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列卫 任红民 吴建设
摘 要 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人生志在创业”“生活即教育”“创造的教育”等思想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学生发展新需求,人才培养新体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导了方向。高职的生利教育、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三大功能、学生特点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应然的逻辑关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行知思想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证了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高职教育;创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63-06
2016年是陶行知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四大文化教育名人”。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人生志在创业”“生活即教育”“创造的教育”“新教育”等理论对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的回应: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生活教育”与创业教育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地。1928年陶行知又亲自指导创办了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长期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和实践“生活教育”的理念。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湘湖师范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也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查阅湘湖师范的校刊《湘湖通讯》,1930年学校当时有这样一条重要校闻。“本年古市粮食蔬菜异常缺少,价贵而难买,吾辈处身期间,不第兴在陈绝粮之感,且将作食将无蔬之歌,吴云程先生有鉴于斯,乃倡为种植南瓜运动。无论导师学生工友,均须利用隙地,种南瓜两三株,秧由农艺馆供给,地区由农艺指定,至灌溉施肥除虫收获等事,均由各人自任,将来每人献瓜十斤於学校,其余收获仍有各人自享,实为公私兼顾。瓜之嫩者可充蔬菜,老者可代粮食,而瓜子可充作同乐会用之茶点,诚一举而三得也。”[1]虽然“种南瓜”称不上是创业,但也可称之为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实证了陶行知“人生志在创业”的思想,与当代“大众创业”国策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息息相通。其启示在于:一是这种“校本运动”结合国情,践行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创业教育;二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充分体现了当时湘湖师范既要培养乡村教师,又要“培养农人的身手”的目标;三是从湘师高级部课业表的课程设置来看,“农工作业”实践课程达到3360课时,占总课时的31.3%[2],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几项技能,为生活所需的创业提供实践,也可谓是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结合;四是从陶行知创导的职业教育理论分析,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和“工学制”的教学模式;五是既然称之为“运动”,就要人人参与,体现了创业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六是学校要提供创业实践的场地和条件,创业教育必须要有成果。“南瓜运动”这一普通的案例,折射出在生活活动中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课程、实践、条件、成果等要素,回应了当前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陶行知的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针对性,尤其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
从社会层面而言,“创造力是我们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的结果。真正创造的社会教育,是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民主时代的创造,是给每个人以同等的创造机会,是动员整个民族力量以创造民众的福禄寿喜”[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在陶行知看来,创造应该是全民族的大事,且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创造。在当时的背景下,创造的目的是让民众乐业、健康、长寿、快活、吉祥。回应当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让民众幸福安康。古今中外,国家的兴旺,民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只有创造才能推进社会发展。创造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创新,但创造过程中必定蕴涵着创新,有创新才能创造。从创业者角度而言,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没有新观念、新思想,只是按部就班按照先人的经验,那么你的创业往往不会有新进展,甚至有可能还会失败。创业必须创新,两者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创造、创新、创业应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看待,这正呼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内涵。
从教育层面来看,“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手脑双全”[5]。陶行知这些经典名言为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留下了宝贵财富。如果说只是继承式的单独行动,也称不上创造。“如中国农夫耕种的方法,几千年来有小小的改良外,其余都是墨守成规,毫无创造。”[6]创造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从而造就一个新的世界。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激活大脑,开创思维,发现新问题,融入新元素,造就新事物,创造才会发生。正如陶行知所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7]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培养多少企业家、创业者、发明家,而是在创造过程中让学生在用脑的时候用手去做,用手的时候用脑去想,培養学生“独出心裁”“手脑双挥”,这才是创新教育的真正目的。陶行知的系列创造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基础。创造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和教育者,“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8]。这正回应了当前创业创新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三)“生利主义”与职业教育
1918年陶行知创建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9]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理解,“生有利之物和有利之事”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利的技术技能,职业教育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了大批“生利人物”,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陶行知生利主义理论,师资、设备、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三大要素。“职业教师以生利经验、学术、教法为根本之资格”[10],也就是说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有职业界杰出人物之经验,又要有普通教育之学术,再拥有实用技术之教法,这正回应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有生利之设备,方可教职业”,“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为两种:一是自有之设备;二是利用职业界之设备”。[11]这也是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12]这种生利课程按事施教,围绕生利的技术标准教学,充分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二、时代的呼唤: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导方向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呼唤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高职教育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也是如此。陶行知分析了我国工业发展和劳工问题后,在《1924年世界教育年鉴——中国篇》导言中提出:“人们现时在中国所看到的工业状况既然如此,教育工作者便面临诸如将培养人这个因素纳入工业主义,树立正确对待劳资双方的态度,在尽量不损害生活提高的条件下使工业能够满足民族和世界的需要等问题。”[13]这正呼应了教育必须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必须共同从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充分的价值。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理性的思考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速度,在经济结构上更要注重从粗放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也就是说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升,摒弃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成分,这些增长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消费驱动发展、协同创新发展等。就高职教育而言,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前者国家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人才,后者也需要“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创业人才,协同创新更是需要用人者和培育者共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时代的呼唤,现代高职教育都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自觉的责任和新时代的使命。因此,“职业教育要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14]
(二)学生发展新需求呼唤创新创业教育
