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娅
近年来,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已打破了以往沉闷、单一的课堂氛围,分组学习,质疑辩论等学习模式走入课堂,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安静下来思考的机会少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更少了。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答案看似没有问题,可细想之下,缺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流于表面,过于肤浅,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意义不大。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九节: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这节诗写“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有什么作用?学习时,同学们有以下观点:一是说明大堰河的死十分的凄惨。二是说明大堰河的丈夫对大堰河的死也是有歉疚之情的。三是表现了大堰河善良仁厚、慈祥仁爱的品质。
学生的这些回答正确吗?显然是不错的,但这些回答还是没有进入深层次的思考。从《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十一节中这样一句话“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可以想象,这个“醉酒的丈夫”平时对大堰河是如何虐待家暴的,因而,深入思考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说明大堰河在遭受整个社会的欺凌之外,在家里还经常受到丈夫打骂,表现了大堰河命运的不幸,也说明大堰河忍辱负重的品格。语文学习中,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认真深入地思考,语文学习才会有效果。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探究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应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教师,想要达到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资源,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深入思考的热情
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找准切入点,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探究阅读活动收到实效。抓住文本恰当的切入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发现的眼光,并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问题。再看一个课例片段:
师:“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鲁迅写祥林嫂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祥林嫂已经是一个乞丐。
师:是啊,鲁迅先生在下面就说到了“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生2:这说明祥林嫂没有要到饭。
师:这句话能否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
生3:原文的句子定语后置,鲁迅先生要强调“空”字,说明祥林嫂很久没有要到饭,进一步说明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麻木。
这个片段比较精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始了对文段细节部分的深入思考。
二、教师要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方向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锻炼。教师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思维的深度区,达到学习的目的。 看下面《荆轲刺秦王》的课例片段:
师:PPT展示: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我认为荆轲并不是真的“欲以生劫”秦王,大家为我找找论据?
生1:荆轲见樊於期时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这里的“揕”是“刺”的意思,这说明荆轲一开始就是想刺杀秦王。
生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荆轲出发前准备的武器是经过淬毒的,可见,荆轲想对秦王一剑封喉、一刀毙命。
生3:“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带的副将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这也能说明荆轲想置秦王于死地。
生4:“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这说明荆轲想刺杀秦王,而不是“生劫之”。
师:很好,从刚才大家的发言看,荆轲刺秦王是真的想“刺”,而不是“劫”。
这个课例里学生有理有据,做到了深入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教师要交给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方法,授之以渔,方能形成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的指导,就能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阅读文本,對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选准角度,引述事实,进行阐述。这样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思维自然会变得有深度和广度。当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深刻挖掘,深入引导,学生也要认真阅读文本,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找准方向,对文本中哪怕很细微的情节都要学着具有自己独特而全面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而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在高效课堂上真正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