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研究

2017-05-30 06:02叶梦姝彭莹辉
知与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全媒体

叶梦姝 彭莹辉

[摘要]按照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新形式以及气象部门对于天气预报员转型的新要求,结合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逐渐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形成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现阶段提升气象预报员传播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我国气象预报员气象传播素质的调查分析,发现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提升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即预报员的公共气象传播素质问题尚未得到重视;预报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众气象传播的意识不够强、传播能力欠缺,在公众气象传播中存在着将气象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通俗语言的困难;在公众气象传播中存在重基本气象信息发布、轻气象信息深度解读的现象。在全媒体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需要管理者要提高对气象预报员的公众气象传播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预报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众气象传播的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探索建立“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良性互动互促机制、加强对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培训。

[关键词]全媒体;气象预报员;气象传播素质

[中图分类号]P45; 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103-05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业的变革,“全媒体”逐渐成为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热点。所谓“全媒体”是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媒体表现手段,通过报纸、雜志、出版、广播、电视、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最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信息的传播形式[1]。全媒体时代实际上是新、老媒体在形式上的广泛融合,从而使信息立体化传播的时代。过去,天气信息传播形式简单、渠道单一,天气预报员作为信息的生产者,无须考虑不同渠道的天气信息的表现形式及其传播效果。但是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气象预报员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气象信息生产者向气象信息生产与推广者相结合的角色转变。因此,预报员的气象传播素质成了决定气象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

一、气象传播素质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一)气象传播素质的定义

传播素质的概念来自媒体素养的概念。媒体素养也被称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最初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取用(access)、理解(understand)及制造(create)媒体信息的能力,这种素养是现代人在生活、职业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2]。

气象传播素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就气象信息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能力。气象传播素质不仅包括媒体素养,也包括气象科学素养。对普通公众来讲,气象传播素质主要是指从权威的渠道取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等气象相关信息,理解这些信息的具体含义,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应对的能力。对气象行业从业者而言,气象传播素质主要是指在大众媒体等公共领域协同制造气象相关信息的能力,例如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以及在自媒体平台等发布气象相关信息等。

(二)气象传播素质的分类

从传播者岗位来划分,气象专业技术队伍主要包括气象服务队伍、气象预报队伍、气象观测队伍、信息技术队伍、科学研究队伍、教育培训队伍和综合气象业务队伍。在各支队伍中,气象预报员队伍是预报预测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和权威解读者,也是最为公众所熟悉的岗位类型之一,因此,预报员的气象传播素质在气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从气象服务对象这个标准来划分,气象服务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日常为公众所提供的公众气象服务,以及为各行各业所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不同服务对象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同、需求点不同、信息使用习惯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气象预报员的气象传播素质,包括决策气象传播素质、公众气象传播素质和专业气象传播素质。以上三类气象服务中,公共服务最早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目前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尝试也最为多元。因此,本文分析的重点为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

(三)气象传播素质的内涵

气象传播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通俗传播气象专业知识的能力。从传播者角度来说,气象预报员一般是经过岗位资格认证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气象专业知识;但对公共气象传播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将气象专业术语和科学知识,通过简洁生动的大众化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便于公众理解。

2.运用媒体能力尤其是运用新媒体能力。从传播过程的角度来说,预报员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以及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气象相关信息时,了解气象信息传播法律法规,熟知公众气象信息传播的职责与权限,熟悉媒体运作规则,准确把握记者采访动机,能够和记者高效沟通合作,在大众媒体等公共领域制造气象相关信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3.新媒体传播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从传播管理的角度来说,气象预报员首先要从受众需求出发组织所要传播的气象信息内容以及对选择信息的表达方式;其次要了解不同传播媒介的需求,掌握制作气象信息产品的方法,满足各种需求;再次要具有一定的危机传播应对能力。

二、全媒体环境下提升气象预报员传播素质的必要性

(一)气象信息中的不确定性需要预报员进行解读

在如何向公众传递天气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专业性等问题上,气象预报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概率天气预报是目前发达国家通用的天气预报形式,和确定性预报相比,其信息量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帮助公众进行生活生产决策。早在1995年,我国曾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试点推广概率天气预报,但公众不理解、领导不满意,最终不了了之。原因在于公众对天气信息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理解不足,这也是气象科普最大的难点之一。因此,要想使气象信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避免直接使用专业术语,但又要完整地传递现代天气预报能够提供的丰富信息,这对于预报员的气象传播素质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戰[3]。

(二)新媒体环境为公众气象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受众范围来看,天气往往是受到热切关注的公共话题,天气事件的传播涉及的受众面非常广泛,特别容易演变成某个热点事件或某一突发公共事件,从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信息来源来看,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来源复杂多样。新媒体环境下对天气事件发表观点的门槛低,极易得到广泛传播。例如,在天气实况信息传播方面,网友拍照上传天气实况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重大天气事件中的主要信源之一。

