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17-05-30 10:48:04张治国,马福
高教学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教育互联网+

张治国,马福

摘 要:“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大学生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数字化生存”现象和“媒介依存症”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信息社会的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分析了媒介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深入研究了塑造正确的“媒介观”、建构互通的话语体系、创设传播路径和凝聚育人合力等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教育;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8-0001-0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Age, massive information flocked in, and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digital survival" and "media dependence" preval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media literacy cons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quirements and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thus arguing that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enhanced with these method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ct "media",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course system, creating a communication path and gathering joint efforts.

Keywords: "Internet +"; ideological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建设,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強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底,微信团队公布的“微信数据报告”中显示,截止到当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陆用户达到7.68亿,微信每日的发信量同比2015年增长了67%,“95后”用户平均每日发信息81次,在微信朋友圈功能中,有73%的“95后”用户发表原创信息。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的人均时长达90分钟。显然,我们已经迈入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所描绘的“数字化生存”时代,不知不觉中新媒体已经参与建构了我们的世界,但仅仅是一种对世界的选择性再现。由此可见,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已成为高校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有力措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对媒介认知、参与和运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个体对各类媒体信息的获取、辨识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媒体信息为个体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来正确辨识和运用媒体信息,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其中之一和重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数字化生存”现象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将大众生活完全纳入到现代媒介信息环境中,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无“网”不欢。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敏感易怒;沉溺其中时,又往往忽略家人朋友,并伴有眼睛疲劳、睡眠不足等生理症状。他们对媒介的依赖已然“生活化”和“常态化”。部分高校通过推广“课堂手机袋”、倡议无手机课堂等方式帮助“低头族们”融入课堂,杜绝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沉浸于“信息媒体”而“逃离”课堂的现象。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的新兴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新的场域,他们对这些媒介的依赖、痴迷程度不断加深,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及价值判断也随着新媒介中的海量信息而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已经具有信息的大众性、传播的瞬时性、文本的碎片性和沟通的互动性等以往时代不具备的新特征[2]。大学生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二)“媒介依存症”的透析与探究

第一,缺乏相关媒介知识,新媒体功能了解不全面。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途径,本应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的良好载体。但许多大学生缺乏传播媒介的基本知识,对媒体内容的产生、运行及传播方式一知半解,对不同媒体的属性和功能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使用媒介时,部分大学生理性行为缺失,沉溺于网络媒体只是单纯为了娱乐消遣、发泄情绪和购物消费,却不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3]。面对新媒体涌现的海量信息往往是被动接受,不辨别信息的真假就盲目转载和传播,缺乏运用媒体知识进行主动的分析和思考的技能。

第二,缺乏辨识媒体海量信息的能力。媒介辨识能力是对传播内容的识别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媒介与现实的关系是生产建构而非复制再现,面对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判断极易会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和干扰。然而“拟态环境”毕竟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差距甚至错位,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分析、辨别、批判的能力,以此扬长避短,消除媒介的不良影响。然而有研究发现,目前许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在从媒介中寻找参考依据,对媒介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出对媒介再现的分析能力与批判能力明显不足[4]。

第三,缺乏媒介伦理素养导致自律意识较弱。媒介伦理素养是在接触和运用媒介信息时所蕴含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许多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尚未形成客观正确的判断标准,对国家出台的新闻出版、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加之多种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不良竞争,直接导致了信息的商业化气息内容、娱乐化倾向和内容庸俗化等。这些媒体中充满诱惑力的不良信息直接刺激着价值观还处于建构时期的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现象。尤其网络虚拟世界的匿名性,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定位和公众舆论等道德束搏作用影响较弱,這也导致网络欺诈、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诽谤频频发生。这些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正不断考验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融合的必要性

(一)媒介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新要求[5]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接受社会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6]。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社会化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使大学生逐步意识到自我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地位和价值,明确信息发布和媒介运用的道德与法律界限,理性关注公共事务和看待媒体舆论,从而获得认知、辨识和运用媒介的能力,履行社会角色及大学生行为规范。

