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梅
数学课堂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对问题的研究,始终是数学研究的热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事实上,只有直指内容本质的核心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提炼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让其成为教学的导向,引领学生思考并逐步推进教学进程。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核心问题的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的剖析中,提炼核心问题
“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需要高质量的核心问题的支撑。因此,对核心问题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问题的提炼,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能否促进学生探究与思考;二是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避免把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视为核心问题。
在教学中,对核心问题的剖析提炼,是为顺利进行深度理解的教学做准备。在核心问题的提炼上,教师从教材入手,深度剖析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课堂教学,是提炼核心问题,促进高效教学的有效对策之一。
【教学案例1】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思想。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方程”这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对“方程的意义”该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进行纵向认识,即“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对于学生来说,从算式发展到方程,这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能使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教材来看,人教版教材借助天平的研究,让学生通过平衡理解相等。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问题1:什么是方程?
教材中对方程的定义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文字描述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方程概念教学的着眼点必须在“保持平衡”上,即方程中的“=”。这里的“=”既有传递性功能,又有表示量相等的功能,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从方程本质来看,“x=0”就不是方程,因为它所表示的是运算结果。
问题2:方程是等式吗?
针对这个知识难点,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中深度理解方程是一个等式,它是一个数学模型。进而借助集合图,形象地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即“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并不一定是方程”。
问题3:方程有什么用处?
学生通过对前置知识的理解,对方程“简捷方便”的表达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很多用算术方法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用方程解法就很简单。
上面提炼的三个问题,直接揭示了“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核心问题,这是新课学习的关键。对核心问题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剖析,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二、从认知错误的反思中,聚焦核心问题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必然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关注这些内容,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也是核心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教学案例2】认识周长。
在“认识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该情形的产生同周长的起始教学有关,即在第一课时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公式形式化,而忽视充分感知和理解周長的意义。此时,我们可以从错误资源出发,提出本课的两个核心问题,有效地统领教与学的目标。
问题1:什么是一周?
首先,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一圈(操场、跑道、路线图等),明晰一周的三个核心要素,即“沿着边线”“从任何一点出发”“又回到这点”。其次,师生共同阅读概念,从树叶及扑克牌的“边线”这个原始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对图形概念一周的半抽象认识,最后过渡到“封闭图形”这样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2:一周有多长?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众多不同特征的封闭图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渗透化曲为直、估计、数形结合等多种思想方法,具体可以分解成三个层次来落实。第一层次,创设情境,理解“为什么要知道一周有多长”。第二层次,思考方法,学会“如何知道一周有多长”。第三层次,类比思考,认识“什么是周长”。
这两个问题的引领,更多的是基于学生学情,让生活与数学有机融合。问题引领,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含义,感悟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从课堂对话的互动中,寻找核心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单向的线性课堂,着力构建一个基于理解、对话和生成的反思性教学“场”。深度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的立场,以探究的角度开展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教学案例3】年、月、日。
“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年有12个月”很容易理解。但对一个月、一年有几天,理解则有难度。解决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一个月有多少天”的规律。而这,要求师生在对话互动的课堂中,找到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
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
对于“每月的天数”和“大小月”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合作研究。在对话研讨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结论:一年有12个月,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等。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教师提出:“一年有几个月简单,但是一个月有多少天这个问题却比较复杂,接下来,我们结合年历表,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核心问题的揭示,带来的是对问题解决的探究。由核心问题延伸的问题串可以检测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例如:你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大月和小月?你知道2016年全年有多少天吗?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核心问题和教学检测的问题串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提升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