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警示当下着眼未来

2017-06-09 18:35胡欣红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材

胡欣红

摘 要:“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在国内外史学界早已有之,但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十四年抗战”不仅仅是为了回归历史,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更在于缅怀先烈、告慰英灵和警示当下、着眼未来,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祈盼战争的阴霾远离人类,和平的阳光洒满人间。

关键词:十四年抗战;教材;历史教学

2017年年初,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十四年抗战”入教材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爆舆情,成为朋友圈里的焦点新闻。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历史教学上的认识。

一、“十四年抗战”是对历史真实的回归和升华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入侵中國的两个关键性节点。所不同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层面并未与日军进行总体性直接对抗,零星的反抗只在民间存在;而卢沟桥事变之后,则是举国体制被拖上战车。由此,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人们习惯称呼的“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而“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具体而言,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所以,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可以对局部抗战予以科学定位,彰显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不仅如此,十四年抗战观点还能使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以完整呈现,并且更能反映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十四年抗战”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来认为,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

虽然有关抗战起始及抗战时间一度存在争论,但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写入教科书,其实并不突兀。长期以来,很多当事的历史人物,都提及过“十四年抗战”的意思。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场,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1946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叶剑英等人的指示中提及,“国民党不承认共产党领导东北义勇军,独立坚持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光荣历史” [2]。而蒋介石亦曾在1967年4月的日记中回顾,“直至迟暮之年,犹时念平生三大国耻。一为日本侵侮中国及占领台湾、强夺东北……第一大耻,已经由十四年抗战成功而洗雪” [3]。

此外,学术界关于“十四年抗战”的提法亦早已存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史、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的兴起,“十四年抗战”之说重新发端。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北大教授金克木就曾说道:“追本溯源,大战的开始并不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也不是1941年6月德国袭击苏联,也不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引起英、法对德宣战,实际上是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的1931年沈阳的‘九一八和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 [4]”

2005年,中国学术界就已经基本认定“十四年抗战”的提法。2005年9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也正是从2005年起,“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各种展览中固定下来,广大国人通过参观展览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十四年,而不只是八年。

事实上,抗日战争的时间超过八年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日本著名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中也提到:“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5]

另一位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编著的《日本近代史》第3卷序章中亦如是写道:“本书是以日本开始发动了历时14年侵略战争的1931年为起点,概括地叙述从那以后的日本近代史。”[1]2015年1月1日,日本天皇在迎来新年之际通过宫内厅发表感言:“日本应该借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以满洲事变(即中国称的‘九一八事变)为发端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思考日本今后应有的样子。”[6]

一言以蔽之,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完全符合国内和国际认知。

有鉴于此,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140面彩旗;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郑重提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艱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二、“十四年抗战”更在于警示当下和着眼未来

虽然“十四年抗战”并不算一个新的提法,但此次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依然令公众十分激动。之所以如此,除了尊重历史、还原事实之外,更在于缅怀先烈、告慰英灵和警示右翼、教育后人。

首先,“十四年抗战”的提法,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有利于人们全面把握抗战的发展历程,正确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派抗日力量和军队奋起抵抗。“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即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一·二八”事变后两个多月,即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表《对日战争宣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此外,还有马占山等领导的江桥抗战,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的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和察哈尔抗战,以及普通民众自发进行的抗战等。使用“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更能准确反映“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概而言之,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固然应该铭记于心,此前英勇拼杀的六年“局部抗战”也同样值得大书特书。没有一系列局部抗战,没有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喜峰口大刀队的殊死搏斗,没有白山黑水间抗日联军的奋斗和呼唤,国内也不会形成后来那种同仇敌忾的抗战气氛,也就很难有后来历时八年决不妥协的全面抗战。顶着“不抵抗命令”奋起反击,在威逼利诱面前慷慨激昂地表示“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毅然“打响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殉难前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的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靠草根、树皮和棉絮充饥的危急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周旋五昼夜后壮烈牺牲的杨靖宇将军……英雄虽逝,英灵不远,在天有知,可堪告慰?深深缅怀浴血八年奋战的英雄,也要追念坚持十四年不懈斗争的勇士。

其次,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回归历史,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更在于警示当下和着眼未来,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祈盼战争的阴霾远离人类,和平的阳光洒满人间。

事实上,这绝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气焰嚣张,篡改历史教科书、推动修改和平宪法、频频“拜鬼”……2016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之时,许多日本网友竟然在日本最大的门户网站雅虎日本的新闻报道底下发表了各种奇谈怪论,百般嘲讽诋毁,发表了许多“毁三观”言论。有的日本网友认为,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都是中国在造谣捏造,甚至认为“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有的日本网友虽然承认日本当年有杀中国人,但对30万这个数字表示怀疑,讥讽“死亡的人数每年都在涨,十年后这个数字应该变成300万了吧?”;还有的对中国抓住南京大屠杀不放很不屑,说美国人就不像中国人那么记仇 ……国之大殇,山河同悲,而当年施暴者的后人却站在一边说风凉话,真是令人出离愤怒。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日本网友的“毁三观”言论并非一时兴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正因如此,此次“十四年抗战”入教材的消息,同样“刺痛”了部分日本媒体和网民。有日本右翼媒体称,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将“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始点,现政府却“修改历史”,把抗日战争的起点改为1931年9月18日。中国政府似乎要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强硬对日姿态。该报道说,在中国还有部分人认为,抗日战争也可以从“日清战争”开始,提出“抗日战争50年”的说法,中国有把抗日战争的时间进一步增加的倾向。在雅虎日本网站上,有300多条关于此事的留言。有日本网友诬称:“这是在篡改历史”;“增加了6年,真厉害呀。干脆写成30年吧”……

抗战十四年,牺牲之惨烈,损失之巨,超过二战任何一个参战国。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呐喊,没有理由不纪念。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应得之补偿、民间应发之控诉,却并没有得到日方乃至世界舆论相等程度的尊重,更是令人无比愤怒!然而,我们不能止于愤怒!日本网民之所以颠倒黑白、满嘴胡言,固然与日本的历史教育以及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等密切相关,但我们也应该适当反躬自问。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如何拿出一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确凿数据,实乃当务之急。许多国家给战争死难者所立的纪念碑,都是有名有姓,十分详尽。尤其是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更值得借鉴。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一个,参观者仰头达90度都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让人无比震撼……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着手做这项工作,惜乎时隔太久,工程浩繁,一时尚难穷尽。

此外,我们还应当用“国民教育”传承抗战记忆,避免远离战争的新生代们被妖言蛊惑。“十四年抗战”入教材,不仅彰显国家意志,更有利于对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但如何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仅需要国家行动,也需要民间配合一定规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启发人们更好记住抗战历史、发扬抗战精神。

随着历史证人的日渐凋零,抗战教育资源越来越缺乏,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抗战“国民教育”,引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正确认知战争,显得越来越紧迫。在这方面,南京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扩容纪念馆,新建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公园、胜利展厅,再现南京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和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满足民众了解抗战的需要;鼓励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2016年5月,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共同主办了“抗战胜利之火”传递活动,超过100万人次网友和读者通过手机参与传递;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和出版了《国家公祭读本》,发至江苏全省中小学,并进一步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与发行……

历史不容否认,但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历史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杰文津,刘硕,胡浩.改8年抗战为14年抗战,全国大中小学修改教材有何深意[N].中国青年报,2017-1-12(4).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0.

[3]蒋介石.蒋介石日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435.

[4]周山仁.“八年抗战”为何改为“十四年抗战”[N].新京报,2017-1-11(2).

[5]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523.

[6]李宗远.“14年抗战”还原抗日战争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7-1-12(2).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