(二)媒介素养的养成是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要求

2016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其中大学生占据相当比例。大学阶段是人生知识的重要积累期,熟练使用并享受媒介带来学习与生活便捷的同时,也暴露了大学生尚未在心智上具备真正的驾驭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传播,如何辨别镜头语言、事实真相,避免盲目跟风、谣言传播,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保持自身的能动性,在大学阶段尤为重要。媒介素养的养成关乎大学生解读信息和辨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心理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

(三)媒介素养的提升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如果说辨识、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基础,那么提高大学生对“信息洪流”的掌控能力才是养成良好媒介素养的最终目的,也是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培养自己优良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使其理性、自主的使用媒介从而避免媒介沉迷,既能在媒介信息场域中进行具有辨识度的文本生成、创造和传播,又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味。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网页等媒介的接触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并非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实践训练获得的,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媒介接触时的直觉感悟获得的[3]。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媒介素养如何有效地提升,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媒介观,创设理性的文化生成和传播路径,高校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塑造正确的“媒介观”: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中

高校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管理平台,促进大学生媒介认知观的塑造和自控力的养成,提升他们对媒介功能的认知及使用,引导他们在媒介场域树立辨别是非、真假的信息观,提高有效信息的提取和使用能力,进而充分有效利用媒介平台所提供的丰富资源。

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运用媒介资源的能力,也制约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媒介技术而形成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传授大众媒体、新媒体以及新闻舆论形成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媒介传播知识;二是掌握信息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技巧,明白媒介是如何影响和控制受众意识形态的;三是训练学生传播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媒介正确传播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四是培养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辨识力,帮助其看到媒介背后的商业、政治意图。毫无疑问,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或报告整合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构互通的话语体系: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第一,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在线的平台建构。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较丰富的网络信息和知识,建构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在场的话语沟通平台。通过新媒体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话语澄清、价值引导和情感的理性疏导。通过具体的媒介素养案例分析来培育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和判断,以增强大学生抵抗负面信息的能力。在满足大学生表达诉求的同时,通过评论、浏览等方式关注自身的媒介化生存状态。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符号的表达与共鸣。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7]。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内化教育。思政教师要将课堂话语、教材话语生活化、信息化并规范使用大学生常用的各类媒介载体,这既能培养学生对媒介载体获取信息方式的融入与满足,又能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媒介化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上传和开通,将课堂现实教学与网络虚拟教学相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对新闻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理性判断,以此来防范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不良意识形态的风险[8],从而提高教育者与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和效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目的。

(三)创设传播路径:搭建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平台

拓宽校园文化生活渠道,搭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教育实践平台。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传播媒介,如校园网、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和电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学生搭建了解媒介、使用媒介的宣传教育平台,使大学生对媒介的社会功能、信息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新闻特性有明确的认识,建立起对各种信息的解构力、信息内容的接受力和对传播媒介的运用力,以提升大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二是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的另一个重要阵地。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在微信群、公众号中传播、发起、引导网络热点、焦点新闻事件的讨论活动,开辟大学生网络道德论坛等形式多样、丰富灵活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启发学生在接触传播媒介信息时进行自觉辨识与内省,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媒介素养。三是培养一批媒介素养较高的学生骨干,树立典型,宣传事迹,现身说法;同时聘请他们担任校园传播媒介的信息员,随时关注媒介舆情动态,发挥学生骨干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引领作用。

(四)凝聚育人合力:建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网络体系

媒介素养提升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责任,更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凝聚共同合力,营造良好环境。政府要发挥法律监督制约作用,要及时检测控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与蔓延,从根源上消除不良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应建立各类媒介发布审核反馈机制,尤其是对网络流行语、媒介新符号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应予以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亦不可缺失,在发现学生受到不良媒体信息干扰时,不应放任而要及时纠正。因此,高校应与家庭、政府、社会的协同联動,成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71481.htm.

[2]侯彦杰,贺艳彬,张龄予.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6(10):92-94.

[3]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9-102.

[4]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8-116.

[5]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3):201-204,208.

[6]郭念锋,等.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7]刘朋.媒介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44-46.

[8]谢向波.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0-71.

[9]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思想教育互联网+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5:55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19:25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4:49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35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8:35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