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演变及展望

2017-06-01 00:14胡茂波谢丽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

胡茂波 谢丽丽

摘 要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政治指导思想,适应社会宏观经济变革,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职师资培养的总体目标从宽泛到聚焦,规模、素质、培训体系的关注点经历了由量到质的演变历程。决策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符合公众基本利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价值诉求。“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目标将会更加契合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树立以创新为发展理念,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标准,实现卓越教师培养。

关键词 中职师资;培养目标;价值诉求;政策文本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47-05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4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

政策文本“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中建构的意识形态文本,解构的任务应始于对那个语境的认知”[1]。史蒂芬·博尔和理查德·保尔等将政策语境分为影响的语境、文本生产语境、实践语境[2]。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最终要走出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就是从具体中抽象出一般的过程,是对文本的微观分析与文本所处历史脉络的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过程[3]。本文在分析“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演变的动因、进程、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并对“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目标进行展望。

一、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动因

(一)社会目标由提升生产力转向关注民生

政策的出台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4]。中职师资培养政策的出台必定会服从一定的政治目的,师资培养的目标也会相应贯彻落实政治指导思想。中职师资培养的政策文本,在“十五”期间提出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在“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均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科学发展观要求以质量为主,尊重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协调和分配资源与财富。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能力为本,以综合素质教育作为目标追求,注重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中处境不利群体有着密切关联。相比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更依赖于学校教师的关爱。中职师资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起主要作用。“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扩大中职师资规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公平等政策目标,均能体现当期的政治目标。

(二)经济发展由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

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演变,也是社会宏观经济变革的反映。为了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后,新型工业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战略等纷纷出台。在对重大教育政策起着导向作用的政策文本中,都体现出以经济话语作为政策制定论据的语义模式。“十五”至“十二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推动经济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等。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职师资素质的提高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出台了“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职教师资的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师资培养政策的目标,强调注重提高师资的素质。

(三)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就业导向转向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由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向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能力转变。“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在中职师資培养目标的演变中得到体现。国发[2002]16号文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十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需要中职教师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国发[2005]35号文提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终生学习需要。”“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办学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需要中职教师整体素质更上一个台阶。国发[2014]19号文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中职师资培养需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解决实践中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进程

(一)总体目标由推进素质教育到高素质专业化

中职师资培养的总体目标是继承发展、从宽泛到聚焦,不断渐进提高。“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1]10号)《“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7]2号)《“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17号)。规模、素质、结构在“十五”至“十二五”期间的中职师资培养目标中都得到体现。教职成[2001]10号文的表述为“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职成[2007]2号文的表述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职成[2011]17号文的表述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对人才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标的重点,从培养骨干教师到提高实践能力,再到后来发展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中职师资培养最终标准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到“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发展到“高素质专业化”。

(二)规模目标由满足发展到结构量化

师资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一项政策目标的提出,不能够脱离其政策目标的发展变化。了解中职师资培养的目标,还需要关注其历史基础。“八五”期间,中职师资从单纯地重视教师个体,发展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体系。这为“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历史基础。“十五”期间,师资规模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做出具体的数量规定。教师数量是“满足发展,补充完善”。“十一五”期间,师资规模建设目标具体化,对师资总量、兼职教师的比例、生师比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教职成[2007]2号文提出,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130万人,其中兼職教师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例达到30%,生师比逐步达到16∶1左右。“十二五”期间,师资规模建设目标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教职成[2011]17号文提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占到30%以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

(三)素质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明确

师资素质的培养目标是继承发展,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内涵更加具体、明确和多元化,也逐渐可操作化。中职师资的素质主要由学历达标率、“双师型”占比等指标来测度。“双师型”概念在“六五”期间就被提出。“八五”期间,强调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成为高素质中职师资的代名词。此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明晰。“十五”期间,提出学历水平达标、“双师型”的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但对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所占比例没有具体量化。“十一五”期间,对“双师型”教师高度关注。师德水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作为中职师资素质的组成部分,在中职师资培养目标中得到体现。“十一五”期间,量化了学历达标率,明晰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十二五”期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质量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师资素质的目标提出“进一步优化”,规定学历达标率超过9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

三、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价值诉求

(一)决策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政府是各种重大政策问题的提出者,在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对教育政策制定往往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社会观念和历史原因,中职师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政策的主观认定,不能取代教育问题的客观性。为了消减政府领导主观价值偏好的影响,教育政策认定,需要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中职师资培养的政策,在“十五”期间提出“依法治教”,在“十一五”期间提出“让人民群众满意”,在“十二五”期间提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相当复杂,不仅受到政府内部因素,也受到政府外部的利益团体、研究机构和大众民意等因素的制约。“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实现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保障措施,从凸显“依法保障教师和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到“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体现了决策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诉求。

