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维短路” 促进思考表达

2017-06-08 16:12张笑雪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课堂概念

张笑雪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为了避免学生的“思维短路”,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把握正确的知识概念,驾驭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短路;概念;数学语言

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培养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信心十足地准备回答,可一站起来就卡壳了。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思维短路”。之所以会出现思维短路,说明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如何避免学生的“思维短路”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表达

1. 在静思默想的氛围中思索

数学课是思维的课,需要静,需要思考。只有静下心来,学生才能专心致志,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感悟。我们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练习中,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

把36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

生1:有5种方法。先列出36的所有因数:1,36,2,18,3,12,4,9,6。

生2:我觉得有9种。

教师接着问:他认为有9种,你们认为他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静心思考。

36=2×18,如果一盒装18个,装2盒;或每盒装2个,装18盒。除了一盒装6个,装6盒以外,其他各组每组均有2种方案。一共有9种方案。

看似这么一道简简单单的题目,给了学生大量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学生认识到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全面。

2. 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可以传染给别人。教师的情绪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思维短路”,当你心情愉快、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就会使学生如沐春风。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消除课堂紧张气氛,拉近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让学生比较自然、流利地回答问题,使学生思维尽可能保持在积极状态。教师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平易近人,学生就会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时,一个顽皮的学生突然把桌下的篮球踢了出来,球满地滚,这时全班学生都忐忑地看向老师。而这位老师并没有严厉指责那个孩子,她走到那位学生身边,对他说:“你能说说球为什么能随意滚动,而长方体不能呢?”这时学生们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大家都开始思考新问题,课堂上的气氛依旧轻松愉快。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轻松活泼的课堂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

二、把握正确的知识概念,让学生乐于思考表达

1. 加强对比教学,厘清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要加强对比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分清概念。只有正确把握知识,学生的回答才能准确、流利,避免出现“思维短路”。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乘法练习》时,出示了两道题:

(1)一堆煤9吨,用去三分之二 吨,还剩多少吨?

(2)一堆煤9吨,用去三分之二 ,还剩多少吨?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比教学,强化基本概念,学生把握易错易混概念的本质。

2. 理解文本语言,强化概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如果没有深刻理数学语言,就会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些错误认识,造成思维的“短路”。

例如复习《质数和因数》,教师出示判断题“一个数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正确的。于是教师问:“6的因数有1,还有6,6是不是质数?”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质数概念认识的模糊,没有透彻理解,混淆了。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强化了质数的概念,使学生把握易错易混概念的本质。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思考表达

1. “读”的习惯

讀题,就是数学语言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读题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划的读题习惯。边读边划出题目中关键性词,易混的地方,边读边思考;学生只要找到关键词,就能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义,从而解决问题。

如学生在做一道题“小红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54页,照这样计算,要看完162页的这本书,还需几天”时,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通过圈划,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词“还需”。找到了关键词,学生快速地找到题目的“陷阱”。

2. “写”的习惯

书写不规范,会让学生养成马虎、不认真的习惯,还会影响做题的正确率。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数字都写不好,连线题不用铅笔随手一连。因此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作业中的画图题、连线题等要求用尺子,在下笔前认真思考,保证书写的整洁性。同时展示优秀认真的学生的作品,发挥榜样的作用。

例如在简便计算675+546+325+454时,有的学生这样书写:

于是,教师进行书写格式的规范,要求用递等式的格式进行书写。完整的、规范的书写,提高了孩子做题的正确率。

3. “说”的习惯

积极发言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上课认真。在数学课上,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同伴交流,能深入地理解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信的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

4. “听”的习惯

倾听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尤为重要。针对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可以做如下尝试:教给倾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进行倾听的训练,使学生能听。

四、驾驭准确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精于思考表达

1.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疏通思路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说话平台,给他们勇于说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中,学生回答“5的因数有( )”这道练习题时只报了答案“1、5”而没有读题。教师就要求学生重新回答,把話说完整。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做到“会”说。

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自主探究,交流发现。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学习单上写出自己的发现以及验证方法。在汇报时要求学生条理有序地说一说发现,并能清晰说明验证方法。

2. 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启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问“为什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避免出现“思维短路”。

例如,在解答简便计算时,先让学生说说想法,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来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因为(375和625)(159和341)分别能凑成整百数,计算时比较简便,根据加法的结合律,得到(375+625)+(159+341),所以再等于1000+500,结果等于1500。教会学生最必要的连接词,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表达。

总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还有很多,当他们在思维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数学课堂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浅谈培养高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策略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