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述略

2017-06-05 09:18张启芮周文龙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靖远县丝绸之路

张启芮+周文龙

[摘要]甘肃省靖远县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古城遗址分布众多。本文通过对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资料进行整理,来分析这一地区该遗存的分布情况、现状特征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靖远县;古城遗址;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 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35-05

靖远地处黄河上游,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始置祖厉、鹑阴县,已有2100多年县级行政建制的历史。历史上的靖远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是西渡黄河的咽喉,是长安去武威的必经之路,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

靖远历史积淀深厚,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的统计,即发现有各类性质的古代文化遗存380多处, 其中明清及其以前的古城遗址是构成这一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城遗址分布概况

靖远县境内的古城遗址多分布在黄河、祖厉河等流域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一带,或依山势,或借水险,形制多样,各具特色。这些遗址,大致可划归为三个区域:一是在黄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区域,靖远南部、西北部一带分布较多,也相对集中,如平滩堡址、杨稍沟闇门堡址、三滩三角城址、哈思堡址、荒草关堡址、按门岘三角城址、裴家堡址、小口索桥堡址、北城滩城址、发裕堡址、永安堡址等;二是祖厉河流域附近及其附近区域,靖远南部一带,包括黑城子城址、若笠堡址等;三是靖远东北部与宁夏西海固接壤一带,如苦水堡址、磨子沟三角城址、芦沟堡址等古城遗址。

二、古城遗址面貌特征及历史述略

靖远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自汉、隋唐至宋、金、元期间,历来是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战争之苦,不得不促使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武捍农。故旧志述靖远为“人习武艺”“不惮攻杀”“盔钾之乡”“屡出将才”之地。至明初,民族矛盾仍较突出。明王朝为整治边防,使靖民得以休养生息,于洪武二年(1369)先在选烈逊设巡检戍防。后于英宗正统二年(1437)命都指挥房贵,同布政参事戴弁等,堪得古会州旧址筑城池,置靖虏卫军民府,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置九堡为所辖,属陕西行都司。并于成化九年(1473)复筑打拉池城堡,十三年(1477)扩建了卫东城,十七年(1481)修筑了干盐池城堡。隆庆元年(1569)建永安堡,六年(1674)筑哈思堡。万历年间,先后建大庙堡、芦沟堡、分水岭堡、裴家堡、陡城等诸堡。时有“所辖地方共六堡、十四寨”和“设道时统治安、会、通三县,十五城堡”之说。今之十五城堡有的随着地域变迁已划出县境外,有的有名无址,现将靖远境内现存重点城(堡)遗址作一略述。

(一)北城滩城址

北城滩城址位于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村西南郊黄河东岸岩石之上,扼险据要,东面山上有明隆庆年间所筑的军事设施长城及烽燧,西北与景泰县的五佛寺对峙,南临黄河。南门外临黄河,昔日有浮桥可达彼岸,为黄河上交通、军事之险关要隘。

该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5米,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系夯土板筑,夯层10厘米。城门设于南面,并有凹形瓮城遗址残存。1976年,省、地、县组成联合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当时城内尚能分辨出街道及建筑物残址,城内暴露的陶器残片十分丰富,其中确认一莲花纹瓦当陶范及瓦当残片为唐代遗物。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城址所在地北城滩出土隋大业六年(610)会宁郡鸣沙县乌兰城墓志、唐显庆五年(660)十月二十九日会州乌兰县人许□□夫妇墓砖、唐乌兰县京兆府醴泉县丰泉墓砖、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其中有四方墓志中均有“乌兰县之私第”字句。由此可证,北城滩城址对研究隋乌兰城、唐乌兰县的建制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可证唐乌兰县治在今靖远县北城滩古城。

(二)黑城子城址

黑城子城址位于靖远县大芦乡黑城村西北,北临三河湾,祖厉河从城西南向北流至城西北角,再向东拐弯而后北流,占地约9.3万平方米。现存城址东墙残长160米,西墙残长116米,南墙残长250米,三墙均有马面、角墩。南墙中间开城门,并筑瓮城,城外有护城河遗址。城内现开辟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

