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碧红
【摘 要】利用教材资源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可省时、省力、高效。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就近取材作文教学方法,分析就近取材的依据,并重点论述就近取材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就近取材 表达交流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98-03
言而无物、缺乏真情、千篇一律等作文问题是学生写作的通病,针对这一现状,一线老师费尽心思到处搜集材料,寻找秘诀,期望创造奇迹,结果却往往劳而无获。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作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习惯热衷于一些所谓的“作文高分秘诀”“出奇制胜要窍”,东借西抄,零敲碎打,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以至于作文教学出现无计划、无序列、不科学的现状;第二,教师自己选取的范文、例文较为随意,多是近年高考高分作文,这些考场作文,无论是“文”还是“质”,相对教材选文来说,都还是相当单薄、苍白的,典范性不强,效果不佳。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循序渐进、规范训练,学生没有收获到学习过程点滴进步的成就感,因而缺乏作文自信。
作文教学中,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寻找所谓的名家作文秘诀,或者自己再费时费力地去找主题,找材料,去重塑作文教学框架,还不如舍“远”取“近”,回归课本,充分利用好必修课本中“表达交流”这一板块,就“近”取材,科学使用,是可以实现作文教学省时高效的愿望的。
一、就“近”取材的依据
一套理想的教科书,不但科学地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步骤,而且合理地规范着教和学的方法。一个教师要赢得教学的良好效果,不但需要充分理解、切实把握教科书中反映的全部内容,而且要准确领会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和体例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符合教科书的规范化要求。作文教学也必须严格遵循教学规律,需要科学的内容和步骤以及系列化、规范化的训练。教材是作文教学的最好蓝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与以往教材相比,亮点之一就是凸显写作教学的地位,而且写作知识系统编排充分、严密、科学。其中独立写作专题“写作交流”板块,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作文训练,更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的本身规律来编排。作文教学,如果科学利用这个教材,定大有作为。
必修课本中的“表达交流”板块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部分,每本必修课本都安排了 4 个专题,5 本必修本共 20 个专题。具体安排如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课标实验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是:第一,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而现行教材“表达交流”板块的写作专题,每一个专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接着的“写法借鉴”对“怎么写”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话题范围之内,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选择练习。如此规范写作知识、提供范文、科学命题,教师教学操作简易,学生也容易做到知行合一。第二,现行教材“表达交流”作文教程编排既有严密的层进式,又很注重应对学生平时作文的“盲区”,以便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写作。如必修4中的“学习反驳”一章,其前两章“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是前提,其后两章的“学习辩证分析”、“辩论”是深入。如此编排,循序渐进,学生有章可循。而“学习反驳”一章中,编者以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为例,介绍了反驳的三种类型,而此文属于第三类:反驳论据。这就直指学生作文的盲区,因为平时一提到驳论,学生就认为只是反驳对方的论点。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就会对如何写反驳文章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三是“表达交流”板块中,选取例文与课文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如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专題,在分析不同的作者对秋有不同的感受时,就从课本中选取了三个片段,分别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欧阳修《秋声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片段。这些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接触过,因而较为熟悉,以它们为例,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四是作文教程讲述方法简洁明了,适可而止,给“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师生打开了绿灯。如必修 5“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一章中,所讲述的探索事理的方法除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讲得稍微具体外,“由表及里”、“探究因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既给语文教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提供平台,也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表现自我提供宽松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
二、就近取材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利用“表达交流”板块的写作理论,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写作水平
“表达交流”板块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第二册注重记叙文的写作指导,第三、第四册注重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第五册则从综合写作能力的角度,设置了四个更高要求的专题——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教材编排科学、系统,要实现教材意图,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由于教材把整个作文教学体系编排在必修 1 至必修 5 中,而全广西乃至全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要求在高二上学期的上半学期完成必修 1 至必修 5 的教学任务,如果要在这期间硬性完成这些作文知识教学,这显然是揠苗助长的行为,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作如下安排:高一年级集中训练必修 1 和必修 2 中有关记叙文写作的八个知识点;高二年级依次安排“学习选取立论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在前面两年系统学习、训练记叙文和议论文各种写作方法后,高三年级才集中训练必修 5 中的“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充实”、“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这样安排才符合学生各学段的心智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教学才有收效。
