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师范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

2017-06-11 09:40杨康艳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校训师范大学

杨康艳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折射、彰显,是大学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力量源泉。好的校训能促进师生间的团结友爱,激发师生励志图强,教育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从不同角度凸显了“为人师表”主题,强调师德的培养和品行的养成,处处彰显出师范特色。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校训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究我国师范大学的校训,体会其深刻内涵,促进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为传播校园正能量、推进师范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师范大学;校训;德育功能;主流价值观;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10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19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师范大学校训是师大精神、魅力的体现,是我国大学校训中有代表性的一类,特征明显,德育功能显著。

一、师范大学校训内容概述

我国目前有43所师范大学,分布在除西藏和宁夏两个民族自治区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吉林省和安徽省分别有3所师范大学。各所师范大学都有校训,内容丰富多彩:有强调品行养成的,有强调培养合作意识的,还有强调社会服务的,等等。这些校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时代特色的概括与升华,还有对大学理念进行阐释的。在师范大学校训内容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则了。这则校训源于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启功先生,是他首先为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来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巧妙地体现了师范特色:“学为人师”即所学要能够成为别人的老师,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行为世范”即所行要为世人做示范、做表率,强调师范生品行要端正,要能够成为全社会的模范。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其中的“厚生”是由当年的校长吴贻芳先生提出来的,她把其解释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1]吴校长用朴实的语言将“厚生”的意义诠释出来,而她自己也一直在践行着厚生精神。南师大的校训虽然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但“厚生”精神不论在当初的金陵女子大学时期,还是在后来的南京师范学院时期、当前的南京师范大学时代,都未曾改变。

二、师范大学校训的特征

大学校训各具特色,是各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练。师范大学校训是大学校训的一部分,有其独有的风格,特征鲜明。

(一)以德为先,注重师德培养

我国师范类大学的校训对“德”情有独钟,有“厚德”“立德”“崇德”“重德”“弘德” “正德”等表述,可見师德培养是师范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厚德就是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出现在7所师范大学的校训中。近年来教育部公布了师德红线,实行教师师德一票否决制。之所以要采取这种严厉的措施,就是为了提高师德素养,改变师德滑坡的现象。近几年来,报纸、网络等媒体上不时会出现某教师挪用经费、某教师行为不检点、某教师体罚学生等新聞,这些案例虽然不能说明所有教师的师德均有问题,但是也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师德的培养相当重要,而且这种培养不应该从师范生走上了教师岗位再开始,要从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时期就开始,而学校教育中的培养尤为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汶川大地震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好考验,灾难中的教师用生命谱写赞歌,以生命诠释师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师范大学学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在大学期间尤其要注重师德的培养,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各种能力,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教师品质。首先要培养爱岗敬业的品质。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中的“为人师表”等内容很好地说明了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努力用实际行动指引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其次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校训中很多关于诚信的内容,就是期待师范生在人际交往、合作探究时能用真诚的心对待别人,用心做事。再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爱。师范大学校训中的“爱”指爱学生,要用爱滋润学生心灵,用爱浇灌学生,设身处地地替学生考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教会学生用爱替代不愉快、替代悲伤。

校训中的“德”不只是针对在校生,是面向所有师生员工,也包括已经走出校门的校友,是对所有人的期待。教师要以德服人,工作人员要依德办事,学生要用德处事。师范大学学生要处处以德为先,将“德”融入学习生活之中,内化为行事准则,尽自己的能力践行德之精神,奉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在教师岗位上愉快地工作。

(二)尊师重教,彰显师范特色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尊师要先重教,重教才能尊师。我国师范大学的校训中很多都加入了“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等内容,可见师范类大学要尊师重教,要彰显师范特色,要求其学生为他人做表率、示范,各个方面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我国传统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曾被称为“臭老九”,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尊重。当下学生殴打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但是由于学生未成年,这些事经常是不了了之,没有太多人会真正关心教师的遭遇。教育事业受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提高,教师受到尊重,教育事业才能有序推动。有报道上调侃说每天起得最早的是清洁工和教师。诚然,教师工作是培养人的事业,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不能偷懒,要与时间赛跑。古代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现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授人以“渔”。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一定要行为世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广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中明确提出了“尊师重道”,与师范特色相得益彰,意在强调要尊重教师、尊重人才,要提高教师的地位,要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真理。师范大学的学生更要规范言行,提高自身修养,为未来做合格教师打下基础。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校训很好地概括出了师范类大学的教育内容、学校特色,教育学生要重视知识积累,要勤奋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教育他人时要有耐心,认真对待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此校训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合于教师。教师要自身知识丰足才能在教学时胸有成竹,才能信心百倍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要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做示范。师范类大学校训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师范教育的行业特色,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愿望,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大学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不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应用现代技术,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中的“求新”“创新”“创造”“致新”这些含有创新指向的内容,意在引导师生重视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校的校训中都出现了“创新”一词。创新一方面要求学校、教师、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勇于创新。另一方面,校训也在跟随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很多师范类大学的校训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其前身——光华大学时期的校训为“格致诚正”,当前的校训变为与师范特色高度吻合的“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中师范大学在建国初期时的校训为“忠诚、奋发、博学、乐育”,现在的校训改为与现代教育理念、师范教育特色高度契合的“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湖南师范大学以简练的“仁爱精勤”取代了原来的校训“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献身教育、团结奋进”,展现出湖南师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校训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校训很好地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表现了出来。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不同时期的大学的奋斗目标不尽相同,校训以独特方式显示了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校训的创新是大学人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四)知行合一,提高治学能力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此校训意为知行合一,从做学问与做人两方面提出了师生员工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求知识、做学问要灵活,多思多想,触类旁通;做人要正直,做事要直道而行,努力奋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是对通过知行合一的治学模式提高学生治学能力的最好阐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关于“知”的内容,笃行是“行”的部分。做学问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在知识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然后要善于提问,找出问题。其次要谨慎思考,探究根源。再次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最后要落到实践阶段,实实在在地去做,以行动检验真理,得出客观的结论。知识探索的过程是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知行合一是提高学生治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中跟知行相关的内容还有“博学”“近知”“砺学”“静思”“明理”“力行”“砺行”“笃行”“敦行”等,使校训的内涵更为丰富。从为学角度来讲,每一位做学问者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学问,不弄虚作假,以踏实的态度去探索真理,寻找人生的真谛。目前我国高校内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学術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这给所有学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学术界要严肃对待学术问题,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原则。学术规范、校风清明、师生廉洁,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从做人的角度来说,师范生要做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的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前行。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当下,师范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治学能力。