北宋元符二年西夏永安元年(1099),西夏军攻泾原,取西河平西寨以东北冷牟赐名新泉寨(靖远黑城子),针对西夏的政策,秋天,宋臣集议,修筑会州城(今靖远城)来防守,割安西(海原)城北六寨子隶属会州,黑城子城堡应为这一时期修筑的。同时,根据城内捡到的瓷器残片考证为宋代遗物。

(三)苦水堡遗址

苦水堡遗址位于靖远县东升乡上埫村南,卧龙山升云寺西北约500米处,东北角90米处为苦水堡烽火台。堡之北有水井一口,曰苦水井,水味苦咸,可供人畜饮用,故命名“苦水堡”。该堡依山势而建,格局较完整,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堡内中央有一条南北向的土垄,高低起伏不平,垄部堆积大量石块、砖瓦及黑釉、酱釉、褐釉罐、坛、缸等厚重器物残片,四周原属耕地,今已撂荒。现堡内外散布有大量黑釉、酱釉及褐釉瓷碗、盆、罐、缸、坛等器物残片,并有部分青花瓷及白瓷碗残片。另有少量滴水、脊兽及青砖、红砂岩条石等建筑构件。

依据建筑形制、地理位置和堡内外散布瓷器残片等考证该堡为宋夏时期所建。

(四)磨子沟三角城

磨子沟三角城位于靖遠县五合乡板尾村南磨子沟。依山形地势而建,南、北两面高山环依,东西两面临沙河,地势东低西高,城址格局清楚,平面大致呈三角形,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堡墙东南、东北角各设有瓮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外侧开挖有护城壕,壕沟绕城墙一周,壕沟距城墙20~25米。东侧壕沟长420米,南侧壕沟长550米,北侧壕沟长560米。城内中央地势较高,呈三级阶梯状台地,顶部平整,阶梯状台地边缘、地表散布着大量黑釉及酱釉瓷碗、缸、坛、罐等器物残片,砖瓦、滴水、脊兽等建筑构件及三件红砂岩质础石(俗称“柱顶石”)。

依据此城堡的构筑地形和构筑形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堡内采集的青釉瓷片布纹板瓦等特征,结合相关史料,该城址应建于宋代,与天都山西南的西安州古堡(今海原县西安乡)、打拉池堡(怀戎堡)、苦水堡均为天都山、屈吴山、柔狼山、黄家屲山、南掌山、北掌山、贺家山、大青山、水泉尖山这一分界线上的重要据点,是研究宋夏边界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三角城遗址

三角城遗址位于靖远县三滩乡中一村西,黄河之北山梁上。城墙环山以自然地势黄土夯筑而成,城堡平面呈不规则的扇面形,故名三角城,占地约4.5万平方米。西南墙为弧形长约400米,西南向南延伸13米,尽头筑有角墩,北墙长210米,东墙长380米。西北角有瓮城,瓮城东南角开门。

“三角城”地名,史料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贡士王之陛撰《监督吕公开田碑记》记曰:“公以壬子奉命,监督靖饷,每怜地瘠民贫,即日切艰食之虞,因而周览四境,编历川原,见河北三角城一带,平旷堪垦,且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即汉屯田古迹……”据《康熙·靖远卫志》载:“三角城在卫北二十里河北山上,古河西羌人所居,掘地每有铜钱有用铜器瓷罐盛贮者。”由此可知三角城滩土地肥沃,汉时已屯田居住。

根据城池的构筑形制,考证此城堡应筑于宋代,为西夏人所居。今城内辟为耕地,引水耕种,地表暴露有砖瓦残片。

(六)平滩堡遗址

平滩堡遗址位于平堡镇平堡村东的堡子山,距乡政府约600米。黄河大浪天险乌金峡口,河东南的平滩堡,临河踞胜,四面天险,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堡内曾零星散布有明清时期的瓷片、砖瓦碎片。

