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环境约束因素探究①

2017-05-30 03:46翟玉胜
中国商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摘 要:持续创新不同于根本性创新的改善性创新,研究持续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更具有现实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创新环境案例探讨持续创新的内外环境约束因素,探究政策激励、市场配置、服务体系、人文资源等外部要素的影响以及正式制度和企业家精神的内部动力因素。

关键词:持续创新 内外环境因素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c)-089-03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小企业先天的素质性、结构性弱项日见显现。依靠技术创新再创业,是中小企业新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在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认为只有根本性创新,才对企业发展产生竞争優势,而对持续创新同样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重视不够。根本性创新是以构筑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为要务,从而实现革命性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这点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比较困难的。而持续创新是在根本性创新之后的、以改善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的渐进性创新。这样的持续创新过程,具有企业发展持续性、经济效益持续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基本特性(向刚,2005);这是适应动态的环境下的产品持续升级(耿殿贺、原毅军、侯小康,2010),也是提供持续新价值的多层次能力体系(王文亮、冯军政,2006)。这种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新过程,是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保障。对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而言,持续创新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更具有商业价值。所以,构建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生态圈,需要探究和改进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约束因素。

1 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约束因素

外部约束性因素,可以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机会与可能,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动力,但并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环境是由支撑创新活动的各种因素形成的综合体,是通过对创新主体的作用而影响创新活动。其中创新基础设施、专业服务、风险资本和创新文化是构成创新环境的关键性支撑要素。创新基础设施是汇聚创新要素的平台保障。专业服务是提高创新活动效率的重要媒介,风险资本是企业家精神的物化形态,创新文化是新思想新活力的内在力量(杜德斌,2015)。本文通过结合美国、以色列、新加坡以及深圳、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国内外的创新环境案例,从政策激励、市场调配、服务体系、人文资源等约束要素,分析外部环境的影响。

1.1 政府激励的杠杆作用

根据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是提供创新远景规划、路径选择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

首先,政府设置路径清晰的创新发展规划和推进路径,是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比如新加坡在本世纪初分别制定了中小企业“21世纪10年发展规划(2000)”、“创新级计划(2002)和企业科研创新计划”(2006)等。

其次,建立健全鼓励创新良好规则。杜绝垄断和维持竞争是政府促进创新的主要职责。如美国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来制定和执行创新创业政策,并且制订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创新法、小企业振兴法、管理灵活法、平等执法等系列法律,明确了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解决投融资问题的法律规范。

最后,出台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优先采购项目。新加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2%左右,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加坡政府就对高新产品制造企业、先进研发能力的新兴企业以及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实施结构性税收扣除、加速折旧及设立科研开发准备金制度。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局是新加坡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重要机构,为中小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扶持和咨询服务。政府采购也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措施。美国国防部对硅谷半导体元件采购量1958至1974年达到10亿美元。美国能源部2009年支付特斯拉电动汽车项目低息贷款4.65亿美元。国内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支持自有产权企业产品市场化、产业化。

1.2 要素市场的配置作用

要素市场在一定区域内帮助创新企业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创新活力的涌动。具有公共科研基础的市场是共享性信息交换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研发场所及其基本条件,而且是知识溢出和合作创新的平台,从而使中小企业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主体。

二是促进文化的包容。市场要素的健全与活跃,更高层次上推动开放性、包容性和信任性的区域文化属性。人才成为替代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核心要素,人才规模效应是推进产业集聚与发展。如硅谷最具典型的包容性文化,不仅文化上的多元化和人才的多样化,更体现为对失败的宽容,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新激情。

三是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兴起。风险资本是资产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融合,是科技人才与风险资本家的合作,也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催化剂。风险资本市场有利于技术、资金与管理的整合。其中政府通过补贴或税收方式介入,体现政府的产业导向。如以色列政府通过设立YOZMA基金来撬动社会资本,政府资金占基金出资的40%、私人资本占比60%。政府承担项目失败的投资风险,只享有项目成功的“资本金+本息”收益,其余全部盈余为私人投资人所有。私人投资者享受优先优价买断政府股份的权利。深圳也是通过银政企合作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风投等资本市场要素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1.3 专业服务的支撑作用