陶行知将人才培养与工业革命相结合,对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引导作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带来了职业发展新的挑战,其目标指向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涵盖了设计数字化(CAD/CAM, MC)、装备智能化(M2M, 工业物联网)、生产自动化(FMS, 机器人)、管理精益化(ERP, LP)、销售(采购)全球化(B2B, B2C)、服务终身化(PDM, CRM)等等,而“互联网+”是实现由传统制造升级为智能制造的“引擎”。职业发展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挑战,一是人机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设备的操作人员会大大减少,复杂设备一般无需人员操作,人与机器的关系从设备的操作者转变为系统的维护者。二是岗位能力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要求的提升,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从业者更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迅速迁移新知识以适应岗位新技术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重要。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已经成为离不开网络的一代,他们的需求不再是传统的职业岗位,对自主选择职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职位的升迁有明确目标,对岗位转换甚至是离岗没有心理障碍。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当“小老板”,或与朋友同学合伙创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据麦可思连续五年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调查,2010—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一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从2010届的2.2%增加到2014届的3.9%,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之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相关举措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国务院、教育部至少出台了24个为创新创业助力的文件。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发展有了新的要求,新技术革命和新政策环境带来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呼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三)人才培养新体系呼唤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对当时湘湖师范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高级部课业表中发现,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四类,主要有文化军体课:国文、国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音美体和军事训练等课程;专业课: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与统计、小学教育法、小学行政、乡村教育等课程;实践课:教育参观考察、农工作业、集体训练等课程。还有一类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研究有关,笔者把其定义为“社会创新研究型课程”,主要有:社会学及社会问题、本省研究、合作研究、村治研究等[15],这类课程蕴涵着创新创业教育和改造社会的丰富内涵。这种课程体系,既结合了农村生利教育,培养乡村教师和服务农村建设,又体现了学生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比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前三类课程与高职课程基本相同,而后一类课程正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教育部已经重视这一问题,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17]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8]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单纯“就业教育”向“就业创业创新教育”转型,人才培养也从“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呼唤创新创业教育。
三、应然的逻辑: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明确目标
(一)高职教育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使命
1932年陶行知在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贵族化、工厂化、商业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建议:“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造性、革命性的学生,使学生都能发扬其生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而成为新时代的开辟者。”[19]陶行知看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由于費用昂贵,平民百姓子弟没有经济能力享受高等教育的问题,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有钱人的专利;高等教育的工厂化,如同当时无政府状态的生产,置市场需求于不顾,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脱节;高等教育商业化,指的是师生感情淡漠,教师上课教课本,学生下课背课本,纯属知识贩卖的商业关系。一针见血的提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培养“创造性、革命性”的大学生,这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相一致。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新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新職业的产生,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人力资本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等,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职业界对“生利人物”的普遍要求。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者应为创新者,创业与创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今天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不再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需要提升人力资本的创新素质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创新驱动发展这就对“生利人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已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职教育理所当然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陶行知早年的“新教育”思想就提出:“新”释义有三:一是“自新”,即本土的,非模仿他国的;二是“常新”,即做到“日日新”;三是“全新”,即精神与形式上内外一致[20],也就是说只有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符合本国国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要有创新的思想指导实践,在创新行动中产生新的价值。创新时时刻刻可以发生,我们要把握创新的机会,在创新教育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担当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
陶行知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教育。”[21]所谓“责任”,就是必须要做的。教育的责任在于解决问题,也是教育的目的。高职教育特征和高职学生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标达成的责任。
其一,“产教融合”是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和达到目标的突破口。“不运用社会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22]陶行知的经典理论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需求是培养目标的体现,社会力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然条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办学的主线,也是办学的必然。“产教融合”既要融合产业,也要融合产业园。产业园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平台,园区是创新型企业、创业型人才云集的空间载体,也是地方政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平台[23]。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这种特有的办学途径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与陶行知提出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脉相承的。
其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明确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新目录,其特点是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如围绕“中国制造2025”要求,重点设置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专业;围绕“互联网+”行动,重点设置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新专业;适应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需要,重点设置了互联网金融、移动商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24]。这些新专业的出现决定了新常态下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错位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有义务承担起这一责任。
其三,高职院校的功能决定了学校的责任。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按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在当前社会这个大学校,高职院校应成为技术技能产业的中心,高职院校“嵌入”了社会,就要成为依靠技术技能推进社会进步的“引擎”,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高职院校理所当然要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中的重要特征和标志性身份之一。大学是社会的服务站[25],高职院校有责任开展应用研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对已在职业界服务之人民,教以改良旧职业之学识技能”[26]的社会服务,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和人力资本创新素质提升提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
