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肯定教育·创新教育

2017-05-30 10:48米高峰,赵梦飞,李思美
高教学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米高峰,赵梦飞,李思美

摘 要:肯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付出真诚关注与肯定,让受教育者最终完成自我教育,在艺术学科教育培养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阐述“肯定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创新教育”的观念互动,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得出“肯定教育”的实施,最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潜能,激发其学习成长的主动性,最能体现时代呼吁的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实施教育创新、助力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的结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肯定教育;创新教育;艺术学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13-03

Abstract: Affirmative Education, as a way of education, is the educator who pay attention and affirmation, so that the educated person eventually completes the Self Education and has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rt Discipline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Affirmative Education, interacts with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its positive role in Art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firmative Education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tential of the educated and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of the educated pers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help the art education.

Keywords: art education; affirm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rt discipline; educational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清华大学的贺信中明确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近几年,常常听到身边的一些大学老师们,说起“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类似的话。的确,今天的大学生,与几年前的他们的学长们相比,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且富于创新意识,对新生事物反应快,接受也快,自我意识也会特别强烈。与此同时,他们遇事时行为浮躁、不够耐心和坚持,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回避正视困难和考验,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缺少足够的责任心和承受力,这些又或许都是当代大学生们的软肋。

当然,上述特质或特征,在笔者所从事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同学们身上或许会更加明显一些。在当下语境,倡导“肯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新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肯定教育

肯定,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这样的理论并非“小鲜肉”,其早就已经为大众所接纳了,其实际上是一种顺合人的心理需要的科学方法。延伸出来的名词所谓“肯定教育”,也就是设立在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性特征基础之上的,是呼应“批评教育”的一个文本学术概念。

心理学研究理论显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外,最重要、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被尊重的需求。通俗的说,即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认可的同時,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寻求“自我”与“他我”的统一,进而达到一种人的内外平衡。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者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更是直截了当的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这种“渴望”会使弱者变得坚强、使胆怯者变得勇敢、使自卑者重新鼓起勇气、使黑暗中的人看到光明、使失望的人重新燃起燎原之火。

显然,“肯定教育”正是针对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与教育对象交流时,教育者付出真诚的爱心与关注,充分的去肯定受教者成功的、较好的、正向的一面,给个体以自尊感与自信心。从而去撞击教育对象的心灵,使其用积极的因素去“碾压”消极的因素,引导其由被动接受批评的心态转化为内心主动的自我反省,避免“批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个体能动的向更完美、更优秀的方向进行发展。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也曾对育人有过研究,他就说过与“肯定教育”核心观念一致的认识:教育(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毋容置疑,面对目前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的90后、以至0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者们,包括笔者这样从事艺术学科的大学专业老师,自然需要重新认识和肯定“肯定教育”的现实意义。施行“肯定教育”,即是要坚持以肯定、赞美、褒奖为主,多表扬少批评。此外,抓住时机不错过,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同时,辅之以严格要求,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理想目的。

回想几年前发生的震惊校园的“马加爵事件”,不正就是一个“肯定教育”的反面案例吗?在一个缺少关注、缺少爱、缺少肯定、缺少支持的生长环境中,我们真的无法奢望能够结出饱满、健康的果实!的确,普通人也不是都能够拥有像大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般执着的信念和强悍的内心,即使遭到众人的怀疑与耻笑,也还依然坚定沉着的说出“这已经是第三个小板凳了”的“宣言”,并最终赢得了大家的真正尊重和认可。殊不知,也许你只是随便的一瞥、一笑、一嘘,但是又会对多少个“爱因斯坦”们敏感的心灵,产生毫无意识却无法想象的负面影响呢!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Anton Semyonovich Makarenko)也曾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是永远正确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与此相反,被给予肯定能对人产生激励作用。“被肯定的人就意味着被信任和被期望,与此同时,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效应,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不断改正自身缺点,就像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推动自己不断向前。”

二、创新教育

“十八大”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上述都给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新型产业发展则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高端人才,这也为今天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这时,对于艺术学科专业而言,只有改变和突破传统的艺术类专业壁垒,主动高举起“创新教育”的大旗,与时俱进的去创新教育观念。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双创”(创新、创业)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培养既具有艺术创意能力、整合创新能力和为品牌服务能力等创新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项目规划、商业策划等创业能力的“双创”型艺术人才,才能有效支撑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新教育”,从学术视角来看,是一种为了达到培养时代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整个人才培养和教育实施过程中,都被赋予了人类创新活动的应有特质,并以此为培养教育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指标。进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抓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旨,即是贯彻“创新教育”精神驱动,促成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也正因此,这一教育过程,应是充分的去挖掘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育培养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自主学习、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而不应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被锻炼”的过程。显然,上述独立感、探索欲的培养,主体位、能动性的发挥,创新力、创业观的挖掘,都离不开潜移默化的“肯定教育”。由其来催化受教育者自我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提升完善的完成。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思维、发现、学习、渗透、参与、信息、未来、艺术、个性及和谐教育等诸多内容是其涉及的主要内涵。当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又是“创新教育”需要着重培养所在。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而“肯定教育”正是“自我教育”的预热,没有“肯定教育”其实就很难有“自我教育”,“肯定教育”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一个从未接受到肯定信号的人,是很难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一个总是被批评的个体,是不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感的。既然“肯定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石和动因,那么“肯定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这些“创新教育”核心观念的认识和树立,其积极意义也就不说自明了。

