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晓 陈殿兵
[摘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和教育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提出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此指导下,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目标。然而,改革在考验着教育一线改革者的魄力和智慧的同时,正经历着由挣扎到求变的历程。因此,需要从问题聚焦、理念转变、求真务实三个方面对高校课堂进行本体研究,探究高校课堂的问题,进而理顺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关系,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挣扎与求变;教学观;教育质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1-008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1018
一、引言
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反映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为我国高等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以此为契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设计,但以优化教育结构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的教学改革正经历着由挣扎到求变的历程,也考验着教育一线改革者的魄力和智慧。一方面,教改中一些认识误区和潜在的影响已经露头,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例如,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应当如何调整?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课堂教学究竟要达成何种目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学什么?另一方面,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生本课堂改革问题,为什么要采用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策略?师生、生生之间如何形成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关系模式?有效课堂何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思辨力的开发为目标?学生哪些行为在课堂上应受到限制?寻本溯源,教师首先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相应地生成一个清楚的教学观,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
围绕高等教育课堂改革的现有背景、研究和实践,仍有必要讨论、对比传统课堂,尤其是当前高校的 “问题课堂”与生本课堂背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借用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来形容这两种教育观,一种谓之“阴阳失调”,笔者将揭示错误的教育观及其所导致的致命问题;一种谓之“阴阳协调”,将说明理想、务实的教育观及其带来的彻底变革。
二、问题聚焦:关注病态的高校课堂
古代医理家常用阴阳失调来形容机体内部失去平衡的病理状态。如果把高校课堂看成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探讨其阴阳失调的问题时,既需要观其病状,又需要究其病源。首先,要细观其外部的病状,探究教学实践中问题课堂的问题根源。
(一)问题课堂中的十大问题
由于学科、教师等原因,问题课堂往往会呈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组合的复杂“病状”。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高校课堂都具有以下问题。更确切的说法是,以下十大问题是众多问题课堂中表现最突出、最常见的。
1授课内容以课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较少涉及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技能等方面。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记忆,不重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忽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许多问题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眼光只局限于课本,这样的课堂既不接地气,更没有人气,致使学生兴味索然,完成课程学习之后,会对本学科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纷纷表示再也不想学习任何相关内容。这不得不说是教师的失职和教育的悲哀。
2授课方式沉闷、单一,教师多采取讲授式、灌输式教学,缺少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表现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默默无语”,教学的节奏永远不紧不慢、波澜不惊。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讲几个小笑话,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执着地认为听课、学习本来就是单调、乏味的,学生就应该进行自我约束,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不需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等。
3将通过考试当成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最终目标。误认为“备考”等同于“学习”,“做题”等同于“复习”,把教师当成是培训机构的培训师,混淆了高校课堂教学与考研、考证冲刺班之类的社会培训机构的界限。许多教师将划题、做题、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作为主要内容,主动忽略考试中不考核的内容;而学生则进行选择性学习,不考的內容坚决不学,或者是平日不积累,临考之时再进行突击训练,通过题海战术、猜题押宝来应付考试,不关心学习、只关心分数,忽略过程、只要结果。
4课堂气氛沉闷、死板,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问题课堂上,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对教学工作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不愿意用心备课,仅仅维持单调的照本宣科,拒绝对学生、对课堂真心付出。而很多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积极性,出勤需要点名来维持,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逼迫教师挖空心思利用一些特殊的方式点名以及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等,结局是师生双方都对课堂缺乏信心,表现出一种消极状态。
5对学生的学业缺乏科学评价的意识和方法,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具体表现为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没有或很少有通过平日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的考量,只依赖最后纸笔形式的期末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缺乏形成性评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情况,也不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极易导致学情与课堂教学脱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情况的发生。
6师生关系模式单一、僵化,缺乏必要的变通。在许多问题课堂上,师生关系仅仅止于“我讲你听”“生承师授”的模式,教师习惯处于 “学科权威”“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强调学生只要好好听讲、认真记笔记,就能够学习好的思维定势,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环节。在问题课堂上涌现出了许多“伪互动”“假提问”,即学生提问及回答问题时只按照教师明示或暗示过的路径进行,要么照搬课本,要么猜测教师心意,而非真正由自己主动思考产生观点或提出疑问。
7课堂上生生之间的关系淡漠,对于课堂教学没有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很多教师忽视生生关系对课堂的影响,既不了解也无意利用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巨大影响力这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许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与同班同学疏离的状态,或仅限于与身边个别同学做与学习无关的互动,即使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些学习小组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环节,也常常因为小组成员数太多、活动设计不合理、不重视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等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8对教學资源的利用不到位。许多教师缺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习惯于单纯依靠一本课本、一己之身或一般的网络搜索引擎,习惯于将资源搬到课件和屏幕上做单纯的展示;不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懂得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资源搜索、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不积极促使学生连接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将潜在的资源视为学习的阻碍,如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本可以成为有利的学习辅助设备,却经常被教师视为洪水猛兽而严加禁止。