从信息的传播效果来看,新媒体有助于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调查研究显示,传统媒体较为擅长在天气事件结束之后做出详细分析和系统总结,而微博等社交媒体则更倾向于事前传播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知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气象信息传播中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新媒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迅速更新,容易使当下天气信息迅速“过时”,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淹没,受众的关注点也随之转移;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搜索极为方便,可能会出现信息不断被转发、持续跟进,不同年份相似的天气事件很容易被网友搜索整合进行对比分析。

(三)气象预报员转型对公众气象传播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1.预报员作为信源。以预报员为代表的气象行业从业人员作为信源,负责为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提供权威的天气信息和气象知识。新媒体时代,气象预报员和服务人员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天气图、动态卫星云图、动态雷达回波图等气象专业信息,针对常见的代表性天气,如北京夏日午后雷暴天气、沿海台风登陆时的大风暴雨天气、江南梅雨天气等,制作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天气动画,改善气象信息传播的效果。这对气象预报员的气象科普能力、媒体知识、信息产品制作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2.预报员作为受众。受众生产信息(UGC)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最大来源,包括预报员在内的所有气象行业从业人员,同样也是气象信息的消费者,是使用气象信息指导日常生活的示范者。预报员作为受众,也可以参与到新媒体时代气象传播的双向互动中。例如,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互联网知识平台,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知识互动平台,以及知乎网、果壳网等新型科普平臺,大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部门运行制度、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养大众气象爱好者队伍,发挥对广大公众的带动作用。这对气象预报员和服务人员的新媒体使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预报员作为意见领袖。网络平台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关于天气规律和气象知识,有很多个人观点和片面认识,这些错误信息在网上被传播和转载,对天气信息的应用、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应该明确气象专业人员在公共领域信息传播中的职责,利用微博、微信等人际社交网络平台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效率,充分发挥预报员队伍在新媒体气象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纠正和清理网络上存在的对天气预报业务、对气象部门的错误认识,帮助公众提高气象素养,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和满意率。这就对预报员提高公众传播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提升公众气象传播

美国注重公众气象服务及对外宣传。不管是国家级的业务中心,还是地方气象台,他们都非常注重对外宣传和服务。特别是NHC,他们每年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公众、媒体及各级政府官员交流和沟通,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全国飓风预防周活动、飓风撤离演习、对紧急事务管理部门的讲习会、多部门的政府飓风联席会议以及对公众的关于飓风预报准确率的讲习等。在这些活动中当地天气预报室(WFO)主任或预报员还会亲自到电视台向公众讲解或接受采访,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听到来自权威部门的声音。这样不仅提高了NHC的知名度,而且對预防飓风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4]。

美国、澳大利亚都十分强调将气象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通俗语言。在美国2007年环境公害与危机公关的一篇报告中提到:对大多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说,概率在风险科学中是一种正统的说法,但是对不同受众来说,具有捕获的不确定性。概率使用的难度在于危机中科学者与非科学者是否能一致理解概率的实质含义[5]。

根据澳大利亚气象局的公共调查及其他一系列调查显示,由于公众对概率预报的理解不足,以及公众和气象专家理解语言的分类预测的条件不同,造成公众难以在天气概率预报中正确理解相关天气预报内容的实质内涵。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天气概率预报,就不能指望人们通过概率的描述来理解天气[6]。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受众已经基本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概率运用情况,但是对于概率预报的真正含义却并不清晰。因此,由于天气预报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给预报员试图传达信息带来更多的挑战。公众期待得到清晰的天气预报解释,而预报员应当自我审视在预报信息传播与公共应对时的表达方式与自我素养提高。提高预报员的俄气象传播素质是提高公众对天气预报的理解力。

三、当前我国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现状分析

(一)预报员的公共气象传播素质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一是管理者缺乏对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由于气象行业专业性强,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加重视气象专业能力建设,尤其重视气象预报准确率的提升,相对忽略气象预报员的传播素质。二是气象预报员本身对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提升不够重视。气象预报员具备较高的气象专业素养,相对缺乏媒体传播素养。三是气象预报员的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缺少专业培训。目前,我国针对预报员的专业培训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但是至今为止,尚未进行过针对预报员传播素质类的相关培训。

(二)公众气象传播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

气象主持人宋英杰讲过,辽宁当地气象站在大喇叭里的天气预报,比如,讲到“在5500米高空有个倒槽”,什么叫倒槽、马槽?宋英杰当时很想告诉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你们的预报我听不懂”!时至今日,天气预报中的专业词语虽然有所减少,更多生动的比喻也出现在了天气预报中,但老百姓看不懂天气预报、不会用天气预报的现象仍然存在。2009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说,气象部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传统气象工作者只关注气象过程规律的研究,做出的预报结论看似用科学术语表达出来了,实际上显得模糊不清,无法为老百姓所接受。

