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 杨荔
摘 要: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现实感逼真的、能反映知识生成和运用的学习情境,体验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探讨与建构。以作者教学实践为例,提出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体验感知;语文;情境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96-03
Abstract: Through creating the genuine learning situ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gene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situational instruction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The author takes teaching practice as the exempla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designing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
Keywords: experiential perception; Chinese; situational instruction; ideas
我们讲语文课时,总想绞尽脑汁用教育学的各种巧妙方法,比如启发、引导、案例、图画、视频等力求让自己解读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清楚易懂,学生一听就懂了,认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恰恰相反,学生表明上觉得知道了,但真正领悟却不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经过思考而获得知识,没有掌握而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情境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富有现实感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亲历亲为的体验感知,反映知识生成和运用的价值,意识到知识文化对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探讨与建构。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不能脱离主体的认知与体验,认为把知识当做机械固定的知识强加于人脑,不经过主体的思考与实践体验,是孤立的、片面僵化的知识,即“无生命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无法运用,成为橱窗中的模特,好看不中用。
情境教学学习的特点是把个人学习放在更大的社会情境脉络中,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感知并加以实践,开展学习活动,将学习渗入到有主体思想认知的社会境脉中,学习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建构与协商。
韦伯斯特词典定义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应创设一种与学生体验感知想关联的真实情境,既能体现知识的生成与运用,又能激活学生与之相关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认知,并在与参与者的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意义的建构。真实情境、体验感知、交互协作和多维实践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概念。情境教学是实现书本世界、自我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结合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成为与自我体验、感知、思想相融合的有用知识,就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提供真实的境脉,提供真实的活动,通过真实的活动体会、建构知识的意义。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素:
(一)情境触动性
情境触动性是指教学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真实的感知、体验下的现实情境和自我情境相契合。学生感受到主动寻找到的知识并非呆板无用,而是与实际现实生活和自我紧密联系,在体验、感知和实践中受到触动,从而获得知识的运用,激发学习热情(如图1)。
以《中西神话漫谈》专题为例,通过中西神话故事思考其内蕴有何不同?神话思想对各自的文化、政治及思想行为有何影响?类似问题看起来高大上,如果只从宏观角度强调解读,势必又是一场高高在上的说教,你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开小差。
设计分组聊天情境,同学们各自谈自己和西方青年行为表现有何不同?所了解的西方思想观念与自己观念的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为自己做事保守,不积极,没有热情,只想图安稳、省事。和西方青年比缺乏热情、没有挑战意识和冒险精神等。
学生甲:这就是一个民族神话精神内蕴的深远影响。古希腊人不相信权威,他们相信自己就是神,可以创造奇迹。中国人的意识: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认为神灵高高在上,神与人之间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人类只能顶礼膜拜。所以西方人相信自己,敢于挑战、冒险,积极进取。而我们中国人习惯于遵守、服从、守规矩,缺乏创新意识。
學生乙:因为相信自己,所以西方人敢于尝试,创新,而不依靠神灵的庇护,他们以平常心看待有成就的人。不像我们中国,有点成绩就大肆宣扬,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神,膜拜之至。
老师:这就形成文化对政治、思想行为的重大影响。所以西方人相信制度。中国人相信道德。
出示问题:
你的現状如何?分析原因(麻木、懈怠?激情、理想?)
你有对策吗?