关于平滩堡的始建年代,史书记载不详,民间、专家众说纷纭。兰州大学刘满教授认为汉袓厉故城当在今靖远县平堡乡的驻地平滩堡。《道光·金县县志》(金县即今榆中县)卷3《古迹》记载:“长城之在金县者,自西皋兰交界之桑园城,长十余里。又东至靖远交界之平滩堡城,长二里余,俱在黄河南岸,共程二百余里,俗呼为边墙。”此即《皋兰县志》所称之自黄河南岸东至靖远大浪沟的那一段长城,明代称长城为“边墙”。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设靖虏卫军民府,并置军政机构“九堡”为所辖,平滩堡为其一,属陕西行都司,始为平滩堡建置,驻堡子山“平滩堡城”,并在平堡南山之上修建城堡,筑有长城,所以又称“边墙堡”。明清以前,这里是重要的通衢驿站。明朝中叶,黄河以北为蒙古鞑靼松山部落宾兔人之游牧地,以河为界,“往往饮马黄河”,边患日紧。成化二十二年(1486),鞑靼侵犯大浪口,靖虏卫守备廖斌迎击,大获全胜,遂于哨马营建堡,名曰平滩堡,临河踞胜,四面天险。堡子山南坪旧有坪西墩,近河有平滩墩,所属墩台7座,以资瞭望而阻敌骑。经明代加固修葺的平滩堡城周一里三分,坐北朝南,南城门外有瓮城。西南山根有暗门,是长城重要关隘之一。城内古建筑甚多,明清时有绢画排灯,每年正月十五设灯棚,供人游赏。相传古时城内有地道通黄河,战时可入内取水。哨马营的人马要到黄河取水,这就形成了一条“饮马黄河”古道,即闻名遐迩的平堡古街。明万历五年(1577),平滩堡改隶靖虏卫。明长城资源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将平滩堡认定为明代长城沿线五个关堡之一。

(七)靖远县城遗址

靖遠县城遗址位于今靖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北临新城村,南靠乌兰路,西至西关村,东到东关村,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2000米,总面积400万平方米。

靖远在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战争频繁。该城堡遗址,即历史上的隋会宁,唐会宁郡,宋章粢克复西夏所据之会所。元并西宁县入会州之旧址。到了明代,民族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先是阿台屡以其众人犯甘宁间,复遣轻骑自迭烈逊乘冰渡河潜窥会宁,以图南寇”“北彝剽掠出没”“军民累遭荼毒”。明王朝为了整治边防,使靖民得以休养生息,在靖远建卫。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二年(1437),命都指挥房贵、同布政事戴弁到靖远修筑新卫城,命名“靖虏卫”。明成化十三年(1477),又拓东城;嘉靖二十年(1541),守备黄恩修筑南关;万历六年(1578),少卿梁许重修东西门并城楼,增筑南关城垣,甓砌女墙。城周六里三分,开四门:东曰通化,西曰治平,南曰安远,俱有重楼,北曰镇北。城上正北置镇边楼(俗称北大楼)三楹,高三丈五尺,中题“威远”、西题“坐镇四塞”、北题“大观”;东内城门建有通化楼,上题“三秦藩篱”,瓮城及稍门俱有楼;西内城门上建治平楼,上题“金汤屏障”,瓮城门及稍门原均有楼;南城门上建安远楼,上题“秦陇锁钥”。同年增修东边门,建镇戎楼并题“元老登坛”、背题“北门锁钥”;西边门建宇塞楼并题“河清海晏”,背题“河山一览”。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城垣又经知县刘杰以工代赈重修。惜同治五年(1866)因兵燹所有城楼全毁,仅存城址和砖拱各城门洞及瓮城门洞。民国九年(1920)大地震后,部分城垣倒塌;民国十四年(1925)知县张鹗开北城门,重建东、西城楼及鼓楼(今钟鼓楼);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南城门曰“庆安”,并在西关建筑外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因发展城市建设,于1969~1970年间,拆除东西城楼、城门及外城。今仅存重新维修的钟鼓楼。