(三)重信息发布、轻信息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新媒体时代,原有的公共传播门槛几乎完全消失了。从调查中发现,气象预报员存在重基本气象信息发布但是轻气象信息深度解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却在自媒体时代受到了挑战。事实上,在自媒体中气象预报员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天气预报和预警等信息可以通过转发气象部门官方微博的方式扩大其传播范围,而不能够通过个人媒介平台直接发布;但是对于百姓渴求的气象科普知识、对相关气象信息的深度解读与针对性服务则可以通过个人平台发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全媒体环境下,提升气象预报员传播素质必要且紧迫。全媒体环境下气象预报员的公众气象传播素质对如何准确、及时传播权威气象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从气象预报员的管理者、气象预报员本身以及相关培训部门等多管齐下的方法,不断从制度、习惯、培训等方面强化和提升其公众传播素质,既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内在要求[7]。结合目前我国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现状,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对如何提升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对气象预报员的公众气象传播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1.管理者要提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气象预报员队伍建设也相应地有了新要求,预报员的培养是现代气象业务中预报预测业务发展的关键,其中就包括气象预报员的气象传播素质。

2.管理者要提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在预报员成长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培养优秀预报员、预报员综合素质工程建设的角度来认识气象传播素质特别是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重要性。

3.管理者要从全媒体时代预报员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全媒体的出现,使气象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这给预报员的生存方式带来了暴风骤雨般的变革和影响。

(二)预报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众气象传播的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1.预报员要从“一重一轻”转到“两个都重”。长期以来,预报员更加重视气象专业知识和预报能力的积累与学习,对公众气象信息传播素质的提升比较忽视。在实践中,气象预报员在高度重视气象业务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对气象服务、公众气象信息传播的研究、学习,包括价值评判,使提高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从学术研究视野进入实践领域。

2.预报员要熟悉和了解各类新媒体,并运用其进行信息传播。一方面,预报员要履行气象部门的职责,向公众提供各类权威、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新媒体包括微博用户等的对话。要及时对网民咨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复和正面引导,快速解惑释疑,及时消除可能产生的不利气象服务舆情。

3.要培养预报员全媒体联动发布权威气象信息的能力。要熟悉各种传播平台,扩大气象信息的传播影响。既要发挥传统媒体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还要发挥网络媒体、官方微博不间断发布、手机全方位覆盖,实现气象权威信息的全口径覆盖[8]。

(三)探索建立“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良性互动互促机制

气象预报员与公众要建立公众气象传播良性互动互促机制。这一机制可以概括为“认可—接受—监督—反馈—评估机制”。

就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预报员可以通过气象服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收集,此外,还要对气象预报服务进行公众调查评估,尽早地发现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气象服务,改善和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对微博等新媒体气象服务效果的评价,定期对关注微博等新媒体的人数、原创消息的数量以及各栏目之间的互动情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切实提高关注度,增加转发数,扩大评论数。应组建专门的新媒体气象服务团队和保障团队,选派那些具备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文字功底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员,专门负责信息的制作、发布和监控,真正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用语的规范恰当。应加强对微博等新媒体气象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将微博等新媒體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立健全微博等新媒体气象服务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并完善微博等新媒体气象服务质量月度分析和通报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四)加强对气象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培训

1.加强制定预报员岗位培训计划与规划。从宏观来看,培训部门在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提高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培训部门要把紧入口,严格考核上岗预报员综合素质,包括传播素质,同时对预报员公众气象传播素质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及定期的在职培训。

2.努力拓展预报员培训内容。自2005年9月开始,中国气象局陆续开展了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全国省级以上气象部门预报员轮训、地市级预报员轮训等培训项目。这些培训对提高预报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極大帮助。但是,缺少传播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建议在预报员综合素质培训中加入气象传播素质,特别是公众气象传播素质的培训课程和实训内容。

3.着力加强气象传播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着手建设一支具有气象行业特点的气象传播素质师资队伍是提升气象预报员气象传播素质的重要环节。建议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筹建气象传播研究室,加强气象传播课题研究,编写气象信息传播讲义,逐步形成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为主体,各省区市气象局为支撑,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气象传播素质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4):26-29.

[2]李艳华.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辨析[J].当代传播,2006,(2):73-75.

[3]许小峰.“降水概率预报”到底是啥意思?[N].中国气象报,2013-12-04(3).

[4]Handmer J, Proudley B.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via Probabilities: The Case of Weather Forecasts[J].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07, 7(2):79-87.

[5]钱传海.感受美国的天气预报服务[N].中国气象报,2006-07-08(3).

[6]张月如.美国气象预报员:昔日电视台配角,今日社会英雄[EB/OL].人民网,2011-08-30.

[7]刘立成.中国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特征[J].学术交流,2017,(7):211-216.

[8]郑国光.百姓的需求就是气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N].中国气象报,2009-03-11(1).

〔责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