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著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已经是初中生了。读着鲁迅先生描述百草园中其乐无穷的那些话语,再读他不得不离开百草园,来到到处是束缚还有很多惩罚的三味书屋读书,当时我还俨然以一个“过来人”的心态笑道:嗨,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啊!
如今,来到浙江绍兴,鲁迅故里,少时读鲁迅的情景历历在目,怎么能不去拜访三味书屋呢?
正如鲁迅先生描绘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匾额——我竟是如今才知道“三味书屋”之“三味”原来并不仅仅是一个书屋信手拈来的名字!
导游姑娘讲解说,“三味”说的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此解释,也有不少人是持质疑态度的。他们认为,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语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么会用美味菜肴、鱼酱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呢?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
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在所著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不论是哪种解释,都诉说了三味书屋的品味追求和它想要传递给学子们的人生意义:要热爱读书,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风骨。立于堂前,望着鲁迅先生坐过的那张木桌,我们仿佛能看到先生奋笔疾书的样子,感悟到他永垂不朽的精神。
后记:在三味书屋,我发了个朋友圈。很多朋友立刻问道:“‘早字在哪?”——三味书屋东北角的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下角的“早”字是先生当年刻下以自勉。此时,用一个玻璃板盖住,应该是起保护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