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017-06-09 09:31孙德雨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孙德雨

摘 要: 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系到学生个体和国家的发展,但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并参考国内外的教育成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合理期望 学习型家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作为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孝道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文化精华。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趋利性、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趋势渐显,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重智轻德成为一些家庭教育的一种趋向,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中学生的教育造成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误区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依恋性、针对性和全面性四个特点: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有利于父母同子女思想沟通和对子女深入了解,从而可以随时随地地给予教育;家庭成员长期生活产生的深厚感情使子女对来自父母的教育接受度较高,产生依恋性;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身体、能力与个性倾向较为了解,可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具备全面性的特点。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看法不一,使得部分家长走入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天经地义的道德义务,很少有人把教育孩子看作法律的限制规定。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自古就会的,无须学习培训;有的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因此他们常以家中有二胎或工作太忙为由,拒绝给孩子开家长会;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接受的教育已远超过自己……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仅占总数的30%,这个数据让人寒心。

(二)教育目标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家长热心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历期望和职业期望。总的看来,父母对孩子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其共同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处于社会的较高层次。以对孩子的学历期望为例,尽管父母本人的学历有限,每年中考和高考上学的比例有限,但这些父母要求自己孩子上大学的比例竟高达90%,而要求孩子上职业高中或中专的比例只占其总数的10%。家长过高估计孩子的智力,给孩子设置远远超出他能力的目标,以致孩子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比比皆是。在对孩子的职业期望上,虽然大多数父母从事农业、打工和一般职员的工作,但他们还是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从事科技、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的职业,其比例已达到约78%;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农民、个体经营或劳动者的比例则极小。

(三)教育方向过于偏激——重智轻德。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考试的成绩。严格的父母们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较忽视,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顾及孩子爱玩、好奇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进行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忽视品德教育,家长关注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成绩了,那么其他的不必担心。对孩子品德的忽视,是目前整个社会及家庭共同欠缺的。孩子生活在“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行。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除了家长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外,家长是否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注意学习与孩子有关的文件、法规和必要的心理、生理和营养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和了解《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义务教育法》、《家長教育行为规范》等,结果有40%多的家庭承认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东西。部分家庭存在体罚的情况,这会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专制、放任、溺爱等类型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不小,给教育带来很大的阻碍。

(五)没有以身作则。

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要在孩子面前维护个人形象。在家长会上,有的家长叼着香烟进了教室,有的家长肆无忌惮地接听电话,有的家长出语粗俗,不懂礼仪,有的家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在马路上开车却横冲直撞,不礼让行人,甚至闯红灯,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却从来不读书,闲暇时间只知道玩手机、看电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有一定的道理,学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对策

(一)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扮演好家庭教育的角色。

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教育过程中的天然合作者,必须携起手来,形成合力,方能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通过系列讲座、家长进课堂、网络课堂、专家咨询、个别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与家长达成观念上的共识——要由单纯关心孩子的分数转变为关心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由只要求孩子单纯听老师的话转变为鼓励孩子大胆质疑,保护孩子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由逼孩子被动学习转变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实现主动学习等。

(二)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文化层次。

倡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家校合作的互动模式”,比如,学校出版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专刊,更加有利于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求家长写出教育子女成才方面的心得体会,在家长会或网络平台上交流学习,更有利于树立典型,引发家长思考并重视家庭教育。开展“千名家长进讲堂”活动,拉近家校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融入孩子的成长氛围中……各种活动的开展会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文化层次。

(三)对不同家庭进行分类指导,使其逐步走向学习型家庭。

如对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除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之外,还要密切与其监护人的联系,真正做到了解加理解;对外来人口家庭,注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分年级组织家长商讨家教办法,让家长畅所欲言,认真整理,求同存异,从一般到个别,找出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方案。

(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家长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类型的“家长沙龙”和家庭教育研讨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针对家庭生活方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回答,在具体的问题剖析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子观,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报告团到家长学校上课、做报告,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给家长,将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教给家长,使家长们从中有所获益。

(五)对孩子合理期望。

正确评估自己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能力差异,做好心理预期。家长应摆正期望值,不要过于苛责孩子的进步速度。若对孩子提出一些超出其能力的要求,就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受到挫伤,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引发悲观和怀疑。若对孩子的期望恰到好处,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做事的积极性;若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那么这种期望就会变成一种压力,成为孩子前进的障碍。因此,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锐意进取,取得骄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易,彭思雅,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J].教学与研究,2012(9):61-67.

[2]郑东荣,浅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班主任的德育关注[J].教师,2014(27):20-21.

[3]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6(5):36-43.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