近年在靖远县城郊区机械施工时出土的《大唐故陪戎校尉上骑都尉冯府君之墓志铭并序》有“祖生随千牛出镇张掖检校、合黎府别将,因宦家殷,忘归桑梓,后居会州会宁县焉。大父子唐任会州兴福府校尉……”等记载,对于研究靖远作为唐代会宁县、会州州治以及西北地区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八)芦沟堡遗址

芦沟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北滩乡芦沟村城门社。古堡坐北向南,平面形状略呈正方形,边长560米,外有护城河环绕,边长580米,占地面积约33.64万平方米。四面墙体保存较完整,南有一门,南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今皆坍塌和毁没,地表散落较多的石块和砖瓦块及土砖石混筑的楼洞残迹等。东墙外原为村落,住户较多,现已搬迁,村庄废弃。

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之《建设芦沟堡碑记》记载:“始于万历丙申二月,落成于是年二月,因事呈能各奏敷功,城垣高厚,环堵有数,楼台壕堑耸阔有数,重门阊闼有数,公署祠宇有数,仓廒营房卒伍马步有数,井然有条,炳然可述。”

(九)杨稍沟闇门堡遗址

杨稍沟闇门堡遗址位于靖远县东湾镇杨稍沟口,西南距烟洞沟墩4.5公里,东南侧山顶上原有烽火台,因架设高压线铁塔遭毁。该堡合围于南侧尖尖山脚下,堡墙坍塌严重,现残存堡墙采用黄土夹沙夯筑,依地形地势来看,该堡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状,占地约2700平方米。据当地群众讲,原西墙设有闇门,故有“闇门堡”之称,于20世纪60年代毁之。地表散布有零星黑釉及酱釉瓷碗底足残片。明长城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认定该堡为明长城沿线关堡之一。

(十)若笠古城堡遗址

若笠古城堡遗址位于靖远县若笠乡若笠湾东北山梁上。城堡呈四环阶梯形城池,有内外城墙四层,平面呈正方形,总占地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内城墙比较完整,南墙中间开门,墙与墙之间距由内向外,分别为13米、11.5米、7米。外墙只存痕迹,无明显墙体。今城内外皆为耕地。依据形制判定为明代军事设施。

(十一)荒草关古堡遗址

荒草关古堡亦名分水岭堡,位于靖远县石门乡按门岘村岘口。城依山势分阶建筑为南北二阶,北高南低,上下落差12米,东南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防御堡墙曰“分水岭”,延绵数百米,直到两岭峰,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古城外观呈不规则椭圆形,中间内收,南北两端向西弧曲。城垣黄土夹砂夯筑而成,夯层厚度17厘米,夯层明显。南城有明显墙迹,残存东、南、北三个不规则圆形墩台。北城残存西墙,长15米。分水岭西南东北走向,长1公里,尽头各有一墩,黄土夯筑。岘口原开一门,门北有一土墩,用黄土和芨芨草隔层夯筑。堡内曾发现箭镞,遍布青花瓷、黑釉瓷、青砖瓦等残片。现辟为耕地。

荒草关古堡为明王朝为抵御西部蒙古族鞑靼部南下进掠靖远、安会等处而修筑的堡城,既能联结西部各处边塞军事防线,同时又能保障丝路的畅通。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在卫东130里,城周175丈,明万历元年(1581年)建分水岭堡。”此堡城以山即分阶建筑,为上下二阶堡子,呈椭圆形,东南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防御堡墙,延绵数百米。此堡据险设塞,为卫北一大屏障,稳定了靖远边塞防务。现城垣四至清晰,形制独特,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二)哈思堡遗址

