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构形探究两则*

2017-06-05 15:1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构形古文字中华书局

李 春 桃

古文字构形探究两则*

李 春 桃

顷; 矞; 构形; 古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最初构形与所表达的含义是直接相关的。因而探究汉字的构形对于了解字的本义及字形演变都是有价值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隶楷阶段的文字,甚至《说文》*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本文简称《说文》。中的小篆很多也是讹体,若依据这些讹体进行字形分析,极易得出错误结论。幸运的是,现今出土古文字资料越来越多,可据此探索文字的构形。本文试着结合形体的早期写法来讨论“顷”、“矞”二字的造字本意,不当之处,还祈方家指正。

《说文·匕部》:“顷,头不正也。从匕、从页。”又《人部》:“倾,仄也。从人、从顷,顷亦聲。”《阜部》:“,仄也。从阜、顷,顷亦声。”“顷”、“倾”、“”关系密切,属同源字*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22页。,“顷”当为古字,表示头倾侧、不正之意。从《说文》分析来看,是将“顷”当成会意字,但从匕、从页何以表达出“头不正”的意思,令人费解。清代《说文》学家有多种解释,或说“匕者有所比附,故不正也”,或言“匕为反人,有倾昃之义”*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259页。很多现代学者也相信此类说法,均不可从。,均牵强附会之言,不可信。现代学者或疑“顷”左面为“曲”字,“曲”兼有表音、表意功能*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90页。。此说于形体及读音皆不密合,亦不可信。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中“顷”字五见;《为吏之道》中一见,左部都不从匕,而是写成一个与“页”旁相连接的半环形,其形体作(前五形出自《秦律十八种》,后一形出自《为吏之道》)*注:括号中为摹本字形。:

1号、2号、2号、

8号、8号、64号

古文字在演变过程中经常发生讹变。“顷”字也是如此,早期的半环形在后来讹为“匕”旁,并与页旁相互脱离,其演变序列可初步拟定如下:

————————顷

半环形脱落并发生讹变,情况与“顷”可作类比,只是前者最后讹成了“厶”形,后者讹成了“匕”形。

从构形来看,“顷”字与其他表意字类似,应有更早的来源,目前甲骨、金文中未见“顷”字。但现在所见材料毕竟有限,相信将来会出现带有“顷”字的早期文字资料,也期待将来材料对本文结论进行检验。

早期文字中“矞”未单独出现,西周金文、楚简中从矞得声之字却出现了多例:

表1 西周时期“矞”旁字例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年。本文简称《集成》。

②吴镇烽:《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本文简称《铭图》。

单伯鬲 格伯簋 鲁邍父簋

不难看出,“矞”、“矛”二形有近似处,但“矛”字写法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下部都作一竖笔,鲜见例外。那么以字形写法来看,“矛”、“矞”二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下部是否有鐏,“矞”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矛。当然,“矞”也可能是与矛无关的另一种器具的象形写法,只是这一器物上部也有尖刺,其表现在文字形体上便与“矛”的上部写法相同。无论如何,从形体上看,“矞”上部尖状明显,其主要功能就是刺、穿,因此“矞”便被用作穿或刺义。可见《说文》分析“矞”字形体虽不正确,但在解释字义方面谓“以锥有所穿也”还是体现了“矞”的功能特征。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2016—11—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抄古文整理与研究”(15CYY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牍学大辞典”(14ZDB027)

李春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长春 130012)。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3.008

猜你喜欢
构形古文字中华书局
张素凤教授《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InSAR卫星编队构形多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