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路径及其价值探析

2017-05-30 02:05陈中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

陈中

摘 要:思政课作为高校的重要课程,如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主动性与收获感,涵养砥砺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質,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内容。文章将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路径及其价值,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在关联,探析如何激活思政教育的广阔视野,充实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以便不断提高思政育人水平。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融入;路径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77-03

Abstract: Thought and politics class as the important course of university, how to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sense of initiative and harvest, cul- ti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young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basic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 ture how to blend in the "generality" class and its path and value. Meanwhile, it will discus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mo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localization of Mar- xism in China and Mao Zedong Thought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rpose is how to activat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 vision and enrich the abundant connotation for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class.

Keyword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rality" class; blend in; path and value

作为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在高校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概论”课限于教学安排与课时量,只能是一个概要式和纲领性的内容设计,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从“概论”课涉及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路径进行研究探索,以便激活概要、充实内容,使其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广大学生也更加喜闻乐见并学到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涵养砥砺思想政治品质。这实际上也正是教育教学改革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将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路径及其价值,进行纲要性的初步探析。

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次关系融入教学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国人尝试通过中国文字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并以中国式的思维对马恩的文本进行理解时,就已经是实在的中国化的开始。当然,就具体的历史性看法,通常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遵义会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标志事件,因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并解决自己的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成功实践。也会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但没有遵义会议之前的长期学习积淀和理解融会,没有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底的教育,以及长期基于中国社会实际的感知和摸索,不可能凭空出现中国化成果。但在这些标志性、阶段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产生之前和产生的历史进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民族特性、道德智慧,却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底色和土壤。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实际上,在理解毛泽东的表述时,我们應该更加全面的加以理解,而不应该仅落在具体的运用上,也就是说,除了具体的社会实践的可见和有形的运用外,在无形的运用中自觉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诚探索,也是不可或缺甚至是更为基础和根本的,这个基础和根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解融合与创新发展。因此,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强调的“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实际上已经包涵着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精神。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互鉴互进的融合发展过程,而在根本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母体和茁壮成长的沃土,如果离开这个母体和沃土,在最根本上而言,实际上就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根基和源流相疏离乃至绝缘,那么,即便就具体的运用层面进行中国化,也不可能实现积极稳健与长久广大的开显和弘大。正所谓入乡随俗,俗绝不仅仅是可见的习俗,更根本的是可见习俗背后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这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始终注意的问题,在最根本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可能取决于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程度。因此,在“概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意识,应该要十分的清晰,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讲授,使学生真正从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与本土化进程等带有根本性乃至终极性的深度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有深刻清晰的认知与觉悟,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青年学生更加自觉自愿、更加赋有担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投身于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二、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深刻关联融入教学

众所周知,成就非凡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来源,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前者是毛泽东思想得以凝结或说升华的来源,那么后者则是其产生的前提或说根基,二者既具有历史纵向上的先后顺序,又具有共时性的交融关系,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两大根本来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性指导纲领,那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性智慧母体。毛泽东精通中国传统,尤其对历史与军事的领悟与造化极深。当然,毛泽东自述其启蒙教育也正是与传统社会的士子所相同的儒家 “四书”。仅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本人提及孔子不下数十处,并多次引用《论语》等经典名言,可谓准确应机、顺手拈来,足见其国学蒙学功底之深厚。毛泽东深通历史,并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感悟着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脉动。毛泽东以四渡赤水用兵如神为经典的军事天才,毫无疑问,也是取法于中国传统兵家之道。此外,毛泽东对诗词歌赋也可谓烂熟于心,从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出其左右逢源之迹。同时,毛泽东对四大名著也情有独钟,并有独到的感悟与见解,而毛泽东的书法也是自成一家,如此等等。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既是毛泽东智慧灵感涌现的肥沃土壤,也是毛泽东才华横溢的阳光雨露。

