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差异性教学中融入积分奖励机制的研究

2017-06-11 00:33林东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差异性分组课堂教学

林东升

摘 要:学生之间智商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探索把社会生活中的积分奖励办法,融入到差异性教学中去,形成一套既操作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差异性 分组 课堂教学 积分奖励

一、初中数学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产院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制度。在小学升初中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按居住片区划片深入对口中学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他的优点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初中阶段不能分重点班。只能是平行班所以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程度势必是参差不齐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数学学科,如果教深了基础差的学生很难掌握,這一部分学生将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甚至放弃学习;如果教浅了,优生又觉得没意思,学习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梯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差异性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手段,笔者与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学同仁在2016年申报了”基于初中生差异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力图在差异性的教学背景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为了使差异性教学发挥其更大的优势,把差距转换成动力,用生活中热门的积分奖励的方法融入到差异性教学的过程当中去,会取得一些比较理想的效果,接下来,笔者把这一教学方法做一个详细的解析。[1]

二、积分激励机制在差异化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细则

在数学科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是有它的先天优势的,数学是一门难易程度区分明显的学科,在一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把知识点和习题进行难度的分类,但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分的太细并不适合教学的进行,故笔者把问题按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问题和习题的后面都分别标注A或B或C三个字母进行标识,同时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把70分以上的学生归为A组,50~69分的学生归为B组,49分以下的学生归为C组。具体的规则是:C组的同学有优先回答任意级别问题的权利,答对本级别问题可以得到积分10分,答对B级问题可使积分翻倍得20分,如果答对A级的问题则积分翻4倍得40分,而B组的同学在没有C组同学抢答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回答B级或A级的问题,答对本级问题得10积分,而如果回答A级的问题也可以得到翻倍的积分20分,最后是A组的同学可以在没有C组和B组的同学抢答的情况下回答本级的问题,回答正确得10分,但如果C级或B级的问题C组和B组的同学都没能回答出来,则A组的同学也可以回答,回答正确可获得10分的积分,学生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相应分数的积分卡,而学生可以利用获得的积分兑换小礼物,也可以按50分兑换1分的比例直接把所得的积分转换成期末考的数学成绩。

三、对积分激励机制融入初中数学差异性教学的可行性的思考

制定以上的规则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数学是一门比较容易区分难易度的学科,无论在新课教学还是在练习测试中都容易把其中的知识点和问题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组,这就为教师的差异性教学在备课方面具备了可行性,其次把问题和学生都分成ABC三组是因为分的太多会使操作太过复杂不利于课堂教学,而如果分的太少,也就失去差异性教学的意义,然后在积分奖励这一环节上,笔者认为是差异性教学的发动机,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就是为了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但如果每个层次都只掌握本层次的知识那差异性教学的意义并不大,如何使差异产生动力,如何减小差距把差生提高成中等生甚至变成优等生呢,笔者认为积分奖励法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微妙的作用,首先积分奖励能使绝大部分的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会通过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可以同时得到成绩上的肯定也能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这对初中生这一年龄层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其次针对初中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通过跨级别的抢答这一形式让低级别的学生可以抢答高级别的问题并且所得的积分翻倍甚至翻4倍,这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让中差生不再只满足于学习自己容易理解的内容而乐于挑战更高层次的知识,从而达到缩短差距减少差异的教学目的。[2]

四、一节积分激励机制融入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的案例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教学手段,笔者以曾经上过的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部分片段做一个案例说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提问,教师给出问题1:相似三角形有那些判定方法?(C级)这个问题是前面几节课重点学过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以教师把这一问题归为C组问题,问题一给出就引起C组同学的多位同学的举手抢答,教师把机会留给了一位性格腼腆平常不怎么主动回答问题的女同学,当她正确的回答完这一问题后,全班同学大声并整齐的用“对”来回应了她的回答,教师也接着用“你表现的很好,给你加上10分”来鼓励了她的回答,同时用自制的标有10分的积分卡递给了她,这一时刻全班的同学都传来羡慕的目光,之前举手抢答的同学虽然有点失落,但更激起了他们回答下一个问题的兴趣和信心,而此时这位腼腆的同学虽然脸上有一些羞涩,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她的腰挺直了,眼神更亮了。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引入了今天的课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吗?(B级)”这一问题来引入新课,这道问题并不难只需通过证明被高线所截得的对应三角形相似就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但是这毕竟属于探索新知的过程,所以教师把它标为B级题,这道题顺利地被以为B组的同学回答出来了,而接下来当教师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吗?”这一B级题时却引来数位C组同学的抢答,按照规则此时C组同学有优先回答问题的权力,如果回答正确还可以获得双倍的积分奖励,所以教师优先提问了一位手举得老高连人都已经半站起来的C组同学,由于这个问题的证明思路类似于前面那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如果有认真听讲并稍加类比很容易就能得出证明方法,所以这一问题没有意外地被这位C组同学抢答成功,当他拿过教师递给他的20分积分卡时脸上兴奋得意的表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课堂气氛一直在一种热烈和兴奋的氛围中进行,由于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教师又提出了两个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吗?”“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吗?”这两道题在全班同学热烈的反应中快速地得到了证明,而当教师提出“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吗?(A级)”这一A级的问题时,早已压抑很久的A组同学终于等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即便这个问题需要综合前面的性质才能排除教师故意设置了陷阱,得出“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一正确答案,也影响不了这些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辨析问题的A组同学,这道题由一位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清晰的A同学做了回答,教师表扬了他的优秀表现,同时递给了他10分的积分卡,A组的学生是班级里面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敏捷的思维,所以当遇到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再加上积分的鼓励更能诱发学生之间彼此竞争的欲望。以上是这一节课“复习引入”和“新课讲解”的部分环节。在接下来的“练习巩固、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的几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同样也设置了ABC三个级别的问题和练习,学生在积分奖励规则的刺激下都投入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整堂课在一个紧张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不知不觉中学生发现下课铃声已经响起。

五、一个学期后数学成绩的反馈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发现所教班级数学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C组的16个人中有三名学生的成绩进步明显,其中有一位平常才考10几分的差生成绩提高到了40几分,两名平常考40几分的学生一名考到了60几分还有一名也将近及格,其它的13名C组学生虽然没有特别的明显的提高,但成绩比上次期末低的只有一人而且只低了2分,而B组学生中也有一名从原来的60分提高到了将近80分,A组学生中90分以上分数段的学生增加了1名,班级整体平均分也在年段排名中提升了2名。

终上所述,在差异性教学中融入积分奖励机制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的评价,把差距化成了动力,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全班形成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值的我们广大的教育同仁尝试并研究。

参考文献

[1]苏伟伦.卓有成效的激励[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差异性分组课堂教学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