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旭++张亚丽
摘要:普契尼作为歌剧大师一生创作出了许多曲调优美、感人肺腑的女高音咏叹调,他总能够根据不同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予她们不同的性格发展脉络,并利用人物之间的对比使她们的性格完美呈现。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经典的女性形象和他本人的美学观、人生观极其相似。他从小失去了父爱,在母亲和众多姐姐的呵护下长大,受“真实主义”思潮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骨子里透露出的是揭示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用他独特犀利的笔触为社会底层小人物争取权益。在这种性格影响下,普契尼对《图兰朵》投入了大量的感情戏,把一个冷酷无情不懂爱的女权公主转变为享受爱的柔情小女人,把地位卑微、忠诚恭顺的女仆为了守护爱可以牺牲的形象刻画得崇高而伟大。
关键词:图兰朵;女性人物;身份与性格;爱情观;音乐形象;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42-03
普契尼创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塑造女性角色见长,他将社会最底层不被关注的悲惨女性通过独特的音乐手段刻画得有血有肉,以真实主义和女权主义视角,突破传统男性的狭隘观点,深刻揭示女性命运的不公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图兰朵》是以《茉莉花》的基调为主旋律,讲述了中国公主图兰朵竭尽全力改变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善良忠贞的下层女性柳儿为爱牺牲抗争皇权的故事。这部作品是普契尼创作生涯的绝笔,写作规模宏大,人声与和声配器扩展到了极致,展示其一生的艺术追求。它还是国外唯一一部以中国题材创作的东方故事,这也是大多数国人对这部歌剧推崇和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立足于柳儿和图兰朵两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以女权主义独特视角为切入点,从创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对比、人物爱情观的对比、人物音乐形象的对比、演唱处理要求的对比等几个方面,分析、揭示其艺术魅力与价值,以期更深入的探究《图兰朵》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厚重的社会意义。
一、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对比
这部歌剧中,有两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一个冷若冰霜、残冷无比,一个却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柳儿,鞑靼国老国王的贴身侍女,地位低下但善良质朴、忠心护主。一开场,柳儿扶着帖木儿走在人群中,人群骚动惊恐万分,不时有人碰到他们,柳儿低声的呼救着。当他们与卡拉夫重聚时,从老国王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若不是柳儿一直不离不弃的照顾,他早已不在人间。另一个场景,当他们两个被抓住严刑拷打时,柳儿为了自己的主人免受酷刑挺身而出:“只有我知道王子的名字”。如此严峻和艰苦的环境,大家连逃命都来不及,可善良忠贞的柳儿却对老主人不离不弃、贴身跟随。危急时刻舍己救主,对主人绝对的忠诚是柳儿善良人性的光辉写照。另一位则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的中国公主,猜谜表面上考验的是各国王子的智慧与勇气,实质上是公主女权的体现,就因为猜错一道谜语各国王子就必须丧命,这无疑是血腥与残忍的,但它却是图兰朵反抗长久以来以男权为主的思想武器。她在第一幕的出场十分短暂,像个幽灵,人们都在为波斯王子求情,可她却面无表情,大手一挥,波斯王子就人头落地。图兰朵的名字犹如一个阴影笼罩着舞台,众人大气都要不敢出一声,这样的安排突出了图兰朵冷酷没有人性的一面。当柳儿的死带给图兰朵心灵上的震撼,卡拉夫炙热的吻融化了她的心,这时的图兰朵人性得到回归,并第一次流下了泪,成了温柔的公主。
二、人物爱情观的对比
图兰朵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爱恨纠结的矛盾体,一方面她从未体验和感受过爱,另一方面她又因为自己的祖母娄铃公主而对男人恨之入骨。尽管猜谜是件很冒险的游戏可还是有那么多的王子前来碰运气,可见图兰朵的美是不可阻挡且光芒万丈的。剧中第二幕,平、庞、彭三位假面大臣说到,铜锣敲响三下,就有人头落地。鼠年6个狗年8个,到了虎年已是第13个。图兰朵对男人是残暴与血腥的,对于这么多追求者不为所动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本身就不懂什么是爱情,所以对待爱她一直是残忍的拒绝与漠视。当卡拉夫扯下图兰朵的面纱突然一吻时,图兰朵对爱情的突然到来是茫然不知所措的,她对爱的感觉是恍惚迷茫的。
