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思维』贻害不浅

2017-05-31 03:31杨国营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升学率懒人帽子

杨国营

评价一所学校,单纯看升学率;评价人才,单纯看“帽子”;在教学管理上,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家庭教育上,有的父母习惯当甩手掌柜……剖开这些教育表象,直达内核,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问题——懒人思维。

在认知层面,懒人思维的典型特征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单一,不愿承认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喜欢主观臆断。到了实践层面,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一刀切”,习惯性地推卸责任且不思进取。

教育中的懒人思维,与时下社会功利主义的泛滥密不可分。比如,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国家和地方推出了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其中有不少发挥了鼓励创新、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人才计划越搞越多,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形成了“帽子工程”,“帽子”又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资源、职称晋升、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结果引发抢“帽子”的乱象,扰乱了科研生态。

我国传统教育更多信奉直观、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缺乏逻辑训练和演绎的学术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这成为滋生懒人思维的文化渊薮。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旦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所不满,总喜欢张口闭口“国外教育如何如何”。且不说很多人对国外教育的了解仍停留在道听途说或走马观花的层次,即便是某国教育有为世所公认的优长,但受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教育人口、师资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想学就能学,想拿来就能拿来的。简单拿国外教育说事,与国内教育强行“对表”,也是一种懒人思维。

思维一旦懒惰,评判事物就难免机械、偏颇,在教育领域突出体现为评价标准的单一。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考前誓师大会在一些地方的高中如期上演。据媒体披露,一些高中对升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予以50万元重奖。在一些升学率长期落后的地区,重奖考入名校的学生甚至被写入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乱象背后,是以升學率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现实。有论者慨叹,“升学率简直是要把学校逼疯”。鉴于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强调,要扭转单纯看升学率的倾向。

懒人思维不仅会导致“不作为”,还会导致“乱作为”。例如,在贫困生认定上,一些高校不认真调查核实,建立公平可靠的评估机制,反而让学生公开“哭穷”“比惨”。最近有媒体报道,哈尔滨一所高校为了确保家长知道自己孩子请假,居然要求家长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并手持孩子的假条拍照,手续类似“借高利贷”。这不仅是典型的懒人思维,更涉嫌对学生及其家长人格的不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懒人思维更是随处可见。一是当甩手掌柜。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或沉迷玩手机、打游戏,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陪伴,成为“手机爸爸”“影子妈妈”。二是盲目跟风攀比。从幼儿园起,不少家长就一心让孩子“抢跑”,参加各种培训班,有条件的甚至在中学或小学阶段就安排孩子出国留学,却不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再如,有的家长衡量家庭教育成败的核心标准,就是孩子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衡量好坏工作主要看薪水。这显然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扭曲了教育的价值。

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懒人思维绝对要不得。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都应尊重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不轻信、不妄断,多一点耐心。说到底,懒人思维这个教育流行病,该治治了。

(来源:中国教育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升学率懒人帽子
“懒人”如何消费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一键定制 秋冬彩妆懒人包
懒人美味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一个懒人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