因此,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章节,一定要给学生勾勒点化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志气相感、骨肉相连、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文化道德智慧理路。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在相关章节中设置教学互动的内容,如就毛泽东如何批注《二十四史》、如何研读四大名著、如何卧枕《孙子兵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学彰显出毛泽东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生活化细节过程。这样,既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又可以激活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点,更加对毛泽东本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生起敬重之心,由此培养心志、感化人格,从而在教育的根本属性上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照本宣科、干瘪无味的灌输与被动接受,更不应该仅是政治纲领式的宣教。所以,“概论”课的可上性、可学性、教育性的空间本来是广阔的,其本身的教学内容也是饱满丰富与充满文化智慧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大学生对“概论”课等思政公共课热情度不够高,大家要防止犯掩耳盗铃的错误,要面对实际,找寻原因,探寻出路,激活教学,这是高校思政教学教改的重要内容,而不应坐等上传下达的政治文件。当然,问题涉及面广,但力所能及耕耘好一线讲台,则是教育的根本。

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内在必然性融入教学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面对政论性内容居多的情形,在突出教学主题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激活其中的文化知识点,而且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可学性和实际相结合。就“概论”课教材(2015年修订版)为例,比如涉及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章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应只讲解书本知识,而应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要突出强调为何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各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因此,对于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道路,而不是西化乃至于全盘西化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有了更為根本的说服力,正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基于这样的民族性,没有理由不讲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更没有理由全盘西化而舍弃自己的道路。由此,则会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也会在客观上自然地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拥护和为之努力的主动性。

此外,在涉及专门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教师也应该给学生阐明优秀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人文关怀、诚信精神、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追求身家国天下修齐治平的伟大情怀与圣贤志向的文化品格,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源的探索,而不是仅仅背诵记忆二十四个字的条文,更不是仅仅将之作为应付考试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品格和道德智慧精神的源流之中,去砥砺人格、培养志气、澡雪精神,涵养赤城坦荡、刚健光辉、仁民爱物的伟大情怀,才会在基于文化教养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层面,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身家国天下与修齐治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德业精神和人生价值去认知、理解、内化、实践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是思政课及其相关教学内容所应该具备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不是干瘪苍白的宣教和随之而来的功利应试与学分目标。这是广大一线思政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思政教学教改内容的题中应有之意。

同时,如在“實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上,就应该着重凸显维护国家统一是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反对分裂割据,正如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因为只有在天下无道时,礼乐征伐才会自诸侯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在根本上维护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而以儒家性格为主的历代忠臣贤士,甚至视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高于自己的生命,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熏陶修养的团结统一性格及其无数可歌可泣的鲜活事例,都应在“概论”课中得到更好体现,并由此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维护和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民族事业之中,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养成的民族性格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英雄志士的伟大人格及其鲜活事迹所感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此激活和充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战略考量,才会在思政课教学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课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的课,同时也是充满情怀与道德知识文化与智慧的课,是学生爱学的课,是可以更加具有收获感的课。

而在涉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章节上,除了讲好党和国家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外,也应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性格成分加入教学之中。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其中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外交战略,其形成的深刻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正是因为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反对战争和攻伐,更反对不义的侵略和强权霸道。如孟子所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亦如老子所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第三十一章》)这些都是我国之所以形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外交战略的深厚民族文化渊源,而绝不是通俗所说一时的所谓韬光养晦之计,更不是胆小怕事。因此,在国际战略上,我们主张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尊重民族性和多样化,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为己任。在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时,仍然主张积极的防御性政策,不称霸,不搞军备竞赛,不在海外驻军,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等等,其内在的原因,都是数千年以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化之下,所形成的宝贵的人类“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过去强盛时不称霸,不搞扩张,不搞殖民,如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只有礼尚往来,却不曾侵占他国一寸土地,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

因此,“概論”课应该要讲活讲生动,要在纲要之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这样,同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广大青年學生,没有理由不热爱国家民族,没有理由不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也没用理由不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并会激发更大的志气与激情,为人类的真善美和和平发展的崇高使命的千秋德业而奋发图强。思想政治课既是政治课,也是思想课,是道德情操的养成课,也是伟大人格的激励课。因此,“概论”课应该是一门广大青年学生向往和价值实现之课,它本身不是教条式、政论性的泛泛之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研究探索进程中,政策性与教育性、方法性与内容性都应该得到共同的关照,才会既有方向又有内容,既讲方法又重踏实,从而更好促进思政教学目标效能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