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

2017-05-30 10:48张佳霓
知与行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

张佳霓

[摘要]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理论为其主要内容,他的特殊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思辨哲学对哲学禁锢的藩篱,助力唯物主义抢夺哲学之王的宝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其“现实的人”为理论起点,这一点正是他对传统哲学超越的具体表现。但是,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才是“现实的人”的真正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所以,他对人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当他谈及社会历史问题的时候,仍会回到唯心主义的阵营之中。我们在承认费尔巴哈哲学对人类思维史的贡献的同时,也要认清这一理论如同以往的哲学一样,也有着无法摆脱的局限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是从毫不犹豫的赞美到毫不留情的批判转变的,他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这种批判与超越无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还是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立论首先从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内容、局限等方面开始,然后阐述了马克思如何从理论前提、理论内容、理论实现途径等方面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最后说明这一超越所具有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B51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33-05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现实的人”的出发点,对自然、人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等一系列观点都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养分。正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说,推翻了传统思辨哲学的统治,再一次将唯物主义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之内,启迪了同时代以及其后的哲学家们。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批判式地继承,无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身,還是对其后理论的指导都有着不能轻视的作用。关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什么,其理论内容又是什么,他的贡献与局限性表现在何处,马克思对他的超越性又在哪里,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涵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关于理论概念上,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在关于理论内容上,最主要的就是“现实的人”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两个观点;在关于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上,主要表现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对唯物主义的推崇、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上。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在谈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时候,要注意到其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它是费尔巴哈的一整套哲学理论体系,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而狭义上的则是特指关于人的学说,也就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这是其哲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关于人的本质包含以下内涵:

1.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有着浓墨重彩的自然主义色调。他的人本主义学说,不仅仅说人,而且也包含着自然,因为“人产生自自然界”[1]365,人和自然不可分割,在论述人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自然,所以它涵盖着一种自然主义意蕴。费尔巴哈同时运用人和自然这两种哲学的研究对象来颠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的时候,在注重人们之间差别的同时,强调“类”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一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1]185。 也就是说,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同时它包含在人的团体的差别性统一当中。

3.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包含着一些理性的内容,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着理性、爱和意志力。当然,这些是指一种来源于自然界的人的自然属性。这一点上因自然主义的限制,费尔巴哈对理性的理解、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都没有深入到最本质的层面中。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其自称的“现实的人”为理论出发点,高扬“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大旗,发起了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并以带有自然主义、人本色彩的唯物主义去攻击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理论城墙。

1.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人”。“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并不是费尔巴哈的独创,但与之前黑格尔以贬义的形式在描述绝对精神发展的过程中使用不同,费尔巴哈运用唯物主义理论从唯心主义的禁锢中释放出“现实的人”,从此出发展开唯物主义人本学之路。但是,因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当他谈到人的问题的时候,只是谈感觉与直观,所以这种“人”在马克思看来是抽象的,即使他从感性对象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的人,却仍停留在生物学层面上。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现实的人”首先必然是感性的,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不同以往思辨哲学家们抽象的、概念性的人,这种人是可以感觉到的、有着不同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人。这种现实性体现在“人对人的感性直观中”[1]172,人是感性存在物,这一观点使人的概念重新回到了地面,而不是在天国之中找寻。当然,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如前面所讲,也是理性的人,正是这一属性,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当然与旧哲学不同,费尔巴哈的理性是人性,“人乃是理性的尺度”[1]181。最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因为“类”这一团体性理解,所以也必然是社会性的人,是與他人对话、交往的人。但是,由于感性直观性本身的限制,费尔巴哈只能看到那种表面的、自然的关系,而不能深入到本质层面理解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客观的物质关系。这正是费尔巴哈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也是马克思批判和否定的东西。

2.理论核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现实的人”为理论逻辑起点,费尔巴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前面的“人”是指“现实的人”的类本质,后面的“人”是指感性现实的人,即感性的、现实的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类本质。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的“类本质”,作为人所共有的一种普遍的特殊性,“就是理性、意志、心”也就是“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2]27-28。

