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2017-06-01 15:37丁才成陈炳和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丁才成?陈炳和

摘 要 对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质量不高。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反馈三个课程质量生成的阶段出发,分别对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逻辑起点,从诊断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数据采集平台的搭建、自主诊改运行模式的构建、课程质量的考核性诊断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课程诊断;课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55-04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出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课程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撬动全员实施质量保证的支点,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而目前对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因此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与改进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现状

(一)从学生的视角看高职课程质量

为了解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面向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有效性,问卷调查设计内容贴近学生,注重感官层面的评价,共设计三个问题:您对学校教授的课程是否满意;您认为所学的课程是否会对您未来有帮助;您是否对课程学习感兴趣。结果采用五级量表进行区分,面向某大学城6所高职院校,共发出问卷45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9342份,数据统计结果见图1、图2、图3。

从图1~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课程对自己未来帮助不大,在开放性问答中,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后不知道对自己今后的帮助在哪里,对自己的就业会有什么帮助;学生普遍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在开学放性答题中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上课时觉得枯燥乏味、无聊,课后缺乏辅导答疑。

(二)从企业用人单位的视角看高职课程质量

通过向顶岗实习单位负责人推送调查问卷,问卷设计2项内容:您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满足贵单位的需求;您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贵单位的需求。面向426家用人单位发出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数据统计结果。

从图4~5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整体满意度不高, 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开放性答题中部分企业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滞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内容陈旧。企业普遍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开放性答题中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操作不规范,对现有主流的设备、仪器操作技能掌握不够。

二、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课程质量通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反馈三个阶段生成,每个阶段都有影响其质量的因素,结合现状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精准诊改的关键,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前提。

(一)课程开发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根源

1.影响课程标准制定质量的关键因素

课程目标对专业目标的支撑度体现不够。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出现课程目标描述含糊,支撑专业能力培养描述不清、不透,直接导致课程教学缺乏目标指向,教师说不清“为什么教”,学生搞不清“为什么学”。课程内容选取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知识和技能更新交替迅速,而课程内容的选取却没能及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接轨[1],没有与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对接,导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行业企业的需求。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不全、针对性不强。课程标准制定时对教师的任课资质没有建议,而对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议太泛,针对性不强;仅对教学场地的环境条件有建议,而对课程实践教学设备的如何高效使用缺乏有针对性的建议。

2.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

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随意性较大。课程建设因遵循“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实施课程建设”的逻辑链路开展,目前因专业建设规划做的不到位,导致课程建设缺乏目标指引,建设随意性较大。校企共建、课证融通的建设理念贯彻不到位。校企协同共建课程做的不到位,企业先进的技术方案、设备实施、仿真动画资源没有很好地引入,导致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资源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同时课程建设内容和国家(行业)标准对接不够[2],课证融通建设理念不凸显,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对自己未来帮助不大。适应教学新形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随着“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出现,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的学习不再满足于板书的推导、静态的纸质教材、枯燥无味PPT幻灯片,对微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资源需求增大,而目前教师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水平有限,导致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学生往往感到教学枯燥、无趣。

(二)课程实施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核心

1.课程教学仅关注“课中”,忽略“课前”与“课后”

完整的课程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通过教学设计进行“备课程”和“备学生”,做到对授课内容的难点、重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课后开展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目前教师普遍备课质量不高,课后不能及时开展辅导答疑。

2.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不到位

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的有效监控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应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学生能力达成标准;二是应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方便快捷地完成学生能力达成度测评并形成数据分析报表,目前这两个条件做的不到位,导致过程质量监控“形同虚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优秀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关注人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要做到关注人人,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有效手段为依托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而目前应用信息化平台实施教学的覆盖面亟待扩大,课堂中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学生自然觉得乏味。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梳理,导致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部分大型设备数量有限,实践工位数不足,依托企业真实场景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普遍缺乏,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反馈质量是制约课程质量的关键

目前,课程质量反馈通常依靠学生评教来进行,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评教处于“事后”反馈,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反馈,不能及时预警、调控和改进。二是反馈内容不正确,学生评教反馈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真正需要反馈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所以目前课程反馈质量亟待提升。

三、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策略

(一)结合现状,问题导向,确定诊断的指标体系

质量控制要点是质量生成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它具有动态性,随时空变换可不断调整。高职课程的质量控制应以现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3],合理选取控制要点,做到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拘数量、符合个性等特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尝试开展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工作,结合学校课程质量现状,突出问题导向,依据颁布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如下的质量控制要点,以此作为各教学单位自主诊断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系统搭建、平台支撑,实现诊断数据实时监测

1.搭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采用授课计划的在线填报,精确定位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授课地点、授课时间,实时掌握教学楼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实验实训室开出情况,对教师是否按照授课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做到准确、快速的监测。在教学场所设置教学中控管理系统,授课教师通过插拔卡启停教学设备,同时系统自动记录插拔卡时间。教学中控系统数据来源于授课计划在线填报系统,数据不匹配,则无法使用教学设备。教学中控系统可自动采集教师上下课的时间,可以有效杜绝教师擅自提前下课、调停课、调换教室等不规范行为。在教学场所安装教学视频监控终端,通过视频抓拍等手段对学生睡觉、玩手机等不认真学习的现象进行实时监控,促使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2.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过程管控与实时反馈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单元设计模块认真备课,固化单元设计内容,确保备课质量,通过学习任务推送模块向学生推送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课中通过点名模块、抢答模块检查学生任务预习的情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开展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结束即形成学生课堂报告,作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依据;课后通过互动交流模块开展辅导答疑,解决学生遗留问题。网络课程平台架构详见图6所示。以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为载体,有效关注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每一知识点(技能点)学生的达成度进行实时反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管理效率,为教师实施诊断、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实现课程质量的自主诊改

学校质量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办法、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范等相关制度,结合质量现状选取控制要点,形成诊断指标体系并以文件的形式在全校发布,各教学单位对照诊断指标进行自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撰写内部质量控制报告,在报告中对照诊断指标逐一写明检查发现的问题,诊断其存在的原因,说明改进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自主诊改周期结束后,学校质量管理部门组建团隊进行抽检复核,发现一致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发现不一致问题则予以扣分,最终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年度部门绩效考核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中。自主诊改运行模式详见图7所示。

(四)建章立制,强化考核,实现课程质量螺旋上升

学校应制定课程考核性诊断制度,定期开展课程质量的考核性诊断,通常可配合专业考核性诊断同步开展。课程考核性诊断可用“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满意度”等第三方诊断指标,诊断结果依托知识创新理论,通过“学习-创新-存储-改进”,实现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通过将考核性诊断结果跟部门绩效考核挂钩,确保了考核性诊断制度的有效落实,依托考核性诊断,以企业用户更为真实、客观的视角审视课程的质量,促使教育者不断优化改进,实现了课程质量的螺旋上升,最终实现高职人才的精准供给。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