哈思堡遗址位于靖远县石门乡哈思村哈思堡(哈思吉)社。此堡地处小口村哈思社西北角,背河面山,东至省道308公路,西望黄河,南有一乡间便道穿过哈思堡,北接石门沙河。外观呈长方形,北堡墙随石门沙河蜿蜒而筑,面积约 1.8万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夹砂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度17厘米,现残存东墙体两段,长30米,其余三面无明显墙体,东开门,残存瓮城遗址。西面堡址上曾竖立着一尊铁狮卧盆的铸鼎,是商贾们吉祥如意、茂盛财源的象征,已不存。

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哈思吉堡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扼山险,据地势筑堡,三面陡峻,是称天险。”此堡为明朝防边守河军事和交通要隘,以其险要,养有兵峰,为歇脚赴索桥渡河去武威之要隘,驻军防守,堡内店舍栉比,有戏台两座,商贾云集,有“日进斗金”之说。今遗址犹存,清晰可见。据当地居民讲述,此堡内曾出土过很多古代箭镞及瓷器残片等遗物。

(十三)索桥堡遗址

索桥堡遗址位于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北2.5公里处的黄河东岸,北距索桥1号烽火台约2.5公里,南距索桥2号烽火台约1.5公里,西北距黄河西岸景泰县境内的索桥长城起点约500米。

该堡墙系就地取材用红胶泥土两侧夯墙中间填土而成,夯层厚0.16~0.18米。该堡平面呈三角形,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堡西墙外侧南、北两拐角各有一段围墙现已坍塌为土垄状,呈“八”字形伸至悬崖边缘,形成一不规则的围院。围院北墙长16米,南墙长27米。围院西南角有人为修筑的二层台,台沿为块石砌筑而成。平台上、下有房屋痕迹残存。

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始建一堡于河东,名为‘鐵锁关。门上有石碣,额曰‘索桥堡,旁镌‘钦差靖远等处地方参将丁光宇,故迹犹存。”堡上设防守军官专备管理黄河上的船渡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今仅存故迹,石碣等已不存。

(十四)裴家堡遗址

裴家堡遗址位于靖远县石门乡裴家堡村,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城墙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8~12厘米。现残存北堡墙三段,长56米,南堡墙一段66米,西墙完整,长500米。堡内外为民宅,这些城址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池的重要实物例证。

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兵粮道袁弘德巡阅至荒草关古堡,见分水岭堡城筑山巅,岭高风大,六月飞霜,寒冷异常,不堪居处,且取水不便。遂改建裴家沟(今裴家堡遗址),地平水便,军民称愿,岿然雪山之中,万松翳目,一栈之连,景色可观,险隘为雄,亦靖远东北之一大屏藩也。”据史书记载,此堡建成后,设防守官一员,统领军丁60名,火器29位杆,墩台4座,是继荒草关堡城又一军事要隘。

(十五)按门岘三角城

按门岘三角城位于靖远县石门乡按门岘村三角城社南之甲盔山下、东西两沙河夹峙的二阶台地上。城址东500多米处为平川区水泉镇砂流水村,西北紧靠甲盔山,西南邻南北向的大沙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向侧斜。北为三角城社,省道 308线破西墙南北穿城而过。城址外观呈三角形,西、北面直列夯筑,其余两面依山势弧曲连接而成。东南墙为弧形长约523米,北墙长215米,西墙残长74米,北墙近西侧有设有瓮城,块石垒砌,北门随瓮城城墙向东开。原城内有泉水自流,近年干涸。现城内辟为耕地,地表暴露有砖瓦陶瓷残片。

此城据考证分析为明代所建,现城垣四至清晰,形制独特,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城池的重要实物例证。

(十六)永安堡遗址

永安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双龙乡永安堡村,永安堡因地势而建,将西堡墙沿西屲梁而筑,南北两面城墙依山势向下,直至平川地带连接东墙,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川城。堡为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350米,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周辟两门,东南各一。城周原有墩台24座,隘口12处,有边墙50里,今大多残坏。堡墙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8~16厘米,现残存北堡墙三段,长56米,南堡墙一段66米,西墙完整。现堡内为民居及耕地。

