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 于廷游, 彭 熹, 刘 放, 任艳川
(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川 宜宾 644000)
聋生校外生态种养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李志强, 于廷游, 彭 熹, 刘 放, 任艳川
(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川 宜宾 644000)
特殊教育的根本出路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能的掌握,掌握技能的关键靠实训。基于“生态种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和聋生对学习生态种养殖技术的强烈需求,着眼于“教学做结合”提高生态种养殖技术的含金量,结合地缘优势,充分调研,科学规划,争取地方配套政策,分步建设分区打造实训场所,建设聋生校外生态种养殖实训基地,为校内聋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劳动体验教育,同时面向社会和市场,为社会残疾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服务。
聋生;生态种养殖;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
特殊教育的根本出路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能的掌握,掌握技能的关键靠实训。没有实训的职业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依靠。实训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条件直接决定实训效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和个性发展。我校基于聋生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着眼于“教、学、做”合一,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市场需求和聋生身心特点,自建了聋生校外生态种养殖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对聋生开展生态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基地建设和运行中的目标要求、建设举措、运行机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学校职业教育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1.1 建设的机遇
1.1.1 基地建设的背景
根据四川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现状调查:省内大部分特校聋人职教主要以计算机(动漫制作)、美术绘画、服装制作、美容美发、烹饪、手工艺制作等传统项目为主,职教项目单一,雷同,同质化发展严重。各学校在选择职教项目上,存在赶时髦、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产业优势和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职教项目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特色,残疾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堪忧。经考察,东部沿海地区部分特校开展了涉农技术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四川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开展涉农技术培训具有深厚的基础。宜宾是川南富饶之地,我校开设涉农专业的基地建设,填补了省内这一空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1.2 基地建设的现实基础
我校从2009年起就开展聋生种养殖项目培训的初步探索,2011年自建校外种养殖实训基地,开展基地建设的探索。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的实践证明:(1)种养殖技术操作性强,对言语沟通要求不高,多属于“眼见功夫”,正好与聋生的视觉敏锐、动手能力强、善于模仿和言语沟通困难的特点相契合,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真正体现了扬长避短,潜能开发的聋教育要求。(2)从生源情况来看,历年来自农村的聋生约占80%以上,他们熟悉农村环境,具有一定的农业劳动体验,学生及其家庭有着强烈的掌握生态种养殖技术的愿望。
1.1.3 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撑
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残疾学生掌握谋生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残疾人职业教育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办发(2014)1号〕指出:“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的必要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1.2 建设的目标
1.2.1 拓展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新模式
建设基地,开展生态种养殖技术培训,有别于特校传统职教模式,打破特校封闭办学的格局,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的无缝对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满足聋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等实践与探索,拓展学校办学新模式。
1.2.2 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特殊教育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基地探索“短期培训”“定点培养”“师徒帮带”等残疾人实训路径,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1.2.3 提高聋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本着“宽基强能、一专多能、多元发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思路,依托基地,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能满足聋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把他们培养成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1],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
1.2.4 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地的各项教育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了落实教育方针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培养聋生一技之长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勤劳务实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为学生将来就业和生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1.3 建设的举措
1.3.1 纳入发展规划,寻求配套政策
