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要: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教师应在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师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1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48-03
一、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
师德建设,小而言之,是关系到学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事;大而言之,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大事。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1月13日颁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这是新时期师德内涵的新阐述、新概括,也是新阶段师德建设的努力方向。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挥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理念应深深植根于每位教师的心里,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做到:
(一)师心正——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学生也是如此,不可避免有表现好的、表现一般的和表现差的。
教师应公平、公正地本着一颗坦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应不断鞭策、激励表现好的学生,而厚爱引导表现一般的和表现差的学生。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在肯定他们身上的长处的同时,也应发现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自我,引导他们戒骄戒躁,争取到更大的进步。
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教师应以一种犀利的眼光找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指导、设计、规划,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为他们创造机遇,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加入表现好的学生行列。
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不能在内心深处排斥他们,不能只专注于他们的缺点,而忽视了其优点的存在。教师应该纵向地看到:他们的今天比他们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让他们享有同其他同学一样的平等和民主,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二)师性慈——平易近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首先,教师要做到“真诚”。
上海北郊学校的郑洁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这样说道,“我不习惯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本人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经常性地认真反思:我们是否对学生说过“正确的废话”?我们对学生讲的话是否都是真诚的?我们在给学生讲道理前,在自己的心底是否真诚地接受了那些道理?在我们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按照讲给学生的道理去做的吗?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真诚的,真诚地学习,真诚地工作,真诚地生活,真诚地说每一句话,真诚地做每一件事。如果不真诚,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更是丢掉了自己的人格。
其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他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回忆,这位老人的善良和對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一生。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换位到了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
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学生,有着许多科学合理的诉求,有着许多美好纯真的愿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正了解这些诉求和愿望,要注重师与生的“换位思考”。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实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找到教育教学的症结,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换位思考”可以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从而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三)师艺精——业务精湛,创新教育教学服务学生
当今社会,教育的新观念、新思维日新月异。从教学角度而言,师德建设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行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从教育角度而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于学生党建、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以及指导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新途径,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成为学生求知不竭的知识源;要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育中,实现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熟练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是一专多能的,知识要“博”,知识面要“广”,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相当的工作能力,对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规校纪、学生管理制度和各项活动细则等熟稔于心,能够深入地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在任何场合,都能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生事务方面的专家。
(四)师风纯——心态平和,确立新型师生关系
加强师德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它体现了对神圣教育事业的追求、天赋和智慧。教师要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爱,用智慧和理性去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性格、爱好、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坚持一视同仁,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
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要素,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以学生为本的师德建设要从学生的差异性人手,师生平等对话、互相信任、和谐相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五)师德高——教書育人,身体力行,以德育人
秦·庄周的《庄子·天道》中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用阳光。”
师德,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精神体现!
在师德建设中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行为世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之间,身教重于言传。身教是教育的法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仪表修养、举止修养、风度修养、纪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等,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就管理而言,建设一支团结、和谐、竞争、向上的教师队伍越来越成为校际竞争、发展的前提。努力建设学习型的和谐学生管理团队,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目标共识、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资源共享、心灵互通、言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打造学习型和谐的学生管理团队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团队意识,振奋团队精神
和谐的团队充满凝聚力、战斗力,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强,人际关系融洽,团队整体和个人均发展迅速。确定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培养团队协同作战的精神,塑造彼此尊重和相互负责的作风,确保畅通有效的沟通等,团队整合势在必行。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倡团队学习
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加强师德建设结合可设计这样的目标体系:
1.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
2.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与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机制和氛围;
4.为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
5.学校高层团队做好策划,团队带头人做好引领,立足教师基层切实执行,最终形成学校自己的管理品牌。
总之,惟有努力建设学习型的和谐学生管理团队,惟有通过团队学习,教师才能最有效地不断突破自身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学校也随之具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信,教师们以人为本,从我做起,用饱满的热忱、脚踏实地的精神去工作,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一定能开创出师德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