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兵
《螳螂捕蝉》改编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吴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人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揭示了祸、福互相依存,应整体思考、全局考虑的寓意,塑造了一个爱国、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作为经典之篇,这样的寓言故事安排在六年级进行教学,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通过预习就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利用文本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本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例子。在这个故事中,少年是用怎样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劝说方式,让固执、独断的吴王改变了想法,取消了攻打念头?他们之间的语言沟通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又具有怎样更深的意义?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备课时,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达成学生语言与思维素养的提升?这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内容。
一、整体入手,透过语言文字理“序”
文章内容与结构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特别是作者创作的思路与文脉,往往是文章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螳螂捕蝉》是一篇典型的前后呼应结构的文章。吴王下了死命令,最后却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是怎么劝说成功的,值得品读。这一劝,关乎这次攻打楚国的决定,关乎国家的安危。师生开门见山,共同走进少年劝说的过程,思考:少年劝说吴王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几步?在默读全文的基础上感悟,劝说过程,其实分三步:转、答、讲。这样在揭题后,让学生从整体上概述寓言故事的內容,并设计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真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然后围绕“转、答、讲”展开阅读,这样让学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读书思路。
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出来的,更是教学关注的内容点。朱熹说:“读书,须是看着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可见,结构对于读文的重要。我想,在教学一开始带领学生整体把握结构,透过语言文字理出文章的“序”,这更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质疑思索,透过语言文字见“象”
仔细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其中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句子。少年劝说的第一步——“转”,这时,学生们也一定会产生很多疑惑。如果头脑中有了疑问,最好的办法是“思前”“想后”,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合理的解答。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说话的。我们引导学生质疑思索,然后动笔批注,直入文本,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所创造的少年的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显现出来。这一转不简单,这一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通过质疑体验,有效地感悟了文中塑造的“象”,进而理解了“把握恰当的劝说时机是一种智慧,选择合适的劝说方式是一种智慧,创设适合的故事发生的情境是一种智慧”。
在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真正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对比思辨,透过语言文字激“思”
在劝说过程中的“答”这一环节,作者用语很谨慎,不多一字,可以说用从容淡定来形容作者惜墨如金。这样的人物对话描写,与平时写作时要求的丰富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是大相径庭的。我想,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这是必须要关注的一个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先加上一组少年遇见吴王时内心高兴的提示语,然后再加上少年故作镇定的提示语,让学生与原文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少年的沉着、智慧与勇气,体会那样一种劝说的情境、劝说的分寸拿捏。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真是一种冒死的“劝谏”。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感悟内容走向表达方式的领悟。
比较阅读,是教学生思考、辨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对比阅读中,感悟语言的不同对于凸显语境的作用,对于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来说,这无疑是激发学生提升语文思辨力的最佳路径。
四、补充拓展,透过语言文字练“说”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既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也是本课应该达成的目标。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通过故事来劝说明理却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如何以少年看似无心的语气、实质是劝说的口吻来讲好故事是教学重点。所以在“讲”这个环节,在多形式的讲、评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关键。然后补充拓展刘向的《说苑·正谏篇》小古文、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读小古文、说说小古文的意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这并不是追求当下小古文教学的热潮,而是确确实实让学生在濡染一种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古文经典,更有利于学生诵读积累。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相信,这样的补充拓展,透过语言文字,提升的是学生说的能力。
备课,若真正站在语言与思维的角度,那课堂一定是一次曼妙的快乐之旅。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江安镇东燕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