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研究

2017-06-08 02:14潘超然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存在问题

潘超然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作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一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力求寻找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初中生走出语文课前预习的误区,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存在问题;预习方法

叶圣陶认为“预习是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王蕴芬认为:“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阅读新课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称为预习”。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帮助我们传递和储存知识,更有课前预习的必要。语文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与意义

(一)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礼记·中庸》里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并且宝贵的,只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合理地把握语文课堂。语文学科的知识点琐碎,学生课前预习,听讲时就会变得有针对性,而且能够集中注意力。记笔记时也能着重记录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和教师反复强调的重难点,而不会因为忙于记笔记而错过教师的讲课。这样学生就不会顾此失彼,影响到听课和思考导致听课效率下降。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改变,学习方式与小学不同,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灌输,开始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自学。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对于课文的感知和思考过程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课前预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语文课前预习能够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学生不再只是一张单纯的“白纸”,任由教师处理和加工。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把握听课的节奏,在课堂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二、目前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艾发其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明确目标的阅读实践活动,称为预习。”本文从五个方面说明目前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不重视

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加,学习负担日渐繁重,各科作业越来越多,学生很少能抽出时间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有的学生甚至从来都不进行课前预习,有的学生即便进行语文课前预习,也是草草了事,完全照搬手边的工具书,根本不重视。也有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会使自己失去对课文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宁愿把时间放在课后复习和做题上,也不愿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加之“理重文轻”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学生及其家长,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理化生的学习上,认为这样对于成绩的提高更有益处,因此,语文课前预习举步维艰。

(二)预习方法未教授

回顾一下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在布置语文预习任务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家回去预习下一课,熟读课文,识记一下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教师在布置语文预习任务时并未教授学生如何预习,并预习到何种程度,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知所措。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肯定不能完全弄明白;但叫他们预习的本意不是为了完全弄明白,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课前预习方法,就不能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师将正确高效的预习方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预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三)布置任务“一刀切”

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在一个班级中也是这样,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有的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却感觉有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分层布置预习任务。但实际上,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使他们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预习,于是就产生了有的同学“吃不饱”,有的同学“吃不了”的局面。

(四)内容多形式少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些教师对学生语文预习的要求提得很多,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字词字形字义,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者背景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可谓内容丰富。这样繁重复杂的预习任务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更何况教师不注意拓展学生的预习形式和渠道,读书写字仍是语文课前预习的“重头戏”。学生长时间重复这样的预习形式,自然而然地失去了预习的兴趣。

(五)评价系统不完善

教师在对语文课前预习进行评价时呈现随意状态,而且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检查预习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有的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甚至不对预习内容进行评价,这就使学生产生不重视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价,就会导致预习与后续教学之间的衔接性不强,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目前语文课前预习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是帮助学生养成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关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宣传预习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榜样作用,让预习做得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谈谈预习对自己学习带来的帮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预习的内容要与后续的课程进行衔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授预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想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就要有锋利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教授预习的方法。首先是预习时间。時间充足要进行深入预习,时间紧张就要有针对性地预习。其次是预习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语言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敢于质疑。另外,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做预习笔记,如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标上“?”,遇到优美的短语或句子可以画上“……”,遇到重难点要用“△”标出,遇到“中心句…‘过渡句”之类的句子要做出批注,并写上自己的想法,这样讲课时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也能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最后,教师要注意教授学生多种预习方式,使预习变得高效且有趣。

(三)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在布置语文课前预习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适合自己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关卡”: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除了基本的读写,还应要求掌握课文结构,重难点句子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中等的学生,应做到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找出文章中心句,修辞句等;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只需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识记生字词即可。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预习评价落到实处

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必须将预习评价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缪汇颖提出预习报告式、小组汇报式、教师抽查式等九种预习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借鉴,使预习评价丰富多彩。另外,教师要有鼓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不预习或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有适当的惩罚,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兴趣并使学生坚持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存在问题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优化语文预习设计,实现课堂效率提高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预习笔记在高中数学中的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