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媚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50)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围绕着这一体系的中心点,我们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不懈研究与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梳理,对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以新视角提出新要求,以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引导认同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十八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已从改革之初的僵硬、死板发展到了如今的全球型分化,这使得少数人出现了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缺失,这也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中软实力发展相对落后的表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切实可行的政治路径,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与精髓。通过近几年来各界学者的认真分析与梳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开拓了新思路、新视野。[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两者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对待,既要从整体视角研究其认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结合当代人的教育与践行进行逻辑关系的分析。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教育,对认同教育实现机制创新教育,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应与整体效应,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与行动认同的自觉性,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论拓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认同所做出的实践探索。[2]
通过各界学者们的认真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汲取了社会各界的有益资源,其内容与机制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后,既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拓展了认同教育的理论,为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使国民有了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依归,也为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提供了教育参考的模式。[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的构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一个发展与完善人们的价值观的过程,只有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在新形势下教化育人、践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正是从多维度出发进行思想上理性分析与研究方面的具体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展开全面、彻底理论实践,借鉴成果,开拓创新,深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系统的完整性,一方面提高了认同教育的主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创新、优化了认同教育内在与外在机制,这是提升自觉、自信与价值实践的必要途径,也是当下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1.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体教育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整体角度出发,对认同教育的主体、目的、方式、动力等要素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培育。从以往的认同教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因其自身存在着认同度与教育水平的差别,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育主体的教育水平。
2.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人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对于党员干部、学生群体,以及公众人物都是认同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对来说,学生群体的认同教育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可挖掘的潜力,而对党员干部与公众人物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因此,一定要加强这两方面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从认同源头教育开始,建立源头认同机制。而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源头:一是社会主义核主义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源自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历程;三是借鉴于国内国外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精华。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不断变化,构建良好的认同教育机制。这是十八大以来,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其开放的形式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众接受与认同留出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被大众认同,其前提与基础必须是这一观念本身具有先进的、凝练的大众性。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方面的研究,首先要考虑其价值诉求的普遍性,其次是把握其价值理念的特殊性,在对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进行研究时,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前提下,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新时期、新时代的特殊内涵,使其能被各阶层人民群众理解与接受。[4]
再次,充分发挥传媒与新媒体的传播效力,构建良好的倡导认同教育的机制。凭借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还有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的传播作用,积极倡导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还应通过专家学者向社会正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这是真正地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通过采取有效举措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心理。[5]
最后,在中国发展走向新世纪,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之时,构建良好的认同教育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要素渗透,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绝不需要口号满天飞,而是要在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的条件下,借助文化与道德观念上的认同,建立软性渗透、平等对话与体验内化等认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以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施重点
认同教育,是指通过对个人进行心理归属感的教育,使其对群体和国家产生强烈而自主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就是将这一主体意识进行深入推进,着重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与责任意识。在当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实施。
首先,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传承,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个人对国家的心理归属感,它源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在不知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为何物的情况下,很难产生对民族与国家的深刻认同,也注定精神无可依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国家领导人曾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作用,传达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中,汲取思想营养,并获得精神力量。对于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以及认识与把握人生都需要进行文化建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正是通过人文历史的底蕴力量,使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纲领认知走向现实需求,逐步将其精髓植入人们心中内化、生根,并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从而达到更广泛的心理认同与共识。由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具有实效保障,并充分体现其实效作用。
其次,应注重培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社会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当前社会中,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融入到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参与中,通过一系列的主体意识行为开展认同教育工作,如:自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民主参政议政、监督政治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等,越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越是能提升其参与水平,通过社会建设与民主建设问题的探讨,既能增强各方民众的积极参与意识,也能增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凝聚力与感召力的,它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的共同的理想追求,是社会和政治共同参与的高度统一,随着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并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使之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为教育重心。当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保证现阶段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与前途,这关键的一步,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而国民的爱国意识与强国意识正是这关键一步的成败所在。在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也是为了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理性爱国,正确表达爱国热情,使人们通过爱国之情,增强强国之志,使二者完美统一并将认同教育推向新的高度,最终达到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繁荣富强的目的。[6]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具体举措
以“认同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这些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起到了借鉴与比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行的伟大工程,学者们着手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与教育结合起来,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路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社会基础,使全民教育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得到落实。党中央多次强调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实际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政策都得益于社会以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具有全民性、广泛性的特点,只有实现全民性的教育,在能形成广泛性的认同。
其次,要发挥出党内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是群众眼里的一面旗帜、一个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前行,自觉学习并坚定拥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贯彻执行到底,并把真抓实干的能力统一起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步前进,通过领导行为的有效实施,感受其个人风采与人格魅力,进而使群众高度认同并积极效仿,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基础。
再次,注重发挥知识精英的影响力。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当今的世界,又发展成为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这是每个人都是一部发声机,都可以进行舆论影响的象征。那么,通过高度发达的公共传媒系统,知识精英们的思想言论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影响力呢?答案是不仅如此,事实上,知识精英们对大众的社会意识与公众价值观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训中进行广泛的认同教育,可充分发挥知识精英们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组织动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理论与实际问题与知识精英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深刻的解读,通过其丰富的内涵与实践要求,扩大认同教育的传播力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传播者、引导者,以至坚定的拥护者与践行者,巩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
最后,要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在以国家价值观为集中体现,国家政治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发展前提下,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心的关键。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与权益,可提供多方面的社会公众政治参与机会,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的参与,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幸福感与自豪感,从不同的个体层面强化人民群众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与践行者。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在扩大认同基础、强化认同程度方面下功夫,为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优化环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是其实施的重要外部条件,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受到当代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更显重要与突出,在清明政治思想,繁荣经济文化,改变生态空间等一系列过程中,利用公共外交与国际事务尽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庄严,塑造充满生机、活力无限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认同相互间的博弈与交流,凝聚与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 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
[3] 孟 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动因及障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 赵 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J].社会主义研究,2014,(5).
[5] 孙兰英,李 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6] 王丽丽 ,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