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岩
摘要:黎族的竹木器乐凭借着自身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源远流长,成为了黎族人的代表性乐器,早在宋朝时期,曾有《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其中就有提到黎族的竹木器乐。
关键词:黎族;竹木器乐;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50-02
在现在的文明交替下,黎族为什么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和他的人物历史,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下面笔者就简要探讨一下黎族的竹木器乐。
一、黎族竹木器乐的渊源。
古代在宋朝时期,《太平寰宇记》中曾经提到过“打鼓吹笙以为乐”其中就说出了竹木器乐的历史渊源之长,还有在宋朝《桂海虞衡志》中提到,“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情人张庆长的《黎歧见闻》中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这些充分在历史中证明黎族人对音乐的爱好以及竹木乐器在历史之中,在黎族人民中源远流长。
黎族乐器是第二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黎族的传统乐器基本都是取材在大自然中,各种竹木,兽皮,黎族的器乐是人们崇尚对自由和大自然向往的一种体现,目前黎族乐器不少于四十中,传统的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鼻箫等,这些乐器对于国内来说已经是堪称一绝,独具特色,在国际乐器历史上也是瑰宝。其中最早出现的黎族竹木器乐是独木鼓,相传黎族的祖先歌述,远古时期,雷电常常击倒大树从而引发大火,树木都被烧成了一个个的洞,黎族人民就拿着东西击打木洞进行信息的传递,呼应大家一起来打猎,后来大家发现,用动物的皮来遮住洞口可以让击打的声音变得洪亮,从此,独木鼓就被当作了聚众和祭祀等大型活动的主要乐器,独木鼓的起源于早于铜鼓,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而铜鼓是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时候才进行制造的,同时叮咚木也是最早期黎族出现的打击乐器,在古代,人们还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自己种的山兰稻经常受到野猪的摧残糟蹋,这时候黎族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山兰稻不会到摧残,就在守山的时候拿出两根坚硬的木棒进行敲打,从而所野猪驱赶走,后来就慢慢的演变成为了节目娱乐、舞蹈用的打击乐器了。同时鼻箫也是黎族特有的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它属于边棱音气鸣乐器,箫用鼻吹故称。吹孔设於管端节隔中央,流行海南岛黎族,黎族语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 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在《番社采风图考》中记载:“鼻箫,截竹为管,窍四孔,长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节之首。按於鼻横吹之,高下清浊中节度。盖亦可诶。为洞箫者也。麻达夜间引社中,番女闻而悦之,引与同处。”“女长,构屋独居。以鼻箫、口琴,男女互相调和,久而意谐,乃告诸父母。”同时黎族的传统乐器鼻箫,他的箫管是用石竹所做,他们的长短粗细没有统一的规定,在民间,一般都是使用一根无节的细竹管,管长大约60-70厘米,管径大约在1.6厘米,其中在两端管口8厘米处各开了一个圆形的按孔,在演奏时,管身竖直,左手拇指按住上孔,右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按住底孔和下孔,把上端吹孔斜放在自己的鼻孔右侧,靠自身鼻孔的呼气来进行竹管内的共鸣从而发音,有时候也可以用左侧鼻孔进行演奏。鼻箫的下端还有三个音控,可以吹出6个音阶,但是音量较小,也可以用嘴进行吹奏,音量大,并且有一种似有似无,飘茫不定的一种神韵味,在夜深幽静的环境中,一曲鼻箫可以让人有一种“一曲肝肠斷,天涯何处匿知音”的感觉。
黎族竹木乐器的取材,黎族人民的乐器取材都是用取大自然的树枝、兽皮等加工制成,散发了浓浓的原始社会气息,同时也是黎族人民对自然崇尚的直观体现,对于乐器的制作工艺,虽然不复杂,但是还是需要一定技艺的,传统乐器的演奏,也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才能够演奏好的。
二、黎族竹木器乐演奏的特点
黎族传统器乐是我国器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其中独特的竹木器乐蕴含了大量的原生态音乐特征,曲体灵活自由,旋律优美顺畅,音调古朴清纯,汇聚了黎族的文化、历史、民风等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蕴含了大量的原始音乐的特色,传统的乐曲产生大自然当中,产生在黎族人民所生存的原始社会当中,在原始生活的音韵上,加入了大量对大自然的崇敬色彩,展现了黎族人民生活的风情,例如在我们听轨道独木鼓想起的雄厚声音,配合着鼓谱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原始社会中,祭祀活动的肃穆庄严,在铿锵的叮咚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自己在田园中,护卫着自己家的山兰稻田,驱赶着野猪。在声音委婉的鼻箫中,我们可以听出情人们似乎再轻声细语的谈话,在黎族人民传统乐器当中,我们可以听出黎族人民在劳动时、过节时、欢乐时的场景,能感受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浓厚的民族韵味也是黎族竹木乐器的一个风味,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民舞的存在几乎是当地人,人人必会的一个科目,他们从民间器乐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了一个个带有仿生特色、带有了浓厚民族韵味的民歌,例如黎族民歌中的《罗尼调》、《来流调》、《少中娃调》以及《喂格罗调》这些歌曲都在黎族的竹木器乐中演奏过,说明了黎族祖先把歌舞乐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黎族的传统器乐还有这个十分古朴简约的特征,他的曲牌结构都是单曲体,利用一个曲调来进行多次频繁的演奏,在进行演奏的同时,变化着速度的快慢,利用节奏的变换,来加深我们对他们音乐的印象,在调试音阶方面,一般都是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和宫调式,曲调大体是同音阶反复的和二度音阶为主进行,旋律和节奏十分工整。
