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芬
编者按:长期以来,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语文教研组把读和写作为学生言语运用能力提升和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抓手,大力开展“文本细读”和“读写融合”的教学研究。近年来,教研组另辟蹊径,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力度,进行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尝试,并形成了系统的操作模式。
摘 要:在当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缺乏具体而系统指导的情况下,课外阅读课程化是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序性与低效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编订课程纲要、研究课型、举办趣味活动,可以为学生打造“阅读平台”,从而让学生科学有效地展开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程化;阅读课型;阅读活动
钱理群先生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1]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近年来,课外阅读在各中小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无序性与低效性的问题。笔者以为,课外阅读课程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尝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体系,并为学生打造“阅读平台”,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方法,进而享受到课外阅读这一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一、编订课外阅读课程纲要,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有“法”可依
朱永新先生曾大声呼吁:“阅读不走入课程,就很难在学生中扎下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2]课外阅读不是纯粹意义上课外的事,它的重要性等同于甚至大于课文阅读。所以,我们不能弃之于课外,而应将其纳入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编订了《初中語文课外阅读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希望以此提高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让后续开展的各项活动有“法”可依。《纲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规定:
(一)课程目标——突破大与空,走向真与实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很多,如:专心致志的习惯,有时间和机会就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计划地读书的习惯,利用零碎时间读书的习惯,读与思结合的习惯,博与精结合的习惯,等等。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
2.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近些年来人们更强调阅读的个人体悟,追求阅读的私人化。这是一种进步,但因此而羞于谈阅读方法,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70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畅销不衰,足见世人对阅读方法的渴望。中学生的阅读还处于基础养成阶段,必要的阅读方法,尤其是面对不同文本的阅读经验的养成十分必要。实用、故事、戏剧、诗歌、历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3.形成坚忍的阅读意志
比阅读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意志力。中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执着、坚毅的阅读耐力,“一蹴而就”不适用于阅读。在阅读这个问题上,任何人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甚至要尝试让学生接触有一定难度的作品。畅快的“悦读”当然必要,但艰难的“啃书”也必不可少。
4.促成高雅的阅读趣味
教师要像农夫熟悉庄稼一样了解学生:他们的长处在哪里?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是文学作品还是哲理论文?需要怎样“扬长”又如何“补短”?哪些趣味“正”哪些趣味要“修正”?教师要通过智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作出正确的判断,明白什么可能是“光明道”、什么也许是“死胡同”。
(二)课程操作——突破单与散,走向群与整
课外阅读的课程化需要团队合作,而其教学出路在于“校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班本化”。我们的做法是:
1.制订计划
各备课组开学初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并要求教师每个学期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安排阅读时间,分配阅读任务,进行阅读指导和评价;提倡教师开设阅读课并进行集体研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将此要求列为教学常规检查项目。
2.课时保证
学校把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列入课表,要求专课专用,以期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有些班级有时两周上一次阅读课,每次两节课连上。
3.提供书单
在研究大量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心理的基础上,学校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订书单。书单坚持把握好读物要适合学生、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及注意差异性三个原则。有书单在手,学生就真正有“书”可看,教师教学也就有了明晰的方向。
4.编订教材
在逐步推进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自编了《读故事·品诗文·知人生——中国历代名家名篇拓展阅读》《徜徉在诗词的世界里》《经典阅读》《读梦》等校本教材。
5.创设氛围
班级建立“报刊角”或“图书角”,组织班级“图书漂流”活动,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换。每个班级设立“美文鉴赏角”,并及时更新内容。教师也要求常读书,常交流。
6.作业评价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平时的常规作业是读写本(包括读课文后写和读课外书后写);双休日的作业主要是读书做笔记;寒暑假的作业也摒弃练习和试卷,以读书为主。
二、研究课外阅读多种课型,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有“路”可循
课外阅读的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不能放任自流。学校要求教师以“比对待课文教学设计更认真的态度”对待读书活动的设计。为了指导课外阅读教学,我们研究了四种课外阅读的课型。
(一)赏析式批注指导课
常常有这样一种现状,你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却唯独缺失一张能道出为何美的“嘴巴”。学生的阅读亦是如此。赏析式批注阅读课便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而设置的,旨在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停留在输入阶段,还要能在与作者的文字交流中产生“化学反应”,从输入变为输出。
