支数就是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原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被激发。
四、动手操作,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近年来,我尝试把操作纳入教学轨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之后,我设计了切割玻璃的实践活动。提出的活动要求是:为小明家的新房安装玻璃。具体做法是,用一张长25cm,宽20cm的长方形的纸当玻璃,在这张纸上切割出长4 cm,宽3 cm的小玻璃。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铅笔、尺子等工具和材料,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我发现学生的切割方法较多,经过筛选,发现有两种割法比较普遍。
我根据每个学生切割的速度,质量及块数进行评价,予以表彰鼓励。其中第一种方法切割了5×8=40(块),第二种方法切割了6×6=36(块)。显然,第一种方法好于第二种,比较节省材料。这样的操作使学生手、口、脑并用,运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巩固数学学习成果
法国著名教育家费雷内指出:“儿童也是人,而且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他们也同成人一样,也是在进行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所以教师要巩固学生数学学习成果,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在教学“比例尺”知识之后,我让学生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学生分组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 经过反复修改,终于绘制出一幅美丽的学校平面图。这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数学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小飞.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9).
[2] 刘海燕.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3] 徐金霞.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0).
[4] 徐爱军.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科技信息,2009(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