建设聋生校外种养殖实训基地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只有争取到地方相关政策,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才能真正落实。在十二五规划拟定期间,我们积极与市级各部门协调,将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最后在教育局和残联的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实训基地建设都有明确的文字表述,这就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依据。以此为基础,争取各方支持,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基地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1.3.2 做好建设方案,争取建设经费
基地建设最好能争取发改委立项,经费投入才会有保障。具体做法是:首先做好规划选址,并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距离要适中,以半小时经济圈内最佳;第二路况要好,学生实训更安全;第三弄清土地性质,避免政策违规,尤其要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市规划区;第四产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好。其次聘请专业人员,做好建设方案文本设计,方案文本一定既要能体现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也要能体现现代农业的新理念,这样的方案才有可行性,有吸引力,能打动人。最后将做好的设计方案分别报教育、残联和财政等相关部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2012年至2014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我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100万元,共计300万元,基地建设经费得到保障。
1.3.3 争取领导支持,解决实际困难
创造条件,争取政府及部门领导现场办公,要抓住契机提出困难,同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比如基地交通车及维护费用、土地流转费、学生实训费、职教外聘师资经费等问题,每年开支不低于20万,就是通过市委书记和市长现场办公,形成会议纪要,再到教育、财政、残疾相关科室和领导去汇报和协调,争取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1.3.4 进入财政预算,确保正常运转
基地运行经费年年都需要开支,年年审批手续繁复,且经费支持不能确定。因此,要争取运行经费进财政预算,只有进入预算,基地运行才能持续得到保障。
1.3.5 逐步推进建设,分区打造基地
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1)一条翡翠长廊。在基地周围以竹子或高大乔木为特色栽种一条环形长廊,长廊内为步行道,长廊内创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区。2)两座水上乐园。在基地下方两侧建两个人工湖,湖四周栽种垂柳,湖上建亭台,湖中进行水产养殖,可种植荷花莲藕,完善游玩设施,打造一个休闲游玩的水上乐园。3)三大支撑项目。以种植、养殖、农家乐为核心的生态体验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包括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区、特种蔬菜栽培技术区、花卉园林种植技术区、有机果品栽培技术区、生态食用菌培育技术区、林下生态养殖技术区、淡水养鱼技术区、餐饮服务实践区等8个实训区域。
2.1 运行保障机制
2.1.1 建立组织机构
一是建立基地督导机构。以财政、教育、残联分管特殊教育的领导为班底建立督导小组,每学期进行现场督导评估,评估结论与财政次年预算挂钩。以领导的检查评估为动力,倒逼基地落实高质量的管理与运行。二是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任组长,负责落实基地运转所需的人财物及对外协调工作。学校行政班子为领导组成员,各自承担基地使用、维护、宣传、资金管理、实训活动组织、师资管理与职后培训等工作任务。学校设职教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完成情况与学校目标考核挂钩。三是组建基地工作团队。保运行,基地专职工作人员有5人,其中总经理1人(兼任驾驶员),专职农技师1人,种植项目负责人2人,养殖项目负责人1人(兼厨师)。建立基地教学团队,做实训。兼职工作人员30余人,包括实训活动的带班安全管理教师、手语助教教师,以及驾驶员和兼职农技师(一人负责蘑菇种植,一人负责蔬菜、果树种植实训教学)。
2.1.2 制定管理运行制度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包括基地督导组、领导组工作职责,以及基地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各项工作制度,比如《学校领导基地带班制度》等;二是建立工作规范和实施流程;三是制定奖惩制度,《基地工作人员绩效奖励办法》《基地工作人员奖惩条例》等。比如奖励办法规定:对基地常住人员的激励,设提成奖,基地的种植、养殖、农家乐收入的5%作为效益提成,班子成员不参与效益提成。建立学生激励制度,如完成既定劳动任务,给予20元的勤工俭学补助。
2.2 教学计划
2.2.1 课程计划
聋生职业技术培养课程设置的依据有两方面:一是依据聋生的障碍特征;二是依据地方产业特色。[2]同时考虑聋生职业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课程计划,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科学规范地开展。以我校职高聋生课程为例,职高种养殖专业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三大类,共计14门课程。
2.2.2 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根据培训实际需要,开发了符合聋生学习特点和基地办学条件的校本教材。其中《有机果蔬栽培技术》《生态林下养殖技术》《生态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2.3 实训开展
2.3.1 与德育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劳动体验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劳动体验课程,每周2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到基地播种、除草、采摘,进行劳动锻炼。基地为残疾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践中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选择学习方向,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同时锻造吃苦耐劳的品格。
表1 职高聋生涉农专业课程设置
2.3.2 与社团小组活动相结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学校成立生态种养殖社团,由聋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挑选年龄16岁以上,对种植、养殖、厨艺、餐饮服务有强烈兴趣和学习愿望的聋生16-20人。在学校社团活动时间内,到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2.3.3 与勤工助学项目相结合,开展工学结合活动
为了让聋生形成“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职业信念,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设置基地日常维护、假日餐饮服务、种养殖实训场所清理等五项勤工助学12个岗位,由聋生自愿申报,学校择家庭贫困、踏实肯干的学生,周末节假日到基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校为他们购买意外伤害险,并根据岗位工作完成情况给予工作补助。
2.3.4 与聋生职高教学相结合,开展专业实训活动
聋生高中开设“现代农艺”专业,“有机果蔬种植技术”“生态食用菌种植技术”“生态林下养殖技术”等专业实训课程在基地进行,在现实的环境中教学,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思考,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做到真实地结合。[3]