这类阅读指导课的阅读材料往往是文字较美的散文,如乔叶的《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在下发材料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批注的概念:“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接着告诉学生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然后,给学生10分钟时间阅读《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要求围绕“美在何处”这一总问题,边读边圈画自己眼中的美,并试着作简单的批注。在学生自读、批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当学生遇到“我看见雨珠落在他的头发上,如凝结成团的点点月光”这一类句子时,往往会从修辞美的角度作批注,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机遇,让学生找找类似的语言很美的句子还有哪些;当学生给文中许多值得评析的句子作点评后,教师要小结“阅读一篇好文章,有时候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作批注”;也有部分学生可能注意到里面的妇人、车夫、邮递员小伙以及“我”的心灵很美,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告诉学生“还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作批注”;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发现此文的并列式结构很有特色,这时教师应小结“还可以从章法这一角度进行批注”。
最后,让学生自己说说遇到这一类散文时可以从哪些角度批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总结出:语言、人物、章法。
赏析式批注指导课,可以使得部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尝试使用赏析式阅读法,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发现美文,还能够赏析美文。
(二)联想式批注指导课
联想式批注指导课是赏析式批注指导课的延伸与深化。语文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平时做美文摘录,并要求学生在摘录语段之后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摘记作业,旨在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设计初衷十分美好,可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学生往往是为了应付而写一些和语段无关的碎碎念,更有甚者直接去抄他人的点评。所以,教师就有必要开设一堂指导学生如何写感悟的阅读课。
联想式批注指导课应该在学生上过赏析式批注指导读课并且已经非常习惯作批注后再开设,文本材料应选择语言文字优美且能引发深思的散文。笔者用张晓风的《香椿》一文进行了实践:
教学前一天,笔者要求学生阅读《香椿》,并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很多学生都能从词语、修辞、结构、情感等方面作批注点评。进行随机的交流之后,学生从自己的批注中总结出香椿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隐忍、如同父母……”的特点。此时,学生对文章的主体已有所掌握。
接着,笔者这样引导:“恭喜大家过了批注式阅读的第一道大关!但是,我们的阅读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没有真正地从内心上去接纳这篇文章。怎么办呢?昨天老师在看大家的点评的时候,发现这几位同学的步子迈得比其他同学大一些。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会有一些启发。”教师用投影的方式把相关学生的批注展示其余学生看:
【原文】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点评】“忍”“默无一语”“努力结疤”“供”等词让我感受到香椿树就如同父母一样,陪伴我们成长,没有怨言,甘心付出所有的爱。
然后,笔者指出“这位同学已在赏析的基础上走向联想式批注了”,再以金圣叹评《水浒》的一段批注为例,告诉学生:“联想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像同学们那样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也可以是某件事、某个人、某句话、某部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笔者給学生充分的时间静下心来就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处作联想式批注,来完善之前的点评。
这样,通过联想式批注,笔者带领学生联想到了文章以外的事物,并有了更多自己的独特感悟,与之前简单的赏析式批注相比,他们离文章更近了,与作者的心也贴近了。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之前的赏析式批注和课堂生成的联想式批注整理好,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变成一篇属于自己的精彩的点评文。
当然,一种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单靠一两次的训练是不能奏效的。所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教师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以加深认识,巩固所学,形成技能。
(三)杂志阅读指导课
学生进入初中,课业负担加重,平时很少有机会沉浸于长篇小说中,所以《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可读性较强的杂志就很有必要作为平日的阅读补给品。然而,许多学生只是选择性地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甚至只看里面的漫画或幽默故事。这种阅读杂志的态度显然是不正确的,长此以往,势必会“营养不良”。所以,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搭配”,开设一堂杂志阅读指导课,教学生如何阅读杂志,使他们在轻松的心情下吸收杂志的“精华”。以某期《读者》的阅读指导为例:
教师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浏览杂志,让学生谈谈是如何看这本杂志的。学生七嘴八舌一番交流后,教师告知学生拿到杂志,应抱有“占有心态,敞开心扉阅读”。预热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先看目录,并一起对内容进行归类。
接着,教师就学生最感兴趣的“成长板块”“漫画板块”“阅读板块”进行相关指导。
课堂调查显示,学生对“成长板块”的阅读,一般采用图文结合法。对此,教师结合例文,抛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用2分钟时间读完后进行抢答。这一设计的意图是告知学生阅读杂志中的知识性文章,除了要掌握图文结合法,还要学会抓关键速读法。
“漫画板块”不可忽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浓厚兴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漫画。漫画的阅读可以这样操作,幽默故事的阅读则可以稍作改动,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揭开幽默外表下的深刻内容。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明白:看似直白的东西,可以换个方式去表达,多训练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力。
