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2017-05-30 01:58金素端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政课互联网+

金素端

摘 要:“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移动自媒体、大数据等成为新的数据传播形态与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价值观形成等都带来较大影响。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的一线工作者,思政課教师应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提升信息素养、丰富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才能更好地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71-03

Abstract: In "internet plus"age,Internet,we media and big data have become the new data communication form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producing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value system.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practicality of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of colleges in "Internet plus" age,teachers of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must set up the educational idea of"Internet plus",promot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enrich teaching carrier and strengthen value guidance for students.

Keywords:"internet plus";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of colleges; teaching practicality; improving path

教学实效性,简单来讲,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程教学实效性越大,意味着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越好地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指思政课教师“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移动自媒体、大数据等成为新的数据传播形态与技术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带来了极大影响。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高校思政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回应“互联网+”的影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成为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点。

一、理性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相对比于传统教育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直接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互联网、移动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现代互联网智能终端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范围内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及上网设备的发展,使信息、资源、数据等更加便捷地在学生与学生、设备与设备之间实现传递,推动了大数据的快速丰富。另一方面,大数据的丰富和处理,使得互联网、移动自媒体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递有了更广泛的内涵,信息资源得以不断优化和整合。可以说,“互联网+”的连接性、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创造了新的教育生态,传统教育条件下教师对知识的相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2]

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在教学思维活动与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践行的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主要体现在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顺利进行、教育实效得以提升的思想前提和有效保证,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行。作为具有导向性、实践性、前瞻性和历时性的思想认知,教育理念的形成总是依托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现实依据,与特定的教育大环境紧密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需到教室中学习,知识主要聚集在图书馆、课堂、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不同,在“互联网+”的教育场域中,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双向性、超文本性、海量性、跨地域性、跨实践性等特征,建立起知识瞬时传播与客体接受于一体的交互模式,极大地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式等维度的改变。“互联网+”的客观发展及其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全面认识日益发展的“互联网+”这一特定教育环体,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理性认知“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教育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向、内容、方式方法的思考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与学生认同度。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完善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因素,教师知识储备情况、技能水平高低等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取得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互联网+”时代,面对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所带来的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也是保障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指“教师根据时代要求及其发展需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4]从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教学目的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从多方面着力,自觉提升信息素养,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教学数据的挖掘与整合,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教育主体保障。

根据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及个体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维度的培养与强化。首先,强化信息意识,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思想前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数据的大量存在與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化,要求教师能形成信息技术的使用诉求与自觉性,在备课与课堂反思时,能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资料信息,解决相关困惑。其次,丰富信息知识,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客观要件。信息知识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设备的理论前提,体现在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大纲与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信息媒介与教学方法,并能较好地将这些信息媒介、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再者,夯实信息能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加以了解和搜集,而且能够较好地对信息加以识别、评估、加工、处理、传递和使用。高校思政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以及国家的历史发展、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等。在信息技术相对较弱的传统时代,大量数据资源的获得并非易事,但“到了大数据时代,获得海量数据已经非常容易,”[5]只有思政课教师提高信息能力,才能将学生接触到的、碎片化的、无序化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加以重新整合和分析,进而将互联网巨大而复杂的信息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明确的信息道德,这是提高信息素养的立场保证。只有教师信息道德立场鲜明,才能自觉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信息,积极防御和抵制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并以自身的信息道德立场去影响、引导学生。

三、深化网络媒体教育功能的研发,打造思政课“互联网+”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发揮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当代社会,借助于“互联网+”日益发展及其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社会教育机构、新型教育组织依靠灵活性、免费性等优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强烈冲击,教育组织形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6]集便携性、广泛性、即时性于一体的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也成为可以快速凝聚话题、形成舆论的社交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社会舆情的传播引导等都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些都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的重要性,要有及时抢占网络阵地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列宁曾深刻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7]对网络阵地的抢占与经营,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网络媒体教育功能的研发,使互联网、移动自媒体、大数据等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8]

在深入研发网络媒体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规避“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代性,搭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联网+”教学平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例如,除了给学生开展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开发相关的网络精品课程和网络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课后学习,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通过建立、建好各种宣传APP、宣传微信、微博、官网等,丰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课下网络“方阵”。而在教育内容的呈现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及网络数据,采用图文并茂的素材或视频音频资料,并通过对相关教学信息进行丰富多彩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创造和展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坚持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价值引导

信息数据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快速、广泛的传播,每个人只有拥有连接网络的上网设备,就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海量信息,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但这一技术特征在给予人们信息获取的便利时,也往往因错误的、碎片化的信息的交互传播而容易对个体产生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实际成效都是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和评价标准的。”[9]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往往不具备正确甄别对错的能力,在错误舆论或信息的误导下,更容易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问题产生错误、片面的认识,客观上降低了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面对互联网、移动自媒体的挑战以及大数据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要坚持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引介科学理论、系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和加强对相关社会热点大数据中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及时在理论教育中给予学生以科学、正确的理论回应与价值引导。以中国梦的认同教育为例,面对着网络社会中各种关于中国梦的介绍、评价信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客观回应网络社会中的正面、负面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认知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充分论证“中国梦”所包含的科学内涵及理论逻辑等,彰显“中国梦”的思想魅力与现实愿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与价值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削弱碎片化信息、错误舆论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正确、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的相融程度。”[10]这也启发和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相关问题,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观点立场的更有效融合。

五、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面对“互联网+”所创造出的新的教育生态,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的一线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只有理性认知时代发展的教育要求,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提升信息素养、丰富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才能更好地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夯实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2):91.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4]王轶,石纬林,崔艳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3):110.

[5]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1.

[7][俄]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39.

[8]刘军.增强“概论”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40.

[9]王文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154.

[10]叶华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性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102.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政课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