2.3.5 与职后提升培训相结合,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成年人种养殖职业技术培训、校企合作开展残疾人的定向培养、承办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现场培训等,将个性化需求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师徒教学与企业介入相结合,体验活动与融合教育相结合,将基地建成“宜宾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宜宾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特殊教育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基地面向社会,实现了实训功能的最大化。
2.4 日常管理
人员管理,基地工作人员实行签到制,保障工作时间,领导组和职教办公室不定期巡查,建立检查日志。财务管理,加强基地财务管理,首先建立严密的采购验收制度,先审批,再采购,报销时多人签字;第二让基地经理、种植负责人、厨师和带班行政形成相互监督;第三建立现金日记帐,收支两条线必须清楚;第四,基地所有收支都列入学校帐户,年底收支抵销后的利润交财政专户,再通过申报项目,申请使用。财产管理,基地财产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财产清单,由基地经理负责登记、保管。
3.1 学生成才
聋生对生态种养殖技术学习的兴趣倍增,投入度提高,社团兴趣组和勤工助学组报名人数增加到42人。掌握生态种养殖技术,聋生就业机会增多,通过对2012级毕业聋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显示,聋生100%顺利就业。相较于以前包装企业集中就业,他们的工资收入提高了26%,就业稳定率、满意率明显提高,聋生自主创业的动力得到激发。2013年职高班毕业生首次参加大学的单招单考,5名参考学生全部考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毕业聋生朱某,现在在家做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2015年毕业聋生罗某,通过实训基地厨艺培训后,现自己开餐饮店;2016年毕业的7个聋生,全部考入大学,其中3个本科,4个专科;2017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在筹划回家做食用菌种植,有的在筹划发展果树和林下养殖业。
3.2 教师成长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一支适应聋生生态种养殖职业技术培养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李志强、于廷游已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刘放撰写的论文《特校涉农专业建设初探》获市教科所第四届论文评比一等奖;李志强撰写的论文《聋生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与实践》获四川省第五届特殊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增强,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实训基地开展果蔬采摘、劳动体验、技能比赛、野炊烧烤等活动,让老师们释放了工作压力,调整了心态,找到了职业幸福感。
3.3 学校成就
学校“生态种养殖”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特色,良好的办学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四川省政协专程调研了我校职业教育;绵阳、成都、西昌以及重庆、上海等省内外二十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同仁纷纷来到实训基地观摩学习;宜宾电视台、四川教育导报报道了我校基地建设成果。学校于2016年7月取得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格;2016年学校与乐山师范学院开展四川省听障“3+2”五年制听障大专教育的合作,承担中职阶段的教育;学校被中残联评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扶持助残先进集体”。
[1]高敏.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7(1):146.
[2]周姊毓.残疾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9):57.
[3]李飞凤.农村特殊学校种养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4(6):111.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raining Base of Ecological Breeding in Schools for the Deaf
LI Zhiqiɑnɡ,YU Tinɡyou,PENG Xi,LIU Fɑnɡ,REN Yɑnchuɑn
(Yib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Yibin Sichuan 644000,China)
The basic way of special education is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stery of skill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raining.Based on the“ecological aquaculture species”and the strong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af students on learning ecolog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focused on“teaching combination”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combining with geographical advantages,researching local supporting policies,the school will construct training place step by step,provide training ba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ecological culture and work experience for deaf students,and provide disabled people with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ervices-oriented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market.
The Deaf;Ecological Cultivation;Training Base;Building and Operation
G762
A
1009-8666(2017)04-0123-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4.023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2017-04-04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职业高中聋生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与实践”(SCTJ-2015-D06)
李志强(1977—),男,四川宜宾市人。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于廷游(1973—),男,四川宜宾市人。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聋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