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该回归生活,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认同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通过构建简单实效的课堂,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回归生活;专业水平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在这一教学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改进,成果颇丰,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1.教学内容单调死板
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和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给学生知识是最重要的,挖掘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思想和文化并不紧迫,从而容易导致课堂信息技术教材不够立体化,过于注重理论,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对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可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却没有认识到它与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等之间的联系,不能真正从回归生活的角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不能全面把握教材,不能全面把握学生实际,对怎样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依然存在困惑。
3.对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认识不深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在教学中深入分析学生本身,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态。但很多教师总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认为没有必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往往导致教师对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目的、学习爱好、学习习惯不了解,那也就无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的方法
怎样才能使高中信息技術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从教师、课堂和教材等方面说一说。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回归生活的理念要想真正实践,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精英化、专业化,才能在教学中实现课堂的高效性,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教师只有摆脱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师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乎自己的需要,像孟子那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那么他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由、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只有教、学双方在互动中都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各种顾忌,沉浸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才能达到更高效的教学境界。对有追求、有目标,树立了崇高职业理想的教师来说,困难就不是困难,而是磨炼;挫折也不是挫折,而是动力。
(2)走科研之路,做一名创造型教师
人只有积极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场景在变,学生在变,可内容形式不变,用同样的方法,教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的考试,被同样的标准评价……重复容易疲劳,被动容易产生痛苦,唯有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内容、新细节、新特征,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生活信息,才能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活问题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回归。
2.建设有效的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然要坚持“智慧育人”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留下许多“败笔”,正是有这些“败笔”留下的遗憾,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在课后进行反思,总是做些“亡羊补牢”之举,而更应该在课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因为我们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他(她)一生中难得的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尽量减少“败笔”留下的遗感。因此,更应该在课前下功夫。
课前问课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反映。
3.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回归生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生活化。
(1)教学理念一定要生活化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教学能否回归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先形成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使师生关系融洽,并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目标一定要生活化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获取、管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习惯,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信息技术教学要想真正地回归生活,就必须从回归生活的理念出发,使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实际,具有现实性。
(3)教学过程一定要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动,共同学习知识。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与学的实践中,使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困惑,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