2.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原则。单项训练是根基,综合训练是提高、升华。要成就一篇好文章,抓好每一个“写作指导”的单项训练尤为重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表达与交流”这个板块中的单项写作方法指导,有些板块方法讲得很“实”、很具体,有些就较“虚”、留有“余地”。比如“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部分,方法讲得具体、完整,例子也到位,我们就直接依照课文指导要求,由“论据是否能证明论点”到“是否典型”、“是否力求新颖”一项项坐实训练,操作比较简易。而另外一种情况,比如“学习写得深刻”一文中的“由表及里”法,它应该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文中是“虚”处理,只一笔带过。这种“留有余地”,实际上就是留给“舞台”。我们可以“虚文实教”,通过感性的课堂内容去演绎抽象的理论方法。比如,讲授“由表及里”法,笔者曾有这样的课例:讲台上放一苦一甜的两杯茶水,让学生谈有多少种喝法,再让学生通过喝茶方法,进而思考由此感悟到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最后在班上互相交流、评点。整节课有五个环节:(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2)由感性喝茶,悟人生哲理。(3)交流感悟,展示作品。(4)智慧碰撞,完善观点。(5)规律总结,回扣教材。一节课按“喝法——思悟——思辨——深化”的思路走下去,先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果及因”,再碰撞质疑,联系实际,然后选好角度,严密表述,以致教学流程水到渠成:缘事析理,写得深刻。同时完成由立意到布局谋篇再到表达的综合训练。
(二)巧借教材经典作品文法,以教材搀扶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直接生硬的写作方法灌输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好的选文是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最理想的媒介,而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典范文本。教学“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写作借鉴”部分,笔者认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教材中去寻找例文,巧用教材中的课文,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课文的文法分析,以教材搀扶学生写作思维,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必修一“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这一专题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鸿门宴》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材,凸显人物的个性;而《荆轲刺秦王》也恰好完美演绎“写事要有点波澜”;必修五“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专题我们则可以以《游褒禅山记》《邹忌讽齐王纳谏》为蓝本,指导学生怎样缘事析理,怎样写得深刻。《劝学》《过秦论》《师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是“学习论证”、“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等多个有关议论文写作指导的知识点教学的经典例文。
(三)选择性地使用“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写作练习”是写作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练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必修课本中每一个专题的“写作练习”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精心挑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内容,尤为重要。
如在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点”这一专题教学时,考虑到本地天气炎热的具体情况,笔者选择了“写作练习”中的第一小题作为练习的内容,即“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不用‘热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炎热和人的心情”这一题作单项训练,由于本地的特殊情况,学生对“热”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写作时有话可说,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也有据可依,因此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兴趣比较浓,效果也相当明显。又如必修 5“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这个专题,则选择“写作练习”中的第五小题(即孔子对两个学生做好事的评价那则材料)做综合训练。这个题目有很高的练习价值,一是这个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下转第123页)(上接第99页)是学生感兴趣的有表达愿望的话题;二是利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此作文题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因为材料可以多角度写作,学生可以讨论“动机”、讨论“影响”,也可以说“名利”、说“道德”、说“感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此材料,学生可以谈“施恩与图报”、“利人与利己”、“利与义”“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动机与实际影响”等很有思辨意义的问题。三是这个作文题,可以作为必修 3 至必修 5 所介绍的各个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的综合运用。作文训练,科学的命题,效果事半功倍,此训练题就有这“一石三鸟”的效果。
总而言之,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充分利用必修课本中“表达交流”板块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修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教授写作的标本,是连接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思维的关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教材,做个有心人,就“近”取材,相信语文课本资源一定能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会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顾振彪.21世纪高中作文教材的改革[J].语文教学研究,2005(1)
[3]王璞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部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黄文丽.人教版高中语文“表达交流”部分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4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