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摘 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存在认识偏差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变现突出,在实际教学中,对其地位及必要性认识不足。本文从实践教学认识的偏差,环节的不规范,形式单一方面入手,分析其弱化表现,并探讨相应对策。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 ;弱化表现;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性质和学生认知等方面的原因,“枯燥”与“空洞”成了主要的认知态度。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断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其中,实践教学日益成为一种广泛认同的有效教学机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感染力,让思政课真正“进心”、“进脑”,关键在于,对实践教学有正确的认知,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合理把握,发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优势,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以课堂教学为前提的基础上,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广泛交往。并具有感受、体验、参与和应用特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实践教学,提上日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认识模糊,目的意义不明确,这种认识,亟待改善。
首先,理论的学习,不是为了理论本身,而是通过理论,开阔视野,认识社会,提升人生价值和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培养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这个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但要有理论做基础,更要有实际的认知,否则,就是坐而论道,远离现实,失去了思政课本身的意义。把实践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措施。
其次,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滋养,也会失去价值与魅力。现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不断历练,当我们用理论教育学生时,没有实践的支撑,是无法让学生信服的,特别是,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敏感问题时,更是检验理论的关键时期,直面问题,不回避,才能增加理论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合理把握,正确分析,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
最后,在以往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受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式影响,认为,既然思政课是理论内涵传输为主,当然,就应该以课堂为主,以传授为主,以掌握理论知识点为主;殊不知,理论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单一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感知性,让学习成了一种纯粹的接受,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缺少了可操作性,无法完成实践性的指导,加重了学生对这门课是讲大道理的认识,再好的理论,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学习,教师独善其“讲”,南辕北辙,各行其道,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教与学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以及结合途径与优化模式的改革。
二、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
(一)目标缺失
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学校这个层面上,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只把它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没有发展和开放式的理念,往往交由系部、思政老师自己安排,这些认识的偏差必然阻碍“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等部门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是由一个普通的老师能完全把握的。
在老师这个层面上,有些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身也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往往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主要是怕实践教学组织起来麻烦,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学生安全责任,所以都不积极主动。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让有些教师習惯了单一的模式,对创新内容反应呆板迟钝。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将实践课引入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路线,在实践中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坚定信念,这才是真正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其次,实践教学,也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中,寻找定点和定位,这对思政课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因此,思政课老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课程要求,做好教学保障。
(二)环节缺失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没有设立统一明确的教学要求,缺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正因为如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因为不同教师的组织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比如,有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其定位与目标把握不准,大包大揽,从分配,到实施,再到汇总,无不亲力亲为,让本来应该主体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必修课;同时,也存在着实践教学完全交由学生打理,放任自流,没有引领,没有指导,缺乏严谨的课程目标安排,导致实践教学过程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形式缺失
就目前实践教学情况看,虽然实践教学已经在课上、课后、校内、校外逐步展开,但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把握实践教学内涵。比如,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往往有主题演讲、观看视频、知识竞赛等,但受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无法系统开展,同时,其他非思政课程也有类似的教学环节,缺少独特性和创新性,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外,校外实践教学,在基地和内容的选择上,无法做到与思政课内容紧密联系,相得益彰,缺乏针对性,无法起到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起步较晚,改革相对滞后,经验不足,缺少可操作性,在实施和推广的过程中,难以将理论内涵融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
三、对策、思考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什么存在的问题较多,跟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有关,教学目的、内容、环节、形式、组织、实施等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并落实有效监督环节,才能保障落实。
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范畴,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严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要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组,制定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检查和督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开展。要形成对实践教学定期评估和交流机制,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积极加以推广。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提起实践教学,好像要另辟蹊径,重开炉灶,和原来的教学距离很大,其实,实践教学也可以和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设施和条件结合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给出主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调研调查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在课上宣讲。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简单说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许多原本枯燥难懂的专业问题、理论话题在学生自我研读的过程中被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学效果较单纯讲授好得多。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强调实践教学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并不意味实践教学的呆板和单调,相反,要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强调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各个院校应将实践教学融入自己学校的特点、专业性质,采取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制订合乎本校实际情况的相关制度。比如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制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结合专家人才优势,开展讲座,提升素养。此外,还可结合区域特点,组织参观、调研、考察。比如,浙江地区的“秋瑾故居”、“都锦生故居”、“改革开放温州人”等实践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2-01.
[2]尹晓敏.“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