三、师范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

我国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其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内容中渗透着德育思想,德育功能贯穿其中,起着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等正向功能。了解校训的德育功能,对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亦是培育大學精神的需要。

(一)对师范生坚定人生信仰的导向功能

《辞源》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2]信仰是动力,支撑人远行;信仰是桥梁,连接着人的美好前途;信仰是方向,指引着人的前进道路。国家需要信仰,社会需要信仰,民众更需要信仰。大学是知识信仰聚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是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我国师范大学校训向其师生传导着社会主流意识,传递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师范大学师生思想意识培养的导向标[3]。

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博学慎思,励志敦行”,概括出了师生努力的方向:拥有广博的知识,谨慎研究学问,顽强拼搏,脚踏实地,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淮北师范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意在引导师生树立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人生信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校训精神为引导,坚定正确的人生信仰,努力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努力为母校增光。

(二)对师范生追求人生目标的激励功能

人生目标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人们根据当前或长远需要设定的努力方向。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中“博学”“勤学”“怀天下”“为人师表”等词语意在激励、鼓舞大学生为当前和长远做好规划,为学业、生活、职业制定计划,以不屈不挠、永不退缩的态度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做理想的自己。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学业目标。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习时间充裕。教师家长也不会再催着、逼着学生学习,学习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闲暇时间是用来学习还是任意挥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学习目标,在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里以学习为主业,就有可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要树立生活目标。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独立成长的关键期,正确的生活目标对其成长至关重要。要以校训为依据树立团结合作、和睦友爱的大学生活目标,以真诚互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集体中共同成长。再次,大学生要树立职业目标。作为师范类大学生,很多人会成为教师,未来会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要在大学期间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约束功能

大学会借助一定的规则、制度约束大学师生的行为。学生守则、校纪校规都是用来约束师生行为的硬性手段,会用“禁止”“不许”等词语来限制师生的各种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与这些硬性手段相比较,校训没有强制性规定不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它是一种软约束力,从行为规范上指引师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向积极的生活靠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校训的规范、约束内容是对大学生的非强制性要求,是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4]。我国师范大学校训中包含了师生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為规范一方面是用文字形式反映出来的,起到直接的约束功能。另一方面,校训营造出了对师生具有约束力的校园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约束、影响着师生的行为。从学术层面来说,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学术在大学中应该是严肃、规范的。对于学术不严谨、不规范,甚至是不端等问题,校训能对其进行很好的规范、约束。从生活层面来说,教师要依据校训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大学生应践行校训,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自己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恪守职业道德。

(四)对集体力量的凝聚功能

大学是师生员工共同生活、學习的地方,每位大学生都是集体中的成员,在集体中生活学会享受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的力量。大学校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将师生员工凝聚起来,并不断培养、提高其集体认同感、荣誉感。师生员工支撑着整个大学发展的希望,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集体力量,校训能将这股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大学的发展打下基础。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融入陌生的集体,需要集体力量的凝聚,需要集体力量的鼓舞。校训能使新生准确把握大学的精神核心,为其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师生以校训倡导的内容为共同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大学的凝聚力,为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云福,向绍兰.中华校训大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63.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4]潘远斌.中国大学校训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4).

Abstract: The school motto is the refraction and highlighting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it is also the source of fighting and positive enterprising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 good motto can promote unity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ive to inspir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n one drinks water, one must not forget where it comes from”. In our normal university, the motto highlights the "teacher" theme from different angles,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character, and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y. But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school motto did not be fully played out. Studying o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otto, understand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promoting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camp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motto;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mainstream values;guiding effect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校训师范大学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