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平方公式》教学改进

2017-06-14 09:38王海燕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直观本质例题

王海燕

《完全平方公式》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为:熟悉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会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重点,对公式中a、b确定以及正确套用公式是难点。但是第一次上完课后发现在课堂设计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未考虑到初一学生认知发展规律;2.对公式的本质挖掘不够到位;3.例題的设计有待优化;4.上课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欠妥。针对以上问题,我对本节课某些环节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对比如下:

【改进想法】改进前我采用纯数学的引入,用上节课学习的多乘多法则进行公式推导,以为这样的设计非常直接明了,但通过上课发现,学生的反应比较沉,配合较少,不积极。回头仔细研读教材,教材中由面积再到乘法公式的推导,直观且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新的感知,将枯燥无趣的公式赋予新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感性直观的认知,再加上理性的推理判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就显得立体而丰富。于是我对原教案进行了重新规划,由直观到理论,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并且通过设置几个简单问题,调动大部分学生开口说话的积极性,以部分带动另一部分,争取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综合两个完全平方公式,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

【改进想法】改进前,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讨论起来显得生硬无趣,过多强调了形式,课后想想,如果将“和的平方”作为重点单独讨论、认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后,再应用它推导出“差的平方”,学生对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一目了然。在讨论完完全平方公式后,如果能够追问一句:这里的a、b可以表示什么?这个问题的含金量较高,通过讨论,从本质上认识公式,学生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于是改进后的课上,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a、b,这里的a、b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甚至是一个多项式,体会整体性。没有太多强调形式,比如两数积的两倍不一定放中间,为以后解题时的变形做好铺垫。

【改进想法】我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对公式中字母的意义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三道题都偏难,设计时应注意例题选择的代表性及梯度化,立足书本,夯实基础,让学生更能体会重点,克服难点。上课过程中某个细节处理欠妥。预设时以为只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而已,于是例(2)就请了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进行板演,可是他却出现了奇怪的错法,我觉得他的错法比较低级,并没有想到追问为什么,只是将其集体订正而已。课后师傅夏仕娴老师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错误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他错误的地方也是其他同学困惑的地方,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说话,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听取此番教导,受益匪浅。在例题教学时,要让学生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当错误发生时,为什么发生这样的错误。从本班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读题→选公式→确定a、b→套公式。于是在上改进后的一课时,我的思路也清晰透彻了很多。

通过改进前后备课的研究和上课的对比,我深深体会到了钻研的好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把这件事做好、做真、做实。要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新课标,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切实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善于解决本质问题,努力做到低耗高效。每一堂课都是一个艺术,如何设计安排,细节如何处理,例题、习题是否具有代表性、学生的主题地位是否得到体现、学习该知识的意义学生是否了解等等问题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周到、处理得当,这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教材、研读学生。

猜你喜欢
直观本质例题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