全球科技活动呈现出开放与分散的趋势。合作与外包化将越来越普遍。这就催生为创新环节和各环节有机连接的服务组织,主要包含生产性服务和中介服务。

一是生产性服务涉及金融、会计、法律、咨询和猎头等业态,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具有较强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其高度集中的组织性,有助于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引导资本和贸易的集聚流动。特别是本土初创企业与跨国企业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共生相生,极可能创造创新业务的迭代效应。新加坡积极发展种子资金、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中介,制定固定利率贷款、贸易信贷保险和抵押保险计划等,为创业提供通畅的融资渠道。

二是科技中介服务以知识、技术、资金和信息推动技术转移、整合资源。中介服务加速技术信息的扩散、创新环节衔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地域保证。比如上海品牌交易中心为品牌企业提供品牌的价值评估、转让和合作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武汉东湖高新区提供企业规划、项目牵引、投资跟进等公共服务网络服务。在硅谷地区,人力资源服务、技术转移服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财务服务等中介组织发达,如硅谷银行通过向初创企业贷款并协议获取企业部分认股权或期权,极大地保障了硅谷企业的效率。深圳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100 家,科技服务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建立了涵盖技术研发、质量认证、创投孵化和产权转移等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

1.4 人文资源的推动作用

创新是嵌入于特定人文资源之中,文化是持续创新的内在力量。从全球创新发展地理信息发现,科创中心都是全球创新网络的节点城市,更兼备文化引导与文化繁荣。这种人文资源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具有一定的路径鎖定效应。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可以提升区域的软实力,尤其为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积累财富提供命运通道。大学是创新文化的源头。硅谷地区集合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3个分校等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波士顿地区聚集哈佛、麻省理工等50所大学。这些区域的大学通过课堂学习和科研实验,形成创新与探索的基因。以色列不断强化物质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社会风尚,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建设创业中心甚至提供必要资金等举措来帮助有经营理念的移民创业。新加坡推出“卓越研究和技术企业园区计划”(CREATE),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学者,通过跨国界研究中心使得本土工程师与全球科学家开展交流和合作。

2 持续创新的内部环境分析

本文借助企业内生成长理论来分析持续创新的内部环境。企业内生成长理论是源于斯密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导致报酬递增效应,劳动分工是企业成长和效率的根源。马克思在劳动分工背景下考察了劳动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角度指出协作在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中的关键性。马歇尔(1920)为弥补静态生产理论和价格理论分析的局限性,引入动态的企业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成长会受到制度安排、技术变化、行业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同时指出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彭罗斯(1959)以“管理服务” 供给为分析框架,认为协调的管理制度和易于沟通的权威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理查德森跳出企业框架关注企业间的专业化生产协调。纳尔逊和温特用演化理论将企业成长可以概括为组织传承、不断创新和路径依赖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综合上述观点,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内部环境因素或者说内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反映企业组织激励与协调、价值实现与知识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及企业家精神和体现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的企业文化系统等。这些内在的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都直接关系中小企业持续创新机制的形成及发展。这些内在性因素与外部创新环境资源的共同作用,最大程度地影响中小企业的创新价值发挥。

2.1 企业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

企业持续创新的正式制度安排,通常包括反映企业创新的组织激励与协调、价值实现与知识管理的产权制度、人才晋升制度、研发制度和奖励制度等。

首先是创新的产权保护制度设计与规划的影响。这个制度是中小企业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具有主导作用性的制度。甚至可以说中小企业能否持续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保护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利益关系。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达到63273家,占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占工业税收的73.3%。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仍采用模仿跟进方式,且产业结构多分布于传统制造业。相对广东滞后的产业结构和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使得浙江中小企业中的创新者为获取收益而产生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从而具有知识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也相对薄弱。

其次,创新人才晋升制度的影响。动机与欲望对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中国家庭金融与调查研究中心(CHFS)2013年数据,中国创业活力最高的人群为80后,其中自由动机作为创业原因的高达38.1%。表现浙江小微企业中,企业主小学以下学历占63.7%,创业仍旧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经营满足于“客户不缺、小本获利、小富即安”。这种现实对创新人才的晋升机制建立缺乏主动性,更是造成鼓励人员创新的直接障碍。