(三)高职学生蕴含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目标
大众创业体现了创业的平民化,万众创新体现了创新的大众化,与陶行知人人创造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让高职学生成为创新创业者,这是学生的发展目标。2013年11月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受省教育厅委托对省内103所高校所有的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发展状况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一年后创业率平均为4.4%,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3.1%,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6.1%,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1.7个百分点[27]。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又从专业的角度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2013届浙江省高校部分专业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一览(单位:%)
学校类型 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
平均 最高 平均 最高
专
业 本科:英语(28所院校)
高职:商务英语(19所院校) 2.41 7.78 4.91 10.09
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22所)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15所) 4.63 11.43 5.81 15.53
本科:市场营销(21所)
高职:市场营销(20所) 4.89 14.29 9.74 28.57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7所)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28所) 3.48 10.81 8.51 18.57
本科:土木工程(14所)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16所) 0.82 3.18 5.96 12.05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届浙江省高校主要专业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整理,其中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的数据。
数据表明,高职与本科学制不一定与学生创业率呈正相关,而专业与学生的创业有直接关联,创业与学校的地域和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如位于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达到了28.57%。之所以高职生比本科生更具有创业发展的潜力,笔者虽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是,高职教育特定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造就了一批创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也就蕴含其中。按照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学生的观点,“选择职业科目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于最适和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吾人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性,用当其学,群与我皆食无穷之益矣。”[28] 因此,高职学生的创业潜能来自于才能与兴味,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要从意识、能力、兴趣等方面加以培养。
四、实践的例证: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证成效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的重要精神渊薮。以陶行知“爱满天下”为学校精神,创建了陶行知研究馆和研究会,建构了“一个目标明晰定位,两大功能搭建平台,三个层次梯度培养,四个并重全程覆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一个目标明晰定位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创业意识,在创造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在生利教育中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向“职业发展为导向”目标跨越。
2.两大功能搭建平台
按照創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两大功能要求,搭建教育与实践平台:一是创建行知创业学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统筹机构,提供“一站式”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二是建设创业园大楼,引进科技孵化企业30余家,与二级学院协同创新创业;三是建成ERP模拟企业运营实训中心、汽车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绿色建筑工程创新中心等专业群实践基地11个,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230余个;四是提供“创客空间”1500m2,依托专业建立校内孵化基地6个,在学生生活区建立创业街;五是以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校现有学生社团和工作室132个,加入社团学生比例达75%,其中创新创业社团和工作室60个,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三个层次梯度培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行知创业学院开设雏鹰班、飞鹰班和雄鹰班,分三个层次提供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雏鹰班主要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依托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基地开展基础性创业培训;飞鹰班针对有实际在营项目的学生,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利用虚拟商业社会VBSE仿真平台开设模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仿真训练;雄鹰班主要面向已经注册公司的在校学生,提供初创指导,进行重点培养。
4.四个并重全程覆盖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制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60%以上;创新创业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融为一体,独立设置素质拓展活动周和专用时间;打通素质拓展认定学分与毕业学分互通立交桥,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人才培养过程,满足“全覆盖、分层次、保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结构和质量持续改善,2012、2013、2014届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均值达到8.48%,远高于全省高校4.69%的均值。行知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创业培训1200余人次,选拔优秀创业计划338项,选送创业孵化项目30个,学生注册成立公司25家,并涌现出一批“创业明星”。
2.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学校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先后在中陶会高工委年会、浙江省高教工作会议、杭州市陶研会上作专题交流。行知创业学院被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认定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创业园被确定为市大学生创业园。
参 考 文 献
[1]重要校闻. 一人十斤南瓜运动[J]. 湘湖通讯,1930(13):53.
[2][15]周含,张天乐.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湘湖师范的实践[Z].杭州:浙江新闻出版局,1992:84-87.
[3]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67-568.
[4]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89.
[5][8][9][10][11][12][13][21]胡晓风,等.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321.507.30.31.32.33.114-115.3.
[6][7]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25-526.
[14]鲁昕. 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 光明日报,2015-02-03(15).
[16]教育部:明年起高校要设创新创业教育课[EB/OL].[2015-12-14].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1214093039078&cata_id=N002.
[17]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N]. 浙江日报,2015-10-21(5).
[18]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5-8-20].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0820113421261&cata_id=N003.
[19]金林祥,胡国枢. 陶行知词典[M]. 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68.
[20][28]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12.19.
[22]陶行知著,朱永新编. 陶行知教育箴言[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74.
[23]刘文俭. 全面理解并科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 青岛日报,2015-08-15(5).
[24]滨州职业学院. 图解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EB/OL].[2015-11-10].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1110091233197&cata_id=N002.
[25]王明义. 论大学的文化本质[J]. 高等教育研究,2015(9):14.
[26]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3.
[27]浙江省教育评估院. 2012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R].2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