黎族的竹木器乐是很难掌握。例如鼻箫在演奏过程当中,他的管底有三个音孔,可以吹出q、a、c1、d1、e1、q1这6个音,在这6个音当中虽然音量小,但是可以用嘴吹奏,鼻箫的音色低沉、优美。可以说虽然鼻箫十分的好学,但是如果想进行掌握,是很难得。
在黎族民间中,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管身特别长大约160厘米的鼻箫,他可以躺着来进行吹奏,利用脚趾来按住音孔,这就要求了吹奏者极大的基本功底,目前所知,只有极少数的老人会运用吹奏,一般的年轻人很难胜任。
三、黎族竹木器乐的价值
黎族器乐在曾经是有过昙花一现的辉煌的,例如《打叮咚》这手黎族器乐,曾在1957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的一致好评,还有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当中,黎族乐手吹奏的“口拜”乐器既然连续达到了20分钟之内不换气,可见其功力深厚,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1984年至1992年,乐手黄会基在法国、西班牙等地巡回演唱时吹奏的一手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也同样受到了国外的赞誉。黎族乐器有着它本身的魅力的价值,他的产生和发展,融汇了太多黎族祖先的智慧、历史、文化、习俗、民风等精粹,体现了黎族竹木器乐自身应有的价值,对传承中华文化,进行传承学习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与此同时,我们要对黎族竹木器乐开展收录工作,它的价值是无限大的,它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演奏技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发扬中华的文化传统,提高竹木器乐的影响力,坚持在各个文艺演出活动中,让他来弘扬和展示黎族竹木器乐的独特魅力。
四、黎族竹木器乐的传承意义。
黎族传统的竹木乐器在我国的音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其独具一格的特色无论是独木鼓,口弓等都有体现,竹木器乐不仅传承了黎族民族自身独特的魅力,并且扩容了我国的器乐记载。竹木器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完整的呈现出了我国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但是目前黎族的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出现了失传的危险,我们要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记谱工作,避免出现失传的可能,同时有效的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他的影响力,丰富我们的音乐欣赏。在2016年,“五指山之声”中,黎族的竹木器乐器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引来了附近众多群众前来观看,在《庆丰收》中,演员穿着具有黎族特色的服装进行了独奏、合奏等方式,利用了近十几种的传统竹木器乐,展现出了黎族人民辛勤劳动,热情洋溢的风土人情,发挥出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群眾的眼球,得到了雷动般的掌声。并且在2013年黎族的竹木器乐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当中,并且计划每年都进行举办黎族乐器的培训,大大传承了黎族的竹木器乐,因为黎族器乐的传习,才能让更多人进行支持和鼓励“非文化遗产”的传习和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它们和常规的演出进行结合,感染更多的人,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让竹木器乐的传承更加有意义。
结语:黎族的竹木器乐,代表了他们的精神,传承了他们对自然的爱,因为这种的风格从而让黎族的器乐节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了极大的相应,其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意大利法国等地方都受到了嘉奖,名声远扬,我们要保护好自身的艺术文化,保护好我们的音乐传统,从而在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厚宇.海南黎族民间音乐资源的旅游开发[A].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新使命: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8.
[2]王静,王雄.黎族竹木器乐[J].新东方,2011,(05):83.
[3]李清资.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J].人民音乐,2010,(06):51-53.
[4]胡亚玲.五花八门的黎族民间乐器[J].今日海南,2009,(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