学生因为联系自我有现实感悟,纷纷找出自我症结,剖析原因,分析对策。
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感知进行情境设计,课堂全程学生思想轻松,与自我切身紧密联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会同步增强,全身心投入。通过写实性情境设计,寓深刻内涵于现实生活中,使认知复归现实,指导现实,提升自我。
(二)实践运用性
情境教学强调 “知识是情境化的,并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创设达到一种实践运用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提供真实的境脉和真实的活动,提供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知识学习运用,并自觉培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求职信》写作为例,设计求职招聘会,若干组为招聘方,若干组为求职方。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写好求职信,并投递到招聘方,招聘方海选并确定入围者,组织开展现场面试,根据学生表现宣布入选者、淘汰者(如图2)。
一节原本枯燥的写作课,因为情境活动设计的真实运用性,变成了一次充满现实感、情境感与自我认知感和谐共处的自由旅行,让学生轻松意识到,知识并非枯燥无味,只要投入身心探寻,它随时都会为自己充电,开启智慧之门,并自觉于情境活动完成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为自我发展奠定通途。
(三)交互协商性
情境教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并非单独的认知,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既是内部的,又是交互协商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并与学校、社团、社会各种相关活动建立联系,让个体在交互活动中协商并建构学习的意义,使学习更具活力和社会性。
以作者教学为例,班级建立学习小组,每组5~7人。
第一环节:课前小组自主根据预设学习任务确定主题,展开研讨,最后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相关任务,确定汇报人。
第二环节:课上小组间展开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点。在交互协商中,树立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小组交互协商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据不完全统计,语文课程每学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不少于10次,完成活动策划项目每人次至少达两次,多者达4-5次。小组制作主题课件每班平均10个。同时加强与学校各社团的联系互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在各级各类综合素质大赛如辩论赛、朗诵大赛、才艺形象大使竞选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参加活动策划、主持人、解说员等多项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在班级、学校、社会的多维交互活动中,体验感悟知识,运用知识,并由此协商知识的意义。
(四)情境开放性
设置教学情境虽然与学习内容预定目标息息相关,但由于所学知识、学习情境、学习主体思维的开放性及交互影响,情境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并非一种模型固定不变。它随时可能随着认知主体或学习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变化”,这些变化即是情境开放性的表现。
以《谏逐客书》为例,情境预设原本是如何环环相扣推理论证,学习李斯的辩才。但讨论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学生甲:李斯劝谏是有方法并且成功了,是才子,但他最后的结局也悲惨被杀了,有什么用呢?
学生们都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拐点”出现。
老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尖锐!同学们现在小组讨论一下,李斯是大才,没错,可他为什么最后不是赢家,而成为阶下囚,惨遭杀害?
学生们纷紛探讨李斯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学生乙:李斯有才,但他太贪了,老想做更大的官,光宗耀祖。
学生丙:贪婪和欲望招致杀身之祸。
学生丁:他还与赵高同流合污,篡改圣旨,杀了大公子扶苏。
老师:人生一场,有才是否就足够了?就能呼风唤雨?
学生乙:不是!只有才是不够的,还要坚守高尚的人格,才能受人尊敬。
老师:所以,只有才华远远不够,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格,正如高科技犯罪,才华恰恰会成为走向深渊的利刃!李斯有才,却因为道德底线的失衡,以悲剧告终。
学生群体:所以,有才,还要有德,才可能幸福!
老师:是的,我们不仅要掌握一技之长,还要陶冶情操,具備高贵的品格,提升自我修养,再加上我们有效的沟通能力,才有可能走向幸福人生。
人生无预约,情境无恒定,“教学原本是即兴创作”。发现并欣赏课堂的开放性,从而使课堂摆脱枯燥和机械化,充满挑战与乐趣,使师生的潜能与智慧尽情发挥、张扬,凸显建构知识与自我的意义。
(五)课堂人文性
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殿堂,充盈着理性的光环,但作为一个完美的共同体,课堂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因为,探求知识、注重体验、合作协商的人同时也是有心灵、讲感情的。课堂不仅要求真,求对,濡染理性,还要求善、求美、求温暖,陶冶情操,建构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殿堂。
一个高质量的课堂,不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到真实情境中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更能用心灵感知到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息息相依的温暖与关爱。课堂中大家共同拥有和分享的信息,就是课堂的文化基础、文化积淀。当我们的心灵共同被濡染、真诚交流、唤起共鸣之时,即是最高境界——课堂人文性。惭愧的是,我们常常强加给学生并不认同的知识,而忽视了应该与他们共同进入到知识实践共同体和它的文化之中,师生平等、思想自由、彼此包容、相互欣赏……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学生正如阳光、空气和沃土中的树苗,能够全面生长和发展。
“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注重学生体验感知下的语文情境教学,有可能成为实现这样知识掌握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萍.情境化语文教学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殷涛.情境化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孙爱香.“情境化”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高职语文教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