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绘制工艺发展及传承研究

2017-06-05 09:31刘思蒙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思蒙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画缋”工艺与日本著名的“友禅”工艺,在介绍工艺以及阐述传承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二者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和传承现状,在对比中指出“画缋”传承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画缋;友禅;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66-02

早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画缋”工艺,周朝政府在丝绸生产方面,设立了“画”和“缋”,负责丝绸等纺织品的绘画、刺绣设计。这与日本著名的“友禅”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织物或服饰上用植物或矿物制作的染料描绘图案后再染色成型的方法。日本的印染技法大多是从国外流传进京都的,只有“友禅”染是日本特有的染色技巧。中国古代周朝的“画缋”工艺,注重“五色”的运用,主要是通过不同颜色和图案纹样的画衣来进行等级、功能区分;而日本的“友禅”工艺,则对水的品质要求很高,传统的“京友禅”对于“露草”这一植物做成的染料也有特殊要求。

一、“画缋”工艺发展及传承

对于中国古代“画缋”艺术最早的说明,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并进一步解释:“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突出了“画缋”工艺对于颜色运用的讲究。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画缋”之工隶属于“百工”,这是对于诸多手工业者的统称。当时设有缋工,是专门在服饰等丝织品上进行绘制的工匠,完成一件完整的“画缋”服饰还需要经过印染、刺绣等多重工艺。《周礼》中就有记载,先秦时期帝后、王公贵族等的服饰上具有不同的图案模式,如帝王祭天所着的服饰“大裘”,上面就绘制有“日、月、星、山、龙、雉”六种图案;后妃祭先王所着的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之一“袆衣”则以五色绘制“翟翚雉纹”。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宫廷需要大量的缋工来为其进行等级区分以及日常生活服务。

中国古代画衣注重的是对服饰的装饰,体现的是古代人们对服饰之美的要求,这和古代的帛画、缯画等通过画面内容追求叙事、抒情的做法是不同的。这一装饰工艺最开始主要是工匠们用于皇室成员等地位崇高者的服饰“画缋”,随着新的纺织技术、印染技术的问世,画衣虽然仍保持了它的装饰功能,却因“画缋”工艺装饰成本较高、无法清洗、工序复杂等原因而限制了它的传承,作为曾经主流的服饰装饰手段,古老的画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终于在西汉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画缋”这一技艺却经过历代变迁,从最初单纯的服饰装饰在后世广泛应用于画卷、屏风等工艺品的制作。

前文提到的周代后妃从天子祭先王时需着“祎衣”,这种制度在古代称为“翟衣制度”,历代先后承袭,至明代消失。2013年,故宫所藏《历代帝后像》中的宋仁宗皇后像中“翟衣”的图像复原成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工艺的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在全真丝藏青地上织出金、红、黄、蓝、白五彩翟鸟纹制作而成。可以看出,“翟衣”制度从最初使用的“画缋”工艺延续到后代以及发展成为“织锦”工艺,虽然“画缋”工艺现今同样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比起“苏州宋锦”“南京云锦”等,傳承现状不容乐观。

当时许多掌握这一技艺的宫廷工匠流落民间,自成一派多成为家族式传承,但是流传至今,只有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叶建明一家担起了承袭着这一悠久而又特别的手艺的重任。因为家中祖上以此为生,保留了制作资料和配方,代代相传,他们以丝织品为载体,以植物、矿物制作成染料,以特制的毛笔为主要工具,制成一件“画缋”大作要经过选绢、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蜡、上色等70多个步骤。如今,这项技艺已被选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家人制作的献礼G20的佳作《龙迎喜客》曾获得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为人们所熟知的“画缋”版《清明上河图》同样是他们的代表作。叶建明一家人从一个小手工作坊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成立了相关的公司,并且开始接一些海外的单子,创造了属于“画缋”工艺的市场,实属不易。可见,手工工艺的理念和灵魂,是现代机器工艺所不具备的,手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手工制品里所凝聚的制作者的心血和价值是机器制品望尘莫及的。

二、“友禅”工艺发展及传承

大约在中国的清朝时期,日本在江户时代中期开启了“友禅”的历程。这一称号来源于其始创者——江户时代的扇面绘画师宫崎友禅斋,他从原本在扇面上绘制字谜、扇画等发展为在和服上绘制精巧的图案,这种装饰工艺诞生于京都因此后命名为“京友禅”。“友禅”工艺不同于“画缋”直接使用植物、矿物染料作画,而是使用淀粉类制成的防染剂,先进行手工绘制,再进行染色成形,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技法之一。“友禅”从江户时代发展至今,常用动、植物形象组成传统和服上多彩的图案,期间也经历了许多尝试。明治三年,京都兴办“舍密局”,这是日本最古老的工业试验所,同时设立了织部和染部,“友禅”从单纯的手工业进入了工业领域。发展过程中,“色糊”即淀粉类防染剂的使用,使得原本着色与防染这两道工序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同时带有着色功能的防染剂,让“友禅”的量产成为可能。不同于中国古代一直属于宫廷直到没落后才流落民间的“画缋”技艺,“友禅”在日本的明治时期就已经成功融入民间。