9缺乏对时间这一宝贵教学资源的管理意识及利用能力。在问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如缺少一个具体的周教学计划,习惯于讲到哪儿算哪儿,根据教师自己的感受而非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加快或减慢教学进度;不会利用时间来把握课堂活动环节,总是停留在口头上说“可以再讨论一会儿” “同学们能快一点吗”等低效率的教学行为上;不懂得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及科学利用时间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
10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经验、知识水平、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目标导向等所造成的差异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在许多问题课堂上,教师不懂得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差异对自己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或是主动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其在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等方面提供多项选择,因此极易形成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课堂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上述十种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课堂中常见的“病症”,深究其“病源”,乃是当今社会病态的功利主义之教育观。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本质在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好逸恶劳、追求捷径。众所周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当前我国花大力气发展高等教育,主要也是为了培养服务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在高等教育机构里进行人才培养、进行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所谓的功利主义教育,则过分地强化教育的功利性,强调金钱的投入和产出,忽视了教育的崇高理想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加剧了教育工作中的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倾向,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1]。
1功利主义导向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一味追求速度,罔顾人才培养的周期。只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崇拜“记忆力超人”,不肯留出扎实学习、反复巩固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是学校以考出证书的数量为努力目标,不管学生自身的兴趣、意愿、能力或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一味地贪多求全,导致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装点门面的各类证书考试上,完全不顾社会需要的是精通本行的人才,而非在各方面蜻蜓点水、浅尝则止的所谓的“全才”。
2功利主义导向下的高等教育完全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理论。在课内、课外跳过培养大学生所应发展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能力、管理能力、表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纸笔考试考不出来的能力,只关心他们的“应试能力”、“做题能力”,其虚荣、浮躁的内涵使人才质量成了一句空话。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拿到英语四级证书,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上也以通过四级考试为目标,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最好在大一时就考过英语四级,以节省时间考其他的证书。大多数学生考不过就拼命做题,考过了就将英语抛之脑后,而不是拿出点时间耐心读几本英语书或主动找机会与外国人交谈,完全背离了国家培养懂外语、能交流、能借助语言工具帮助自己专业学习以及具有国际视野之人才的初衷,只是培养了一群英语能力停留在四级证和简历上的毕业生。
3功利主义导向下的高等教育极力迎合社会上将教育产业化、商品化的恶劣倾向,极度漠视大学的教育功能。无视大学对学生一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学校等同于工厂,将学生视为产品;讲求的是投入产出比,讲究的是投资回报率。有些学校甚至把高校教师当成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师,拿学生考证、考研的通过率作为考核标准,致使教师工作庸俗化,培养人才变成了一句空话。
4功利主义导向下高等教育的背后是不肯老老实实提升教学质量、耐心积累办学底蕴、扎实发展学术精神和培养校园文化,而只想快速出成果,只愿追求短期利益的虚荣和浮躁。许多教师常年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却连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不清楚。如果高校教师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没有浇水施肥、静待花开的爱心与沉着,那么培养出来的恐怕只能是秕谷而非真正的人才。
功利主义教育本质直接对学生、教师、高校以及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各种严重的危害。功利主义教育一味地对大学生进行“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引导,使高中生活在大学里重演,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堵住了他们积极尝试新事物、扩大眼界、提高综合素质之路,而且变相营造了一种考不出一堆证书或考不上研究生就是虚度大学时光的消极气氛。另外,学生本应在大学阶段培养的清醒、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灵活、自主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被僵化的纸笔考试所束缚,造成了当前拿到一堆证书但工作能力依然底下、考上研究生却缺乏基本科研素养的情况大量存在。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功利主义教育观只会使其根本无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心思考如何引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而是专注于试题分析、考试技巧等一旦应试完毕就丧失作用的所谓“能力”;并且把帮助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育人工作者变成了“为你好,所以要你背书”或是“为你好,所以劝你考证”的浅薄说客。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也直接简化为多上课、多发文章等重量轻质、对金钱名利的追求,而不愿意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不懂得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更不肯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于高校来说,功利主义教育的泛滥成灾一方面导致学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功利化,仅仅追求课时量、考试通过率、文章发表数目等可以量化的东西,推卸学校帮助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发展的义务,忽视针对教师教学水平、育人能力提升的长期投入;另一方面,脱离高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宗旨,导致我国一批大学成为了无文化、无特色、无学术、无灵魂的“培训机构”。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如果功利主义教育的毒瘤继续滋生,将严重损害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致使我国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們只有应试能力,缺乏工作能力、思考能力、专业能力,更谈不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会严重危害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
三、方法使用:“阴阳协调”的生本课堂观
与“阴阳失调”的高校课堂相对,“阴阳协调”的课堂必然是在一种理性、务实,既有理想追求和长远目标,又兼顾实际学情、教师特点、学科特色的教育观之影响下形成的。生本课堂背后的教育观,正是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教育哲学思想导向下形成的。在生本课堂的教育观中,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恰如一“阴”与一“阳”两种力量,在课堂目标、教育追求与现实问题、人性弱点之间互相作用,努力达到平衡、和谐的教育境界。