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永安堡形势,黄河一束环带于前后,松雪二山拱峙左右,高峰峻岭突为险隘要地;茂林深谷允堪设伏折冲。壤接贺兰山后,边庭之动静易测……信为固靖之屏障,环庆之门也。”“隆庆元年,番部宾兔率轻骑自老龙湾踏冰渡河,内掠白草原、郭城驿,镇守郭震拥兵身卫……建堡裴家川,名永安堡。始设守备,改北路游兵戍守,仍隶本卫参将,而以哈思吉、大庙、裴家堡、乱古堆、索桥堡诸堡隶永安堡分属焉。”

据考证,永安堡是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六月二十一日开工,当年十一月初三竣工。又据明代许用中撰《建设永安碑记》云:“今建以长城三千里许,名日永安堡。以金计二千有奇……用夫万余人。”据记载,万历间,永安堡管墩台24座,隘口12处,有边墙50里,但现已无存。永安堡始建时依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形成中路,东、西路互相对称,根据南高北低和东阳西阴的特殊地势,建筑群有北多南少、东密西疏的特点。现存残堡保存了旧有的建筑形制,是研究明代古城建制、布局设置、社会人文景观和商贸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依据靖远县博物馆现存的《唐故给事郎前行安化郡安化县尉范君墓志铭并序》中“嗟子夫不□遗奄归玄夜天宝四□九年二十九日□疾终于永安里之释第春秋七十有八呜呼哀哉……□以其载十一月十九日合葬于黄石坪□……”等内容,证明双龙乡境内的今永安堡、黄坪等地名系沿袭唐代“永安里”“黄石坪”等地名而来,同时也证靖远双龙乡一带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十七)义和王家堡遗址

义和王家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双龙乡义和村娘娘庙沟三队沙河西侧50米处,创建于明末清初,堡平面略呈方形,南北、东西均长120米,占地面积约1.44万平方米。西开门,四角有角墩,残存南墙一段,长19.2米,东墙一段,长42米。东南角墩主体尚存,堡墙上的附属建筑无存。现堡内外均为民居,村民以王姓为多。

(十八)发裕堡遗址

发裕堡遗址位于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堡墙为黄土加砂夯筑而成,夯层厚10厘米。堡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50米,总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堡墙南北较为完整,东西由于居民取土,破坏严重,由于多处开口,无法确定原开门之处。清咸丰年间仁和张氏民居“积德堂”建在堡之西北隅。

北堡依据建筑形制特征判定为清末建筑,用于防匪患。现堡内外均为民宅。

三、古城遗址相关问题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又据《甘肃古代史》记载:“秦统一后的疆域……沿黄河经榆中至靖远县,则有汉代的祖厉、鹑阴二县。祖厉故城在祖厉川水(今祖厉河)入黄河南岸,即现在的和靖(河靖)。”据《资治通鉴》卷18记载,西汉大臣主父偃认为:“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漕戍,广中国,灭胡之本。”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重新加固了临河的座城池,祖厉城得到修缮加固,边塞重镇地位得到再次加强。可见,祖厉河流域早在秦汉时期战略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唐宋至明清,祖厉河流域仍处于战略要地,各朝代继续加强临河城池的修建,如靖远境内的黑城子古城堡(宋代)、若笠古城堡等。

黄河自大峡、乌金峡流入靖远境内,沿途流经靖远10个乡镇154公里。西汉自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了贯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西去河西走廊首先就要渡过丝绸之路上的天堑——黄河,而丝绸之路北线过黄河的渡口就在今靖远境内。结合现有资料及实际考察,从平川打拉池到黄河边过河往河西走廊的路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四条:第一路经杨梢沟、红沟、杨梢沟闇门堡至靖遠县城,从虎豹口渡过黄河。第二路经毛卜拉,经打拉池堡(怀戎堡,今平川区境内)、大湾、吊沟、响泉、黄湾水泉堡(今平川区境内),从鹯阴口渡过黄河。第三路沿黄家屲山过苍龙山东古堡(磨子沟三角城)、苦水堡、水泉堡(今平川区境内)、按门岘三角城、荒草关古堡、裴家堡、哈思吉堡、索桥堡,从小口子索桥渡过黄河。第四路经过苍龙山东古堡(磨子沟三角城)或苦水堡、芦沟堡、论古堡(今已不存)、大庙堡(今已不存)、永安堡、发裕堡、北城滩古城堡,从北城滩的乌兰津或白卜渡过黄河。这四条线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笔者认为,从苦水堡至北城滩乌兰津古渡口的这一路应为平(凉)固(原)大道上使用最早的商贸通道,而位于今双龙乡北城滩的北城滩古城堡在唐代曾是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重镇之一。

