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两方
摘要:试卷讲评课是中考复习的常用课型,教学中应改变其低效随意的现状,要重新定位教师、学生、试卷三者的关系。讲评前要精心准备内容,讲评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讲评后注重延伸和拓展,这样才能使试卷讲评彰显其有效性。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讲评课;有效性
试卷讲评是整个中考复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课型,讲评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中考复习的效益。蓦然回首,竟发现大部分九年级教师面对试卷讲评课时,显得较为迷茫,随意性较大,要么讲评拖拉,没有注重时效性;要么没有精心准备,讲评时随波逐流;要么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要么方法单一,枯燥无味;要么教师满堂灌,学生默不作声。很难把试卷讲评的实效落到实处。那么讲评课中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讲评课中怎样才能高效务实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让试卷取得预定的效果,课前只有精心准备,“先利其器”,合理有效地处理好教师、学生、试卷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善其事”的效果。
1.教师要对试卷“知己知彼”,使自己的讲解“游刃有余”
研究试卷呈现的知识点,明确考查的能力点,了解教学中存在的“盲区”。唯有做到“知己知彼”,试卷的功能达到“最极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收集学生错题并挖掘错误的原因,以便讲评时“游刃有余”。
2.学生考试后要学会“三省吾身”,方能“知错就改”
每次考试后,学生要对试卷“三省吾身”,是审题出现偏差,还是知识点理解不清;是答题区域锁定不准,还是用语段内容把握不精准;是答案不完整,还是要点有遗漏;只有明白了自身的短处,才能“知错就改”,有所突破。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统一是讲评课成功的“源头”
朱熹《观书有感》中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的活跃,关键因素是学生鲜活新颖的思维。讲评时,学生是课堂的“源头活水”,要让他们先找文本、析思路、说答案,并相互评价补充。教师要捕捉时机,适当指点迷津,让学生思维碰撞,擦出火花,在交流中心领神会,举一反三。这样的讲评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讲评实战中磨炼学生的心态,提高答题能力,真正在试卷讲评课中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何乐而不为?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试卷讲评课,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给予答案,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传授解题的方法与规律。所以,在讲评试卷过程中不能“一叶障目”,局限于校正答案,而应有整体、宏观、综合的思维意识,讲解时做到“四两拨千斤”,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同类题,从具体试题中归纳出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方法、作题的步骤等,进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这样的讲评才能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会。
1.讲典型错题与错误原因
教师选讲的试题要具有典型性,特别是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分析时要切中要害,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4题以“中国吉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地域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涉及的常见题型有信息提炼、图标说明、发表看法等,考查了概括、欣赏、表达等能力。然而在测试中,却发现有的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获得满分。鲤鱼和牡丹的寓意,不能从它的谐音和象征意义两方面来回答,又缺乏基本常识积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阐述图标中的吉祥文化运用时不懂得参照示例来回答,看不懂构图元素,胡编乱造;至于劝说题,有部分学生只是从尊重老人的角度出发,而无视题目中关于民俗的观点和态度,没有结合吉祥文化这一主题,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因而造成丢分。
2.析审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首先,归纳分析考点,同时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挖掘题目隐含的信息,寻找答题最佳的途径。其次,要学会利用题目中关键字词,理解答题的思路,对所选定区域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合,依据审题得出信息,分点作答,答题时注意语言的规范完整。
如2016年漳州中考语文试卷第8题突出对分析综合、文章手法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的考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这就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答题,而且甲乙两文的内容均需涉及。
3.悟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
现在中考复习试卷“满天飞”,可谓题海无涯。教师对习题的精选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教师要在归类比较试题的基礎上,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6题选项A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虚词“而”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难点,讲评时不能一言带过,应该归纳区分“而”的用法,才能让学生在答题时“得心应手”。“而”的用法具体可归纳为:(1)表并列,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不分主次,成分的位置可颠倒,但整体的意思不变。如“黑质而白章”。(2)表承接,就是“而”连接两个动词,两个动作一样重要并有先后发生的顺序。如题中“结友而别”。(3)表转折,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在语意中具有不同意思,“而”可翻译为“但,但是”。如题中“而伯乐不常有”。(4)表修饰,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以后一个成分为中心,前一个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时而献焉”“临溪而渔”。
4.明发散思维和一题多变
讲评中要善于拓展延伸,尽量一题多变,一题多作,从中训练学生思维和迁移能力。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不像很多老师所说的那样“死板”,就拿作文来说,它最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然而在平时的下乡随堂听课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在讲评中简单分析题目,再附上两篇所谓的范文,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致学生听完课后茫然不适,不知所得。倘若我们稍加引导,对作文审题、立意、取材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作文半命题作文“__的颜色”,这一题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讲评时可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好,既可以实写,把“颜色”与内容结合起来,让“颜色”与人或物巧妙搭配,融“色”于情,融“色”于事,融“色”于人;也可以虚实结合,把“颜色”与“情感”“品质”“形象”等联系起来,独辟蹊径,写出意蕴,如写《乡音的颜色》,通过描写闽南语的乡音,抒写在特定的地域里独特的语音语调,抒发对家乡的依恋,凸显文化内涵。
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光说不练假把式”,讲评试卷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评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暴露的共性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对应性的试题,让学生不断反复的训练,从中以练促改,练中悟法。同时应拟出与上一次考试试卷的知识点相似、难易度相当的试卷,让学生再考一遍,对比两次考试结果,从中再次检查自教与学的效果,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深化所学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学生才能拥有深厚的“工夫”,“铁杵”也才有可能“磨成针”。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把中考复习语文试卷讲评作为重要的环节去正视它,使其逐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去引领它,使其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