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余
【摘要】 目的:分析研讨人工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并对比。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患者中,抽取110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组,55例对照组(内固定治疗),55例研究组(人工关节置换),对比两组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7.27%,比对照组的70.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为(4.6±3.8)周,比对照组的(11.3±1.6)周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时可考虑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方式,疗效突出,和内固定治疗方式对比,具有更大应用性和优势性。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24-03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骨折类型[1-2],疾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中呈攀升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疾病者日益较多,所以,此問题发展为各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关注的一个重点临床问题。为此,此研究将110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人工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患者中,抽取110例纳入,按治疗方式分组,55例对照组(内固定治疗),55例研究组(人工关节置换)。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2.1~81.0岁,平均(73.2±1.1)岁;其中车祸伤12例,摔伤43例。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2.4~82.4岁,平均(72.1±1.2)岁;其中车祸伤14例,摔伤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研究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患者呈健侧卧位,切开髋关节后外侧部位,暴露骨折部位、髋关节、股骨颈等位置。首先在股骨头之下股骨颈截断,把股骨头取出,再复位粗隆部骨折,用钢丝进行固定。尽量将股骨距和小粗隆部位骨折复位,并固定。若大粗隆部位骨折存在严重性粉碎,无法进行固定时,可将较大骨块保留然后固定,复位股骨头后,把粉碎性骨块切除,缝合固定骨折远端和臂中肌断端,让臂中肌功能得到重建,复位固定骨折后,在小粗隆上方1.5 cm位置给予股骨颈二次截骨,把股骨颈残端截除,按照复位后股骨踝和小粗隆平面列为参照将其向前10°~15°,用髓腔锉和髓腔钻给予股骨近端扩髓,给予长柄假体180~200 mm,假体柄用骨水泥技术进行安装。固化骨水泥前,若有必要可将骨折复位进一步调整。若股骨距存在严重性破坏者,可用骨水泥重塑。用双极股骨头进行安装,复位髋关节,检查髋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以及下肢长度,确认无异常后,置入引流管,将切口关闭。
对照组接受内固定方式治疗,给予连续硬膜外或全麻,患者仰卧在牵引床之上,将患侧垫高,从股骨外侧上端入路。复位后,在大粗隆之下2.5 cm位置拧入DHS螺钉,再连接股骨干和钢板进行固定。
1.3 观察判定及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疗效依据WHO组织规定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判定标准分显效、有效、无效,(1)显效:患者走路和受伤之前一样,无疼痛、跛行等状况,骨折愈合良好,不存在髋内翻畸形等状况;(2)有效:患者可长时间走路,存在轻度性疼痛和不适,内髋内翻存在10°畸形状,骨折有愈合;(3)无效:患者患肢无法负重,存在髋内翻畸形状况,或疾病有加重[3-5]。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同时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认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并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7.27%,比对照组的70.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为(4.6±3.8)周,比对照组的(11.3±1.6)周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心力衰竭,1例为肺内感染,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9例,其中2例为心律失常,3例为脑梗死,1例为钢板螺钉松动,3例为褥疮,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特点:为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该疾病占髋部骨折约45.00%,其中至少有35.00%~40.05%为不稳定型的,这也是引起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因素,相关学者将其称之为病理性骨折[6]。相关研究显示骨折30 d内死亡率高达10.5%,1年内死亡率高达20.00%~30.00%[7]。通常发生于60岁以上年龄的老年人群中,男女比例约为1∶5。和其他骨折疾病对比,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患者年龄日益较高,患者身体状况差,其预后性更差。以往给予保守性治疗,往往因长时间卧床,引发更多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方式逐步多样化,临床在疾病治疗上给予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有效性较高的手术方式相当重要。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上,创伤性小,对其术后康复速度有加快作用,可让其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其平日生活受到积极影响[8]。
此次纳入110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疗效87.27%,比对照组的70.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卧床时间为(4.6±3.8)周,比对照组的(11.3±1.6)周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由于恢复速度有提高,其卧床时间明显得到缩短,也就降低了静脉栓塞、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可能性。降低了因内固定方式治疗所造成的愈合不良、松动等问题产生,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时可考虑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方式,疗效突出,和内固定治疗方式对比,具有更大应用性和优势性。
参考文献
[1]朱建富,郑海荣,叶明呈,等.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研究[J].健康研究,2014,34(6):661-663.
[2]康振兴.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25-126.
[3]田宏巨.关节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6):387.
[4] 苏世先,刘前前,刘真,等.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118-120.
[5]王智.人工關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7):86-88.
[6]杨立群,王贵清,汤勇智,等.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10):2464-2465.
[7] Erdem Edipo?lu,Mustafa G?khan Bilgili,Cihangir Sar?,et al.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in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external fixator[J].Medical Journal of Bakirk?y,2013,9(1):28-32.
[8]靳艳斌,罗润明,李兵,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加长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78-79.
(收稿日期: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