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学生爱上鲁迅的文章

2017-06-01 23:04杨培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戏三味书屋百草园

杨培东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能把鲁迅的文章排除在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为学生创设、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研究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环境。教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爱上作品、有所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激发兴趣开始,进而学习借鉴,再到产生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教学兴趣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中,几乎每一册都有鲁迅的作品:七年级上册《社戏》、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下《孔乙己》、九上《故乡》、九下《藤野先生》、《雪》。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能把鲁迅的文章排除在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主体出发,为学生创设、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研究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环境。教学鲁迅的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爱上作品、有所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身边趣事的影子。《孔乙己》可以引导八年级学生从中学习借鉴怎么写人叙事,《故乡》和《藤野先生》里作者对人生方向的探索,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是能够产生一定共鸣的。从激发兴趣开始,进而学习借鉴,再到产生共鸣,鲁迅作品的教与学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复杂。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从鲁迅作品中寻找生活趣事的影子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共16次提到“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指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就必须先让学生对作品感兴趣,用兴趣引领阅读活动的进行。《社戏》里那群淳朴、可爱的孩子,聪明活泼的双喜、胆大心细的阿发………都是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感兴趣的、愿意接受的。七年级的学生可能还无法强烈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童真童趣”貫穿全文,学生对《社戏》的兴趣是断然不会低的。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抓住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童年生活的趣味和率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应该就会水到渠成。把握好着眼点,我们就能让学生认识到鲁迅也是一个平常人,也有着自己的童年,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强烈兴趣了。

二、学习借鉴,让学生从鲁迅作品中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

《孔乙己》叙事简洁,文章以“我”的回忆搭建叙事结构,整个故事似乎只是“我”的所见所闻,但是咸亨酒店里众人的态度和“听人家背地里讨论……”却表现出有多条线索推动着叙述的前行,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不论是叙事性的文字还是众人间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叙述的角度和力度,绝非一般的“我之所见所闻”那种平面、单一的叙事手法,孔乙己身边“伴随”了“我”、掌柜、没有出现却真实存在的长衫主顾、短衣帮、甚至丁举人这一众人等。在貌似第一人称的叙事中,鲁迅不动声色地用生活在鲁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孔乙己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众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更是把孔乙己的可悲遭遇展现在读者眼前:“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鲁迅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的经典,娴熟的笔法、细腻的描写、合理的剪裁等无一不是写生写作的最佳范例。

三、以情换情,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鲁迅作品,与作品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鲁迅在《故乡》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里便告诉人们,如果梦醒了无路可走时,应该怎么办:“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日本,一系列事件让鲁迅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躯体,文学却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于是他便毅然弃医从文了。初中毕业以后何去何从是摆在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眼前的大问题。教师在教学《故乡》和《藤野先生》时,为什么只能有反帝反封建?为什么只能有针砭时弊?鲁迅的作品里也有着对成长的思考、对未来的选择,甚至作品里还包含着浓浓的亲情:“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不是神,他有着常人一样的成长的烦恼和对未来的迷惑,他的文章就是他的思想情感的产物。我们只要让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作品。

鲁迅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的地位,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都使得鲁迅作品的教与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现实。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借鉴、思考,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位的涵养。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上鲁迅作品,接受鲁迅的作品,理解作品的伟大思想。

猜你喜欢
社戏三味书屋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我的“百草园”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