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东
摘 要:学习不是传输,而是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建构认知的过程.进阶活动是让学生在体验式、交往式和探究式活动中进行思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进阶活动,可以在思辨中丰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关键词:进阶活动;思维品质;运动的相对性
不少学生学习物理时会出现“条件一变就做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中缺少学生的视角,缺乏发展思维品质的活动.思维品质是思维在个体上显现出来的特征[1]21-2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一切认知都起源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活动,它既可以表现为外显的躯体上的协调动作,也可以表现为内隐的头脑中的思维运算[2].所以,教学其实就是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品质.《运动的相对性》是初中物理中看似简单但不易理解的重点知识,一般也是用活动的策略开展教学,但活动常常是浅尝辄止,为了活动而活动.下面结合苏科版《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片段,赏析活动设计,谈谈在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体验式活动中感知 伸展思维的深刻性
体验式活动是指组织利于学生切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的活动,它强调活动情境的真实性和活动动机的促发性,要求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同时积极感悟、有意识反思[3].根据自组织理论,要想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非平衡状态中.体验式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时,不断打破原有平衡,主动思维.那么,如何创设进阶体验式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呢?
【片段1】
活动1 老师运动了吗?
层次Ⅰ:初识
师:(老师侧移一步)老师运动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老师运动了,因为你相对于讲台位置变了.
师: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择一个“作为标准的物体”,物理学中叫做参照物.
层次Ⅱ:理解
师:活动升级,需要一位同学站在老师的旁边做参照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老师向前一步),大家睁开眼睛,老师运动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老师运动了,因为你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
师: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叫做机械运动,这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主要方法.
师:再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登上讲台上),睁开眼,老师运动了吗?为什么?
生:运动了,因为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
师:继续,大家再闭上眼睛(老师原地转90度),睁开眼看看,老师运动了吗?
生:运动了,因为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改变了.
师: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是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与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层次Ⅲ:升华
师:活动再次升级,请左半边的同学闭上眼睛,右半边的同学睁着眼睛,老师绕同学转一圈后,让左半边的同学睁开眼睛,你们认为老师运动了吗?
生1:没有.因为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师:右半边的同学,你们认为呢?
生2:运动了,因为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
师:那么老师到底有没有运动呢?请右半边的一位同学模拟老师刚才的运动情况.
生1(恍然大悟地微笑着):老师你运动了.
师: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忽略,需要我们调动感官,用看、听等的方式去判断研究.
活动2 体会运动的感觉
学生将杯中的水喝一口,慢慢咽下,体会水在食道中的位置改变!
评析 杜威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4].片段1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也在活动中不断进阶.一开始,学生通过活动初识“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此时“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的理解仅是相对于参照物距离的变化,当老师原地转90度时,学生原有的认知失衡,教師采用顺应的策略让概念深化为“位置改变是指距离与方向的变化,不仅是平面的,还包括立体的”;学生以为运动概念已经理解了时,“让学生一半闭眼一半睁眼,老师围绕参照物转动一周”,对于闭眼的学生而言认知再次失衡,通过看到现象的同学描述和现象再现,“运动”的理解终于变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过程”,最后,通过喝水的活动,对运动的体验变得那么真实与深刻.活动中,升级的不仅是游戏难度,还有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失去平衡的体验式活动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拓展了思维的宽度[5].
二、在交往式活动中理解 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交往式活动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共享,思维与思维碰撞,强调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交往式活动中师生间的深层次交流与相互评价,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最佳时机,其中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形式进行交流与评价,则是发展思维批判性的形式载体.
【片段2】
活动3 再议“老师运动了吗?”
再请两位同学,第一位同学原地不动,第二位同学与老师并肩向前走三步.
师:同学们,老师运动了吗?
生1:老师运动了,因为老师相对于第一个同学的位置改变了.
生2:老师没有运动,因为教师相对于第二个同学的位置没有改变.
生3:老师运动了,因为老师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改变了.
师:他们各执一词,那真相是什么呢?大家结合运动的概念,讨论一下.(三个学生观点用表1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