相较于图兰朵的不懂得爱,柳儿的爱情观却是无私的奉献。对自己的爱人将要冒险猜谜柳儿是极力劝阻,当看到卡拉夫对图兰朵的爱是不顾一切她则为爱选择了牺牲成全。在剧中,卡拉夫一直把柳儿视作自己家中一个忠实的女仆,他根本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单纯的一个微笑,会让柳儿对自己倾心。假如没有那场猜谜的话,卡拉夫对柳儿的爱是毫不知情的。在柳儿面前,卡拉夫始终表现出来的都是对公主爱的一腔热血,《今夜无人入睡》这首著名的咏叹调唱出了一个勇士的满腔自信。如果不是那份为爱而死的決心,柳儿应该会把这份爱埋藏在心里一辈子。在柳儿的心里,爱被解释为包容、成全和伟大的无私。可卡拉夫却唱出《柳儿,不要为我哭泣》来宽慰柳儿不要悲伤并且透露着把自己的父亲托付给柳儿的意图,这对柳儿来说无疑是残忍的,这与柳儿哪怕面对酷刑“宁死也不说”的刚毅和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温婉善良的弱女子选择这么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爱,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超越人性的狭隘、自私、占有的大爱。柳儿在最后一首咏叹调中唱到“我沉默着把他的爱给你”“这是心爱者最珍贵的礼物”,这无谓牺牲的英雄烈女形象感天动地,更是普契尼替所有“女权主义”者无言的申诉。
三、人物音乐形象的对比
在《图兰朵》这部剧中,普契尼运用了丰富的音响配器效果,把音乐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巧妙融合。塑造柳儿这个角色时,通过双簧管与长笛、小提琴的独奏,一个势单力薄、楚楚可怜的婢女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主人,请听我说》中慢板的节奏加上竖琴琶音的装饰,暗示出柳儿悲观无助的痛苦。渐进的旋律音程犹如柳儿轻盈婉转的低述表现出柳儿卑微的地位与不敢说出口的爱,并且在同音反复的弦法上结束。自刎前的唱段《你那颗冰冷的心》中,升高第六级和第七级音高的使用,使音乐具有旋律小调风格,表现出柳儿对图兰朵残暴的哭诉与对卡拉夫的留恋与不舍。通过前章的谱例分析来看,普契尼对柳儿的音乐形象多用东方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相结合,表现出柳儿的善良纯真、为爱牺牲的崇高形象。
而对于图兰朵的塑造,中国民歌《茉莉花》的主题一直变奏伴随着她的出场。第一次主题音乐出现在波斯王子被砍头时,图兰朵一言不发,普契尼则是使用木管与弦乐器共同演奏,还加入了童声合唱,烘托出公主的权利与地位的高贵,《茉莉花》明感忧伤的情绪反衬出她的残忍。第二次是出现在卡拉夫敲响猜谜的铜锣之后,主题音乐好似图兰朵一样若隐若现。接下来的两次是卡拉夫猜中谜语和图兰朵悔婚时,音乐上给人一种专横、霸道的情绪。第三幕中图兰朵逼问柳儿卡拉夫的名字时,主题音乐再次变奏出现,这时的音乐旋律有了纯洁温顺的感觉,为后面人性的回归埋下伏笔。最后一次主题音乐是在卡拉夫吻了她之后,图兰朵流着泪自言自语:天亮了,图兰朵沉默了!音乐再次伴随童声合唱想起,这是图兰朵人性真正的回归。反观为她创作的两首咏叹调,并没有向柳儿的咏叹调一样运用太多的东方元素,而是典型的西方传统歌剧创作手法。
四、演唱处理要求的对比
在声部设置上,柳儿和图兰朵都属于女高音声部。一个用声音柔美抒情、音乐连贯细致的抒情女高音表现温柔多情的柳儿,一个用声音厚重雄浑、音程跳动大且高音区使用频繁的戏剧女高音展现冷酷高贵的图兰朵。通过前章对柳儿和图兰朵唱段的音乐特点和演唱研究,笔者发现:首先,这些咏叹调大都没有过长的前奏甚至几乎没有开头,多以简单地旋律直接引出演唱部分,并且开头的音区大都选择在中低声曲并以弱起的方式进行。这无论对柳儿还是图兰朵的演唱者来说,气息控制的要求都很高,并且直接挂上位置,没有好的呼吸控制绝对唱不了普契尼的女高音。其次,这几首咏叹调旋律伸缩性很强。普契尼的咏叹调在节拍上绝不能死板的按照节奏演唱,一定要根据人物性格及情绪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渐慢和回原速甚至再渐慢的变化。他所标记的速度与力度记号都必须在合理的演唱范围内表现,切不可随性处理。再次,都没有明显的宣叙调,而是将宣叙调巧妙地融入了咏叹调中,说话与唱歌相结合,音色多变,借以展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达到推动剧情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否普契尼的故意安排,图兰朵的两首咏叹调与柳儿的两首咏叹调在演唱方法上需要互换。柳儿的咏叹调需要从柔弱优美的抒情性向临死前豪迈奋不顾身的戏剧性发展,反观图兰朵的唱段,则需从开始的冷漠悲痛的宣泄转向被爱融化留下热泪的柔情。最后,两人咏叹调的高潮部分不是直接推出,而是在中声区就以级进的方式一层层铺垫直至最高音。最高音总是做持续的保持,且巧合的是柳儿咏叹调的最高音都落在小字二组的降B上。这一从中底音区往高音区层层铺垫的推进,是音乐内在张力的倾泻,随着全曲高潮的到来,音乐的情绪也推向了顶点。
普契尼作为西方众多歌剧作家中善用异国情调元素的翘楚,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经典的名作。其中最后一部未尽的《图兰朵》虽留有遗憾,但他却以带有西方文化认识和文化背景的视域对东方文明的原始文本进行审美与解读,让中国的“茉莉花”响彻全世界。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演绎普契尼的作品首先要做到的是读谱准确,不能一味的依赖音响资料去模仿。他的作品速度力度多变,渐慢中有推进、渐强中又有保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之前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身的学习水平。再次是角色情感的通览分析。普契尼的女性人物大都具有两面性,如果都用一种感情一个声音去诠释角色那显然是不妥的。柳儿的柔弱善良与英雄崇高、图兰朵的冷酷无情与被爱融化人性回归,如何细腻精准的诠释这种两面性对演唱者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演唱者大量观摩欣赏音像资料,聆听中外艺术家的演唱,不断练习与尝试体验,对风格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准确的刻画人物的音乐形象。可以說《图兰朵》里柳儿与图兰朵的成功塑造代表了普契尼不断尝试拓展自己艺术表现力的顶点,代表了他不断超越自我的创作热情,总结了这位伟大艺术家一生的追求。这部歌剧无论在音乐性上还是戏剧性上都体现出普契尼炉火纯青的作曲技术,是意大利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