爱因斯坦还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艺术学科专业“创新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好“肯定教育”,引导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善于提问,诱发学生们的想象思维、燃点创意“火花”。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教育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积极面对可能的失败和困境,肯定他们的付出,理性吸取教训,重新振作精神,坚持直到取得满意的成果为止。

三、艺术教育

“肯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个体获得自尊感和自信心。例如,笔者在动画概论课上讲到“未来动画艺术人才,除了需要拿出好的创意与制作水平,还要有外化的展现与表达能力”。教师会尝试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多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理解,以锻炼大家的思维表述能力。同学们起先都很紧张,害怕面对那么多的同学,担心自己说的内容不够成熟。但是,当教师真诚的赞扬了最先走上台来的同学们的勇气或者观点后,主动抢着发言的同学就多起来了,有时课上留给同学们展示的时间反而不够用了。原本是一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基础理論课,通过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达到了较好的互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肯定教育”在这个具体教学案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效应。

教育,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学生的心灵,需要教育者们用爱心与温情去加以呵护。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爱弥儿:论教育》(?魪mile,ou De l'éducation)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叙述:“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平日里,学生们的一点点闪光的思想、亮眼的进步,甚至微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只要在情在理,都值得我们作为教育者去欣赏和肯定。对教师来说,往往看似简单与随意的关注,在学生看来却可能是非常的重要与注意。说到此,笔者也有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努力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这就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肯定教育”之一。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学生毕业重返母校再聚首,甚至毕业后的无意偶遇,记得学生的名字,他们都会产生最直观的“被肯定”!对于敏感的艺术学科专业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记住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更加倍感满足了,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肯定他们,就是认可他们的“小性格”与“存在感”。

“肯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使用语言方式和行动方式,是最常见的。所谓“语言肯定”,就是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直接肯定或间接肯定的语言,对个体的成功面进行充分的褒扬与鼓励,以此来带给受教育者持续信心和动力,使其获得被认可的精神愉悦与满足。例如:笔者在动画剧作课上,同学们由于初次接触,并不能很快认识到剧本对于动画创作的重要性。在做创作练习时,很多艺术类的同学下不了手或不愿意动手写。然而,教师面对数量很大的学生创作作业,认真阅读每一个剧本,并加以详细的批语与大力的肯定:“很棒!有真情实感”、“素材提炼的真不错!”、“好样的!非常认真”,后面再用“试试……,是否更好?”、“继续加油”,既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又很好的鼓舞和激励了学生。同学们已经着手的,往后的作业做的更花心思;而先前“怠工”的同学,也受感染行动了起来。而个别同学还为教师在自己创作作业后的评语与建议字数的多和少而提“意见”呢!可见,学生是多么简单的在乎被教师所肯定的。

“行动肯定”,就是运用如微笑、点头、鼓掌、手势(“点赞”“出彩”)等教育者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同与欣赏。这是人的一种肯定情感的外在表现,不仅使同学们感到被肯定的满足,还可以传递出老师对学生的认可喜爱之情。这是精神上的滋润,会让个体产生自信而拥有一个成功的心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效应。记得笔者求学期间有一位讲授动画技法的老教授,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非常和善,脸上总是挂着春天般的笑容。他最利害、最高明的一招,就是总能很快发现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升潜移默化的去帮助和鼓励你进步。让学生自己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人人提高了自信心,改善了学习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创意和创新潜力。

四、结束语

“肯定教育”,是充分肯定个体的成功面,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在艺术学科教育培养中,“语言肯定”带给学生信心和动力,使其获得肯定的精神愉悦;“行动肯定”是一种肯定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声”滋润。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大师,曾满怀责任的指出,艺术学科教学情况比较复杂,要因材施教,艺术教育不可能是笼统的。除了一般规律以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挖掘潜能,而不是抹杀个性。艺术教育是个体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的个性发挥到极致。“肯定教育”在艺术学科教育中实施的结果,正是充分了发挥受教育者潜能,激发其学习成长的主动性,体现今天呼吁的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實施教育创新、助力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文中,阳 .以三大教学原则为指导促进艺术教育稳固发展[J].教育评论,2017(01):170.

[2]米高峰,张亚楠.动漫产业的发展是动画教育的依托[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98+100.

[3]刘占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长的边界自觉与协同思维——超越“主客体”与“双主体”之争[J].湖北社会科学,2016(09):179-185.

[4]周著.动画内容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民族文化教育[J].前沿,2015(07):89-91.

[5]别敦荣.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J].中国高教研究,2014(09):1-5.

[6]王静林.“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下的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陈浩峰.批评教育的艺术[J].思想理论教育,2010(06):46-48.

[8]葛权林.浅谈“肯定教育”[J].创新科技,2004(03):60.

[9]周士君.“肯定教育”的人性化细节值得肯定[N].南方周末,2003-11-13.

[10]宋华秀.浅谈“肯定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4):43-44.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