在大肆渲染所谓的理性与爱时,费尔巴哈指出,宗教的本质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人的本质,他认为“爱的宗教”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正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打破了宗教的迷信,还原了人类存在的本真意义,费尔巴哈把人自身抬高到最根本的地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旧哲学,他对后继者的影响与贡献是无须置疑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性体现在他对宗教批判思想上,体现在他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超越上,体现在他对包括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在内的以往唯物主义的扬弃上。这一理论最为突出的局限性就表现在当他想要解释人类历史的时候,将自己革命性的一方面扔在一边,又重新拾起了唯心主义的标杆。

1.对传统宗教的批判。与费尔巴哈同时代的青年黑格尔派中,许多学者都有着宗教批判思想,但与大多数人不同,费尔巴哈对传统宗教的批判有着其独到之处。其中,最为特别与突出的就是他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他认为神或者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异化的结果。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否定了宗教神学,批判了传统宗教,揭露出宗教的真正本质,在那个时代,这是开创性的,也是他哲学中最令人惊艳的地方之一,这其中深刻地蕴含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2.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扬弃。费尔巴哈从批判传统宗教着手,批判与否定了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費尔巴哈认为近代唯心主义作为人类反抗宗教的手段,却因为他与宗教共同的根源与思想基础,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类的解放。费尔巴哈批判的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体系,他试图揭开这样的事实:从康德哲学开始,到其完成者黑格尔哲学,虽然他们都好像努力地批判着以往的先驱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涉及唯心主义的本质,也无从看到其错误的根源,从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无法真正使二者统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真正错误是对“思存地位”的颠倒。所以费尔巴哈认为,要扬弃这种传统,把被颠倒的颠倒回来。于是他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对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费尔巴哈批判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同时,也超越了机械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机械唯物主义的发展与18世纪的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主要是反对有神论,反抗宗教与封建势力的压迫,在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反映论和无神论。费尔巴哈哲学对它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上,也就是对人的首要地位的推崇。与此相对的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是机器”以及对自然过度崇拜。费尔巴哈这种把“人”作为最高对象的唯物主义,摆脱了正如其名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摒弃了自然与人的对立性,使唯物主义进入到了直观的层面,更为系统与整体化。

4.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致命的理论缺陷。他在谈论自然、人的本质时,虽然运用到不同以往的唯物主义的直观,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直观,费尔巴哈虽然意识到了解决“思存矛盾”的方法却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当问题一旦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领域时,他又重新回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哲学方法的直观使费尔巴哈哲学表现出对以往哲学的超越性,却也将其困于对感性世界单纯的直观与感觉上,这使费尔巴哈完全无法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当他试图寻找问题的原因时,最后都不得不回到抽象的人或者他们的感情上。其次,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正视过人类的生产实践,过低的对待或者忽视实践的作用,使他在社会历史领域仅仅能够到达历史唯心主义阶段。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不仅仅是在个别观点上的扬弃,而是体现在了从理论前提,到理论内容,再到理论实现途径的全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式超越。这种超越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一种在承认其合理部分的批判式继承。

(一)從理论前提开始的超越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前提:自然的人。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时候,费尔巴哈就表示对黑格尔以抽象的存在和精神为始点的方法的不认同,他曾反问道为何不能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1]51?如前面所说,费尔巴哈自认其出发点是 “现实的人”。但因为他不能将这种感性的、现实的人放入到真正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去理解,不能把他们放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而仅仅是把人当作是自然的产物,一种纯自然的存在,所以,这种理解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下的真正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人”,只能是纯自然状态下的“自然的人”。

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3]78,其中主要根源就是费尔巴哈并没有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和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找寻人的本质。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认为真正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3]66-67。也就是说,他的“现实的人”是与物质生活条件不可分割的、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人。马克思把握住人最本质、最能动的方面“实践”,这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认识、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且,马克思使唯物主义从那种以直观的方式、客体的角度去诠释人的方式中解脱了出来,全面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

(二)关于“人的本质”含义的超越

1. 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类本质。正如前文中曾经介绍过的,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作为类存在,他的本质就是那种人之所以为类的东西,也就是他认为的理性、意志、爱。“类本质”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概念,与此相关的“类”的概念经常在其理论中出现。费尔巴哈的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式的人的抽象本质;另一方面他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只能以直观的方式停留在自然的人上,他也不能理解人与他们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的联系。所以,费尔巴哈只能达到对单个人的直观,这种人的“类本质”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3]60。