(一)行为主义教育思想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改变的思想。行为主义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著名的行为主义思想家包括奠基人约翰·华生和斯金纳。迄今为止,在教育学领域,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深刻及多方面的,其对生本课堂背后教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生存。因此,行为主义教育者坚持教育必须要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工作技能等,而非单纯地获得知识或达到某种层面的精神满足。以师范院校为例,在行为主义教育的框架下,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就被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与此相关的师范技能课程、微格教学训练、师范技能大赛等活动必须占据师范生的主要精力,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充分胜任教师工作。
2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更加看重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而非个体的生存。从这个角度上讲,行为主义教育者追求的是集体的成功及合作的胜利,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或竞争的胜利。因为确保群体、国家和社会生存下去的是其内部良好、有序、高效的合作,而不在于内部成员间彼此的竞争。比如,各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本质上追求的即是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接受考量的成果之中必然要体现小组内部高质量的协作。
3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就是行为上的改变。教师必须要通过控制、改变学生的行为,帮助其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来达到教学目的。以师范教育为例,既然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那么教师必须要通过课程、实地训练等手段让学生养成一个未来教师应有的行为及习惯,如在备课时能够进行熟练的学情分析,在讲课时能够自如地运用板书等。这种行为改变的关键在于,当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正面的强化,以此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养成习惯。
4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在一定环境下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并且能够通过训练最终达到熟练行动而不逾越规矩的目标。而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在于创设特定的环境,以训练学生的行为,直到他们能够掌握技能、应对自如为止。这种思想在教育当中的应用类似于教练训练新驾驶员,为了掌握驾驶机动车的技能,学员必须学会随时根据各种交通标识和交通信号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5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提供明确的教学成果、学习成果,证明自己承担了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或完成了对某些行为的改变或养成了新的行为习惯等。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用证据说话的实证主义思想,强调人们必须做出可以被测量的行为方面的改变,而非仅有由自我报告所谓思想上的进步和意识层面的提升。如果在小组内部进行过合作学习,就一定要提供明确的合作成果作为证据,不能仅仅做一个口头上的报告表示已经完成合作。
6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般遵循以下5个步骤:(1)详细叙述最终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2)分析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学习材料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3)分析学生开始阶段的行为,以确定他们及教师本身已知的内容;(4)对教学行为做一个计划,包括如何提供线索、反馈、强化、调整等;(5)对行为结果进行评价、记录及调整。另外,行为主义教育者倾向于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分小块进行教学。
然而,行为主义教育思想也因为其追求的目标和自身的局限招致了很多批评与指责。许多教育者评价其把学生当成机器,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忽略对学生的主动性、直觉、创造力的尊重与培养。换句话说,行为主义教育因其只能培养出熟练的画匠而很难培养出画家的本质而饱受诟病。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维护人性尊严、尊重自由平等、主张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哲学思想,其根植于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1世纪还在蓬勃发展。与行为主义思想相比,人文主义更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尊重人类的情感,强调内心而非外在的行为,其自诞生至今,对宗教、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在教育学领域渗透、发展的结果。人文主义教育者们一般来说都秉承以下7种基本观点:
1人性是善良的。人文主义教育者相信人生来是向善的,只要在充满关爱、自由发展的环境中,一定能健康成长,有益社会。对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教师来说,一般都会假定凡是进入到自己教室里的学生都是向善的、愿意学习的、乐意做出良好表现的。
2人类是自由的,是能够自主的。与行为主义思想截然相反,人文主义教育者相信学生的行为不是简单地由于外在的力量或内心的冲动所做出来的。人是真正可以自由的生物,人的行为实际上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选择。所以,教育者应该侧重教育学生的内心,而非单纯地控制、改变其行为。
3人文主义教育者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重视培养学生个人特别的天赋和能力。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教育者必须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無限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来解决问题,面向最好的未来。
4人文主义思想经常受到批评的是其过于重视“自我”这一概念,以及自我发现、自我开发。这里的“自我”指的是每个人各种可以区别于他人特点的总和,包括态度、身体、价值观、感觉、智力等等。人文主义教育者相信这种“自我”能够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成长以及个人发展。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教育者期待每个学生都通过努力意识到自己独特的潜能,最终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概念由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作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层,自我实现需要建立在安全、保护等其他基本需求之上。
6“感知”是人文主义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文主义者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关键词。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感知世界所导致的结果,不同的人感知不同,就导致了行为的不同。比如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感受、信念、价值观等,在本质上都是个人感知、选择的结果。
7在重视个人自由、自主、自我的同时,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强调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一个人要想达到自我实现,除了发现自己的潜能,还必须要为集体、群体、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的成长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中完成,原因在于人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对于爱、承认、尊重的追求是不可磨灭的。
然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强调,在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在师生比悬殊、教育资源有限的课堂中的最终实现必然要遇到层层阻碍。俗话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关怀和爱心固然可贵,但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尽量多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也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阴阳协调、理想务实的生本课堂观
生本课堂所依赖的教育观是一种融合理想与务实精神的教育观(如图1)。对于教育最终目的的理解与追求,应坚持教育长、短期目标的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意义相结合。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应坚持大胆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拒绝照搬照抄,一切以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最终目的。对于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应坚持常变常新,拒绝胶柱鼓瑟,随着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改变而灵活变换。接下来的部分将展示作者对于高等教育、高校课堂以及高校教师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生本课堂自身存在的理由与行动准则。
