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民
摘 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各学科除了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教学目标的重点。苏教版高中语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入编的课文也进行了精心的调整,特别提出了高中散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笔者将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审美能力培养的困境以及有效突破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散文;审美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78-02
高中散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入编散文,题材非常广泛,结构“形散神不散”,情与理共存,意境优雅深远,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散文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解,但因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主体的认知意识及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不同,其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当语文教学活动遇到应试评价时,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理念也就是一纸空文。在散文教学中,师生会都把精力放在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上,使它的教学完全变成了语言知识课,于是散文教学课就变得平淡无趣。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试谈具体的策略。
一、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地位,确保示范与指导并重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传统方法是:教学时是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就把自己定位为配角,是给学生“穿针引线”的助手。但随着学生主体构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施行,也就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的强调、过分的突出,导致了学生自己成了审美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则是旁观者,这样的课堂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该沉默,就没有发言权。事实上,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审美教学环节应该是师生并重、学习与交流兼顾,应该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即散文学习与审美由学生担当主体和执行者,散文教学和审美活动的组织、引导和指导由教师执行,教师是主体。这个“双主体”没有一点儿依附关系和依赖的性质,是各自独立的,但又是互动与交流的。
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荷塘月色》的审美教学预设时,很多教师把“情感”定位为这一课的审美学习目标,他们始终坚持“呈现个体的情感”是散文的文体功能,但他们“忘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是高中生,他们关于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早就滚瓜烂熟、牢记于心了。如果教师再去进行“精心”的组织,把大量的教学时空放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作者的情感上,这无疑是浪费,是重复。我在预设和执行教学活动时充分结合本篇散文的文体特征,将“看”当作文章中景物审美的基点、切入点,把“意象”当作本课审美活动的有效中介。我要求并组织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觉,去找出能看得到的各种景物意象,并对其所体现出的画面、色彩进行研究探讨、进行审视。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对不同意象进行串联示范、对不同意象的描写方法进行示范,在此我们应注意零距离地参与到学生朗读感知、讨论、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并做好相关的指导、点拨工作,最终使学生的散文审美行为更加理性,散文审美学习更加有效。
二、尊重学生个体审美认知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新建审美标准
由于学生的审美视角不同,所以在散文审美学习活动中他们各自产生的审美认知以及评价也会存有差异。虽然学生是高中生了,但他们与教师的个体经历、阅历、认知的能力和认知的方法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差异,所以在对同样一篇散文、同样一个语段及主题的个体理解上,教师和学生可能也会出现一定分歧。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关这句话中的“猛士”的审视和品味,我在教学时就遇到师生不同见解的情况。学生的视角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即:勇猛且刚正不阿的人;而我作了深层次的透析、理解,即:勇敢面对各种命运、顽强抗争、不怕牺牲的人。对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学生审美认知的有机统一,或进行逐步完善,或对学生审美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矫正,促进他们重新进行感知和审美。
当然审美也应该与时俱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进,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导致一些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变化。如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必修四中《寡人之于国也》,“施行仁政”是它宣传的审美,那时的社会主导者是执政者,但现今社会突出的是人本主义审美意识、以民为本,社会的主导者可以是民众,可以是行政官员等,他們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有国家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自由和权利,都有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权利。那怎么使现今的高中学生正确认识“仁政”的美呢?我想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审美标准。在教学中渗透并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时代其主旋律、审美标准都有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散文审美教育和引导,最终使学生学会并做到基于当前社会的现实,站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角上,去得出理性的、合理的、辩证的判断。
可见,这些都应该以各个时代为基础进行审美的换位。所以,了解背景、审美标准是合理进行散文审美的前提;师生的多边多向沟通、交流和有效的矫正是科学审美和深度审美所必需的。
三、 提升学生散文审美的内驱力,优化审美的秩序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散文的审美教学问题。因此,在我们触及到散文和散文教学时,教师必须有相当敏锐的审美洞察能力,对散文进行审美点的解剖和构建,并把它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查和指导。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他们的言行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自己在平时养成良好的散文阅读审美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督导学生渐渐养成散文审美的良好习惯,形成并发挥身教效应,激发并提升学生散文审美的内驱力。比如,在教学一些散文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在业余时间读到的并与教学相关的散文或散文的思想补充到教学当中,作为对课文的补充,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以这样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另外,应关注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散文审美秩序的合理构建,关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有的冲突。笔者从平时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学活动的秩序,是由基础知识的识记、优美句段的赏析以及课文的主题探讨等形式和环节构成的。但审美秩序是随机的,是结合具体的、合适的教学环节或词句而进行的。但在现实的散文审美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坚持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主,忽视了学生,直接对他们进行散文审美的规划和指导,这肯定会导致学生形成毫无真实感的审美体验。
如以苏教版必修一中《赤壁赋》为例,很多的老师会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来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即按照“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词句段的翻译和主题的探讨等教学活动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对课文进行赏析时,这些老师都是习惯性地把作者“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融入课文教学中,学生们则会很快领会教师的意图,学生似乎很配合,整个教程都是在教师的“愿望”中进行的,都是在教师理解的审美氛围中进行的。其实,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是学生自己通过读、感受和领悟所得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权威”硬加给学生的审美倾向。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心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具有让学生回归主流美学观念的责任,不能过早地暴露自己的观念,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被“牵着走”。教师应当这样做:把对散文的感性理解的权利、时空都还给学生。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的:我将自己与苏轼“换位”,用这样的句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来对学生提问。这样促使学生在“江水”与“明月”的联系性审美过程中(主要指这两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代表的含义)渐渐转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深刻体会到作者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体会作者理性地对待生活的思想。
总之,在高中语文散文审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师生之间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交流、互动”的原则,不断与时俱进、探索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文学业水平。
参考文献:
张启敬.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