“阅读板块”里有许多原创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读的,简单交流后就可引导学生得出:面对可读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先诵读一番,这样更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进行好词好句好段的推荐与摘录,以便今后翻阅学习。在这个板块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教师要学会抓住机遇向学生做好推介。这样做就在无形中告诉学生:“有时候,你不只是在读杂志而已,在你读的过程中可能就遇上了自己最喜欢的某位作家,从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
一本杂志,它的每一个板块都有它的价值。如果学生能根据杂志各栏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得更多阅读感悟,享受到更多阅读乐趣。
(四)小说交流指导课
小说交流指导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收获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此课型以学生交流为主,但教师的指导对阅读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重视课前指导,一般是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对前段时间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回顾梳理,选准汇报的内容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提纲一般包括:
(1)书的名字、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作者;
(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可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引发开去,说出自己的见解;
(4)疑问、困难或建议。
交流课开始之际,教师可用激励性的、简洁的话语,唤起学生的交流兴趣。以《燃烧的男孩》小说交流指导课为例:
教师以郭敬明的一段推荐语导入:“随着这些年的成长,我年少时内心的敏感纤细,渐渐消逝,能感动自己的事情越来越少。几年来,没有哪本书能让我潸然泪下。而今天,李枫做到了。我惊讶于自己的泪水,更惊讶于他如此高水准的处女作。我真诚地向每一个人推荐。它值得被阅读、值得被分享。因为它足够震撼人心。”
接着,教师用PPT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组内交流。(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帮助我们梳理一下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2)书中哪个情节或细节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复述情节并描述你们当时的内心感受。(3)本书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请你们选择其中一至两人,谈谈你们对他们的认识。(4)根据你们的阅读和理解,说说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小说,简要阐述你们的观点和理由。(5)读完这本书,你想到了哪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于交流内容在课前已经有所涉及,课堂上主要是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梳理、展示成果,时间不宜过长,15分钟足矣。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
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作适当调控,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如第一组学生汇报的是思想教育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别组学生先交流一下该方面的内容。待这类内容汇报得差不多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交流,一是眉目清楚,易于别人听记;二是对同一个问题或同类内容,学生易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点评,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
这种课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其目的不在于求得某个“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既能“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能“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最终体验到小说阅读的实质就是进行情节、人物、主题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三、举办课外阅读趣味活动,使课外阅读课程有“趣”可见
阅读虽是个性化行为,但是也需要分享,需要靠团体的力量来推进。我们通过开展读书分享活动,让阅读者和分享者擦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光。活动形式力争多样化、创意化,只要是能促进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都可以尝试。
(一)每学期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课外阅读”考级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增长知识,明理懂事,陶冶情操,享受成长,学会做人、处事、交往,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每学期在学生中间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课外阅读”考级活动,以营造“热爱读书、崇尚读书、支持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好书交换站”
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将一本书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书后附上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三)编排课本剧
编排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深入的了解,如果课文内容是节选的,还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兴趣,如编排《智取生辰纲》课本剧,能促使学生在浓烈的氛围中完成对《水浒传》的阅读。
(四)制作读书卡片或者小报
阅读完一本书,除了写读后感,我们还会采取让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或者小报的方式。如看完《城南旧事》一书后,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读书卡片,并在课上互相传阅,效果很不错。
(五)举行“一站到底——语文素养大赛”
学生到了初三,已有了两年的学习和积累。面向初三学生,我们会举行一次全校范围的语文素养大赛,并进行直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每班角逐出参赛队伍代表班级参赛,比赛的内容就是学生两年多来所积累的课外知识。
参考文献.
[1]于树泉.读书比什么都重要[N].光明日报,2014-12-02(14).
[2]邹瑜.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人性化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1):262.
(責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