《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五路大军攻西夏,中官李宪统军出熙河(今临洮、广河),十一月,先后攻夏兵于屈吴山、罗逋川,并驻兵打罗城(打拉池古城1036年左右为西夏人所筑),此后区境一部分为宋地,一地部分为西夏地。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复修打罗城,并改名怀戎堡。此后数十年,自黄家屲经狼山、打拉池、杨梢沟、红沟至红柳黄河岸边,形成宋夏边界。”此一线靠山临川,扼险据要,自宁夏海原天都山至靖远、平川境内的屈吴山、柔狼山、黄家屲山、南掌山、北掌山、贺家山、大青山、水泉尖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分界线。柔狼山,即靖远黄家屲到水泉尖山一带山脉,自古就是边防要冲,也是宋夏争锋之前沿。由此,笔者认为,靖远地处军事要塞,在两宋与西夏的长期激烈的争夺中,宋夏边界随着战争的变化而不断变迁,而靖远境内的磨子沟三角城、苦水堡、杨梢沟闇门堡、三滩三角城、黑城子古城堡等宋代城址应为这一分界线上的重要据点,是研究宋夏边界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洪武二年(1369),征虏大将军徐达在沈儿峪(今定西境内)战役大败元将王保保(河南沈丘人,元平章察罕帖木儿外甥,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之后,由于没有彻底摧毁元朝的残余力量,造成有明以来河套一带的大小松山长期被蒙古鞑靼部盘踞的局面,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势力在靖远县境隔黄河对峙的格局。为了加强边境防御,于明正统二年(1437)由督指挥房贵在原古会州(今靖远县城)的遗址上修筑靖虏卫城以统一指挥边防战事。《靖远县志》记载:“明初以来,河套蒙古鞑靼部多次从老龙湾(今景泰县中泉乡)等处踏冰渡河,经发裕堡、永安堡、芦沟堡,至锁黄川(今兴堡子川)牧马休整后,进犯打拉池、白草原一带。”因此,明王朝为整治边防,于洪武二年(1369)先在选烈逊设巡检戍防,后置靖虏卫军民府。于成化年间复筑打拉池城堡,修筑了干盐池城堡。隆庆年间,建永安堡、哈思堡。万历年间,先后又建大廟堡、芦沟堡、分水岭堡、裴家堡、陡城等诸堡。由此可知,靖远境内各堡城在明清时期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冲和古丝绸之路上的边防重镇。

[参考文献]

[1]靖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靖远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白银市平川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银市平川志[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陈之骥修.靖远县志[M]. 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5]梁份.秦边纪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6]陈士桢修. 兰州府志[M].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7]佚名.甘肃通志[M].雍正年刻本.

[8]李焘.续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10]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1]鲁人勇.西夏的疆域和边界[J].宁夏大学学报,2003,(1).

[12]苏兴亚.北宋泾原路在今宁夏南部军事防御体系——宋夏时期北宋泾原路历史军事地理节选[J].宁夏史志,2011,(1).

[13]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14]刘永胜.靖远黄河古渡口考证[J].丝绸之路,2009,(16).

猜你喜欢
靖远县丝绸之路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
改革促发展 创新增活力——靖远县教育改革与特色发展综述
把发展“航向” 扬协作“风帆”——靖远县实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纪实
Analysis of the Reticular Structure in The Golden Notebook
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靖远县东湾乡三合村设施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