(二)政策目标体现时代价值内涵

中职师资培养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繁多,但是要成为能够引起公众和政府关注的议题,进一步进入政策议程,最终成为政策还需要时间进行论证。问题的性质、广度、严重性与代价等是影响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关键性因素[5]。中职师资培养政策的聚焦,在“十五”期间是“教师学历合格率”,在“十一五”期间是“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在“十二五”期间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型职业人才不仅仅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情感、职业个性、职业人格、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和风格。“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关注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的转换。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确立,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等不同角度,考虑了多方利益主体的权益需求。这体现了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决策不断科学化、民主化,政策目标能够符合公众基本利益的价值诉求。

(三)中职教育由区域差异发展到均衡发展

政策的制定是一个过程,是对一个既定政策探索、争论、发展、应用和评价的过程[7]。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可以理解为政策的形成,是从问题界定到议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中职师资培养政策,在经过问题认定、决策之后,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审批,各地区、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使得中职师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中职师资培养政策的主旨,在“十五”期间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吸引优秀教师”,在“十一五”期间为“各地区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优秀教师”,在“十二五”期间为“加大对不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培养力度”。这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由区域差异发展逐步转向“均衡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凭借其经济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和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桥梁,而职业教育自身的均衡发展也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8]。“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中职师资的培养由区域经济主导下的发展,发展到强调“加大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中职师资培养的力度”,体现了通过宏观调控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

四、实现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路径

(一)逐步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中职师资培训体系是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七五”期间,中职师资的培养,是充分利用现有培养力量,补充中职师资来源。专业课师资的培养,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负担。理论课师资,主要依靠各类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九五”至“十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体系更加多元化、灵活度更高。“九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处于建设培训基地的初级阶段,主要依托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进行师资基地建设,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十五”期间,培训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建设350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其中重点建设50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同时,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被提出。中职师资培养,从依靠学校,到与企业合作,体现了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规划得以完善,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体细节得以明确。中职师资培训体系是“进一步完善”,对50个国家级基地的培训能力着重建设,并重点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十一五”期间,中职师资培训体系,从要求数量向符合职教师资培训需求转变,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完善。这时期,中职师资培训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更加有针对性地构建满足师资培养需求的细化指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需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中的作用需得到进一步重视。

(三)逐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制度

“十二五”期间,提出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扩大规模,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师资培养政策提出以“校企合作开展教师培养培训的模式全面建立”为工作重点。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9]。培训中职教师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具体对象、组织形式、教授内容等均作出具体规定。“十二五”期间,全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本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中职师资培养政策,鼓励师范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共同参与中职教师培养工作,扩大教师队伍的来源。进一步推进高校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中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五、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展望

(一)政策目标更加契合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

在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方利益进行平衡协商的过程[10]。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多方听取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要考虑教育本身,还要联系经济、社会、民生。“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将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将基本建成,人权将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将得到有效保护。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要更加民主、科学,要多方听取来自地方政府、社会、学校等的声音。“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政策,将更加全面地协调各方利益,培养目标将更加满足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中职教师全面发展的权益

依据宏观背景语境,中职师資培养政策的目标是继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不断提高中职师资的各项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政策关注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差距明显。平等和公正,是“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所要重视的问题。保障人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需要更加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使中职教师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树立创新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导地位

“十三五”期间,创新将是引领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创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十三五”期间,将丰富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内涵,扩大职教师资培训的范围,推动职教师资理念更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中职师资培养政策将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将创新贯穿于职教师资培养全过程,让创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理念。强化高校职教师资培养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创新型领军培训基地,支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健康发展。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新型产业的企业建设一批中职师资实习实训中心,形成若干具有新型产业服务能力的创新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区域中心。

(四)完善卓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中职师资的培养,以“双师型”为标准。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已经具体明晰,政策工具已经可操作化。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提高教育实践质量,需要符合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经历了以上的历史发展后,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2014年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提出了中职师资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卓越教师。2014年12月,教育部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的培养目标,将是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构建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卓越中职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卓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参 考 文 献

[1]Godd J.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Document[J]. Journal of Eduncation Policy, 1983(3):235-247.

[2]Stephen Boale, Richard Paul.A Reforming Education and Changing Schools: Case Studies in Policy Sociology[M]. London: Routledge, 1992(3):20-22.

[3]涂端午.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J]. 复旦教育论坛,2009(5):22-27.

[4]彭彩霞. 基于政策语境视角的课程政策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2(2):26-29.

[5]黄敬忠.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1-24.

[6]黄亚妮. 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J]. 教育发展研究,2003(11):68-70.

[7]沈伟.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分析:渐进调适的视角——以代课教师清退政策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87-91.

[8]林克松,朱德全.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 教育研究,2012(11):102-107.

[9]邵会婷,闫志利. 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回顾与前瞻[J]. 继续教育研究,2015(2):43-46.

[10]黄敬忠.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1-24.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民办学院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能力定位及模式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