最后,创新研发和奖励制度的直接作用。中小企业从生产经营型转向研发内部化、制度化,可以营造创新驱动的氛围;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将有助于全员产生或保持持续创新的内化动力。伯格·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1984)提出将企业资源“位势障碍”转化为生产成本占优。这种转换需要不断识别知识、吸收知识、转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积累过程。积累过程是激活机制满足和引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效果体现。

2.2 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作用

马歇尔(1890)最早在经济学研究中阐述企业家能力,他发现企业家具备洞察市场机会、承担风险的能力;具有制订计划,以自身精神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能力。学者们也普遍相信企业家精神能够改进组织绩效,促进企业创新(谢洪明、刘常勇,2007)。企业家精神在中小企业持续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企业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引领作用。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与风险创业过程中。企业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以T(新产品上市的时间),Q(产品的质量)、C(产品成本)和S(服务水平)(简称TQCS)为内容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正如熊彼特对创新解释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企业家就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不仅能够发现已有市场条件的导向,而且能够识别与挖掘潜在的外部机会。这种创新涵概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技术性变化的技术创新和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企业家对机会的识别与挖掘能力,就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创新领导机制的动力源泉。

其次,企业家精神对创新文化的塑造作用。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性动力,来自于企业家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认同和执行。而认同并执行的条件核心,是塑造企业创新文化,确立共享价值观念。中小企业多数为家族企业,传统文化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对封闭性、管理组织排他性。而创新型企业的共享价值观念,就是使企业的全体员工保持共享创新成果的信念和协同技术创新的氛围。而共享价值观念,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创业价值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引导力,就是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在创新利益驱动下,企业不断获取外部新知识、新要素,持续改进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通过知识能力在企业内部共享,从而推动企业加快创新节奏,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紧密联系, 并且能够引致竞争持续优势。 企业文化反作用于企业家,更激发企业家的愿景重造和事业发展,通过企业家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使企业家主动改造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持续创新的管理基础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过程,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约束因素相互影响与促进的结果。特别是企业内部因素的技术研发中创造新知识、增加知识积累存量的大小,受制于对外部环境因素改进吸收与学习能力的强弱。这种双向关系要求中小企业要以相对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持续创新的约束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中小企业内部的持续创新的资源与基础条件。政府与社会提供优质的政策和公共设施、改善人文环境,就不断改良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也必将造福于全社会的公共福利。中小企业内部环境是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内部约束要素最主要就是企业的正式制度结构,特别是产权制度是创新者与创新成果根本利益的保护制度,是其他制度存在的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将企业家基因植入持续创新的实践过程和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积聚是紧密联系的。尤其在知识的外溢效应、技术变革的冲击和客户偏好的多变性共同作用下,企业就会因创新力量博弈而出现竞争优势的此消彼长。中小企业应在掌握影响竞争优势的内外部因素中,需要通过持续创新,主动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对于浙江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启示:一是挖掘民营经济发达的传统优势,推动市场要素创新,增加市场活力,为创新创业机会的涌现提供空间。推动扶持政策落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人才中介、投融资、市场开拓等专业服务。二是政府和社会合力建立持续创新平台。尤其以块状集群园区和特色小镇为载体,打造“基金+基地”的公共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好政府引导基金,撬动全社会资金存量,激发和倍增传统产业活力。三是厚植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基础。深度发现和推广浙商精神,积极实现浙江创新人才的多样性和开放化;深入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不惧风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孕育创新意识、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1).

[3] 耿殿贺,原毅军,侯小康.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路径选择——基于持续创新能力视角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7(4).

[4] 王文亮,冯军政.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涵与特征分析[Jl.技术经济,2006,25(11).

[5] 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6] 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4)[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 H a l l , P . T h e R o o t s o f 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 : Culture,Technology and Urban Order[J].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Japan,1995,27(9).

[8] Wernerfelt,B.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3).

①基金項目: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2017B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翟玉胜(1968-),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投融资管理、创新创业、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利用数据流进行电控故障诊断的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