2.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不同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其深入研究人的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探讨,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的结论。在对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马克思认识到正是这种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所以,当谈到人的本质的时候,才会得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这一经典论断。这一论断突破费尔巴哈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的人的本质的理解,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达到人类认识史上的新高度。

(三)对人的异化理论的超越

1. 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宗教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他对宗教批判的工具,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为,神实际上是人的异化,神本质上是人创造的,他的力量是人赋予他的,所以,现实中宗教超越世俗之上、神凌驾于人之上这一状况实际上是颠倒的。人的本质异化成为神或者说宗教,这一结果却反过来统治、支配人。费尔巴哈指出神是人异化出来的象征,从根本上突破了宗教神学对精神的桎梏,对反对宗教神学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开启了对宗教批判的新篇章。但是,费尔巴哈实际上将异化这一概念运用范围限定在了宗教领域内,并且因为他对人的认识停留在一种纯自然的人,脱离了物质基础、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仍然是抽象的,所以他仍陷于唯心主义之中。

2. 马克思的“人的异化”: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不仅仅局限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之中,在认可费尔巴哈关于宗教异化的基本观点的同时,马克思将异化这一理论运用于现实,在深入生活本身后,最终得出“勞动异化”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工人创造的越多,他们所获得东西反而越少,劳动的越多的同时越发贫穷。也就是说,劳动或劳动产品变成了一种同劳动者对立的东西,明明应该属于劳动者的东西却反过来控制着劳动者,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随后,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①劳动成果与劳动者;②劳动本身与劳动者;③劳动者与他的本质或族类存在;④人与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以真正的现实生活实践为基石,突破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异化,突破了费尔巴哈对异化的限定性应用界限,将它运用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解析中。

(四)对实现人本主义途径的超越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实现途径:爱的宗教。费尔巴哈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本主义,他认为既然宗教是人的权利的让渡,神是人本质的异化,只要我们把人的本质归还于人,我们就可以将宗教拉回到世俗世界中。他提出建立“爱的宗教”,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让人与人之间的爱取代人对神的爱与崇拜。“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没有上帝。爱使人成为上帝,使上帝成为人。”[2]76也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通过“爱”,通过“爱的宗教”的建立,我们可以击破宗教的壁垒,克服人本质的异化,使人的本质回到人本身。但是,这一以理想化的道德标准去实现人本主义的途径无疑是抽象的、虚化的,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在费尔巴哈对爱的力量的崇拜中,他的哲学革命的因素也慢慢地被消解掉了。

2. 马克思哲学的实现途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宗教异化究其根源是现实中人的异化,而这绝对不是“爱的宗教”这种道德要求可以解决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社会关系的考察,看到社会多重异化的事实,认为如果想要消除异化,就必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想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人片面的、被压迫的发展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途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摆脱异化,获得真正的解放。

三、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这种超越性,不仅在理论上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完善、丰富,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以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宣告了对形而上学的“终结”。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不仅仅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性的批判,而且与以往哲学决裂,真正地把颠倒的东西修正回来,并且正是以实践为支点,撬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瓦解了其基本体系。

2.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达到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企及的高度,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出发点,从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实践活动开始去考察人类历史,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上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真正保证了历史观的科学性。

3.马克思哲学为我们在多变的世界历史中,解决发展困境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基本规律的学说,在面对人类发展中的多重矛盾与问题的时候,正如马克思哲学从现实出发,以自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原则为指导一样,为我们解决问题与困境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二)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不能忽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其中的作用,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等方面对我们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启迪性的作用。我们党正是根据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并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首要因素,人才是发展的目的,这种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和谐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体系的完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与其对以往哲学的把握与批判和对现实的认识与考察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都是马克思哲学成长的丰富养料。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为其提供了丰盛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與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决裂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哲学一样,对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也绝不是单纯地接收,而是在之后与生产实践、物质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否定了费尔巴哈哲学中陈旧的方面,继承了其中积极的东西,并以独创性的实践思维,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开山之作,也是永恒经典之作,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性还是理论的广度都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囿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在人类哲学思想理论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上,都有着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以往哲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崔家善陈奕诺〕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