“友禅”工序繁杂,在传统的染色工坊里,职人(即日本的传统手工业者)们会从选取图案开始,将青花色素做成的颜料用于底稿初绘,因为这种色素易溶于水,因此用作打草稿再适合不过;正式绘制图案时是使用前文提到的防染“色糊”沿着轮廓进行精细描绘,再用自制工具勾线形成“糸目”,即染色完成后图案轮廓所呈现的白色细线,这也是“友禅”的特征之一;最后一道工序称为“友禅流水”,为了将多余的染料等冲洗干净,会把绘制好的布面放在清澈的河水里冲刷,虽然现在由于会污染河流,这一工艺已转为室内工坊作业,但是不可否认水质对于“友禅”的重要性。

“京友禅”出现后,这一技法又在加贺藩的金沢地区发展成偏朴素写实的样式,成为“加贺友禅”。同时还有与“京友禅”“加贺友禅”合称日本三大“友禅染”的“江户小纹”,它的特点在于看似单色,实际上却绘有非常密集的细纹,如今依然是庄重典雅的代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跟“画缋”一样,这一传统技艺也同样面临挑战。“京友禅”发展较早,但是却有很多老铺传承至今,因为他们对于图案的选择在沿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还会加上对于流行色的理解,也会努力学习新设计和新技术。如名为“冈重”的老店,如今第四任老板冈岛重雄从日常应用着手,开发出女士背包、丝巾等现代生活用品。同时,在有着“小京都”之称的金沢市,根植于此地的“加贺友禅”现今也对于传统和服进行延伸创作,从多为女性穿着的和服到女式服装,再到男性的衬衫、西装等,“加贺友禅”如今的作品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金沢地区分布有很多作坊和博物馆二合一的“加贺友禅”工坊,对这种传统工艺感兴趣的本地人或者游客在那里能够拥有不错的感官体验。

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系列的改良。小宫康孝作为 “江户小纹”的“人间国宝”(日本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从父辈继承的手艺没有让他固步自封。为了解决染色时难免的串色现象,他年轻时便开始致力于改良染料。前人们创造出防染剂来避免绘制的图案被破坏,他在不断尝试后又受启发,在防染剂中加入了防串色的止色剂,这样就在绘制、染色的每一步都能心无旁骛地创作。正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改良,使得“江户小纹”在小宫康孝的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愈加珍贵,时至今日人们只有在举行法事或参加茶会时才会穿着这种高贵的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和服。这也体现出“职人精神”爆棚的日传统本手工艺人们,他们在和服上所下的功夫实非今人能比。

三、“画缋”与“友禅”工艺对比之思考

“画缋”工艺逐渐失去生存环境,是因为中国纺织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刺绣工艺,这种工艺更能营造出一种庄严奢华、雍容华贵的氛围,这在等级制度严密的古代中国是不可或缺的。“画缋”的服饰装饰功能在被刺绣这一更方便更永久的工艺替代后,更多地发挥了其绘画的功能,与之后的帛画、国画等有不容忽视的渊源。而日本“友禅”发展至今,虽然工艺经过多次改良,但基本的图案还是一笔笔绘制的。比起中国的刺绣所营造的庄重之感,“友禅”所表现的境界更为轻巧自然,两种工艺表现出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画缋”工艺如今只剩一家人在传承,远远比不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画、刺绣等工艺,它有阻碍其进步的缺点不容置疑,但是怎样去芜存菁,让一件件“画缋”服饰既不失古老的风范又具有实用功能,不仅是靠技艺精湛就能做到的。“友禅”所体现的“职人精神”是日本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日语的维基百科上,“职人”词条中有一段对于“职人气质”的描述:“探求自身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 中国的非遗传承人还要多向“人间国宝”取经,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匠人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娟娟,黄能馥.丝绸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刘伯茂,罗瑞林.中国丝绸史话[M].北京:纺织工業出版社,1986.

[3]杨力.中国的丝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张虹.手描友禅染艺术创作特征及其拓展研究[J].丝绸,2013,(5).

[6]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田中一光,姜之文.关于古风与现代的古典[J].1996,(4).

[8]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