图1教育观的转变
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另外一个重要目标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公民,最终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的。换句话说,高等教育既要服务于国家,又要照顾到学生个人的利益,既要顾及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要考虑日后长远的打算。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国家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相比几十年前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各种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样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决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不能只顾国家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尚未达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不能更多地侧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可以说是一种追求“要生存,也要发展”,“既要适应社会,又要面向未来”的力图平衡的教育目标。任何偏重一方、轻视另一方的目标追求,都会严重损害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作者所在的师范院校为例,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是学校的首要目标,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终生学习,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与人生道路上完成自我实现,则是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学校,必须始终在课程设置、资源分配、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两方面的目标追求达到平衡。
2在追求平衡的高等教育目标方向的引导下,目前的高校课堂应该是一方面控制学生行为、强调技能掌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场所。这两种看似矛盾、分别由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导向的课堂模式在现实中完全可以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一个追求平衡的高等教育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进步分阶段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摒弃课堂教学一定要沿着一条直线走到底的思维定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随着学生的进步而进步。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为例,教师必须迈出第一步,在第一次课上就利用分组策略把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中去,要求学生打破孤立、封闭的学习习惯,营造一个适宜讨论、合作的课堂气氛。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任由学生自己做主,过度依靠学生的自觉,那么课堂往往会陷入活动虎头蛇尾的尴尬境地。但是,在课程进行到一半以后,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对于课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教师应逐步放手、减少要求,转而注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其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完成“老师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笔者自身从事的几年生本课堂实践中,很多学生都在期末总结中汇报自己从开始不怎么情愿进入小组学习,到最终接受并且热爱与同伴合作,享受到了讨论与集体思考的乐趣,从对学科缺乏兴趣到主动进行课后探索的过程,并感谢老师们开始的那“一推”与最后的那“一扶”。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生本课堂模式是成功的。
3高校教师应该是既有本学科知识又有实用的教育知识,既有本领域的研究能力又有教学能力的新时期合格教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教师仍然认为只要自己具有足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研究能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含辛茹苦、苦口婆心却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时,一味地从专业上找原因,而忽视了教育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并不一定能成功地启发学生,一个外语讲得好的人也无法仅仅凭借其语言能力做个好的外语教师,教育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奥秘,新时期的合格教师不能在教育能力上缺腿,一脚高、一脚低是无法在教育道路上奔驰的。但是,想要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非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们受时间、精力、知识基础所限,他们更关心如何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而非复杂、抽象的教育学理论。只有将生本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地从事自己的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做“能教、会教、善教、乐教”的教师。
总之,与“阴阳失调”的高校课堂相对,“阴阳协调”的课堂必然是在一种理性、务实,既有理想追求和长远目标,又兼顾实际学情、教师特点、学科特色的教育观之影响下形成的。生本课堂背后的教育观,正是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教育哲学思想导向下形成的。在生本课堂的教育观中,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恰如一“阴”与一“阳”两种力量,在课堂目标、教育追求与现实问题、人性弱点之间互相作用,努力达到平衡、和谐的教育境界。失调与协调,是高校课堂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经阶段,两种教育观照亮教育者脚下不同的道路。生本课堂的背后是理想、务实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之下,还有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现代教学观。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 ELIAS J.L. MERRIAM S.B.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3rded) [M].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3] Jarvis, P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human learning [M].New York: Routledge, 2007
The Reform and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Xinxiao, CHEN Dianbing
(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carried out an educational reform targeted with development with new vision to improve quality and modernization level. Under this direc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im to enhance its quality 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orm. However, the reform has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so far due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practices. Therefore, we need to shift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oblem focused,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to ontology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classroom, straighten ou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nd als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reform and change; instruc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编辑:申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