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达
摘要: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公民群体中,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多维视域下解读国家认同的内涵,分析其当代现实意义,构筑多维视角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刻价值。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国家认同;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107-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22
國家是代表着一特定民族的利益和社会中绝大多数阶级意志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发展对国家内部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轨迹表明,国家要做到安定有序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获得,而是来源于内部人民的认可与拥护,国家的稳定状态实质取决于人民的认同,即“归属感”。因此,无论处在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国家都重视强化内部人民对于国家的身份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时代发展的主题,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公民中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复杂而紧迫,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探索合适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认同内涵的多维解读
认同本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它是人们关于“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的一种回答。国家认同就是要回答“我属于谁”的问题,其来源于公民对于国家的身份确认及归属感。然而,公民国家认同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政治体系框架下,以及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范畴都有不同的界定。
在政治学视角下,国家认同强调的是公民对于国家政治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政,司法制度合理性的确认。国家认同即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据此观点,有学者提出“政治效忠说”,认为公民的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国家的政治效忠。即公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然而这种政治效忠说明显带有强制性,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政治安全,因此国家通常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进行强制实施,将国家意志上升为法律意志,用现代法律法规来规定国家政治身份的合法性,确认公共生活的原则性,以此强化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文化学视域下的公民国家认同侧重于文化认同,他们以一国民族在长时期积淀下来的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注重培养公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因此,有学者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据此提出“无论什么民族,只要生活在特定的国家政治生活的框架之内,其族群的文化就必然与这种政治框架相适应,因此其文化认同就浸染了国家认同的成分。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不同的族群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从而使族群与这种整体的国家形式的共同体相嵌合。”[1]的确如此,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相比强硬的政治制度,文化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塑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这种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地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磨灭不掉的文化胎记。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的国家认同,要着眼于巩固文化认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强化中华文化的共性。
哲学领域的国家认同侧重于价值观认同,即“价值认同”。集中探讨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建构,使全社会凝聚价值共识,为公民的社会行为提供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据此,有学者提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意味着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特定价值原则的承认与共享,并且通过对价值原则意义的不断阐释与坚守,形成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导向,促成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2]从国家的重大会议上也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整合社会价值观念,凝聚公民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对公民国家认同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探寻公民认同的心理作用机制。其学者将国家认同内涵界定为:国家认同是公民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文化体系,价值规范等方面认可与归属,即“我们感”。“我们感”是公民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一系列复杂结构组成的集合体。它以国家政治、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并且将其中的认知、情感、意意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与行动。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的内涵有着丰富的内容,既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也包括价值观认同,心理认同等要素。多维视域下解读国家认同的内涵可以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对深入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规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际社会结构在不断进行改造,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改造与升级,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诚然,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但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贸易输出的同时也竭力地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这使得公民的身份认同面临巨大挑战,公民身份出现多元化,除了由原有的以国家为单位之外,亚国家公民身份和超国家公民身份也在应运而生。亚国家公民身份是公民身份在国家某一共同体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城市公民和联邦州公民;超国家公民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是一种多国家的联合体,主要有区域性联盟公民(典型的如欧盟)和世界公民。这就使得国家认同出现了危机。受经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集体主义价值观缺失,爱国主义情感无关紧要,文化崇洋媚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能够规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凝聚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共识,同时,也会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信心。
(二)应对现代化“文明风险”的挑战
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部风险不同,文明风险则更多的来自于社会自身,即所谓的人造风险,主要表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人类自身也面临着许多过去未曾遇到的问题,诸如公共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突出。中国现代化浓缩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也包含着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物欲的熏染造成了人们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不仅表现在公民对自我角色的边缘化,使得社会责任感缺失,同时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产生了冷漠,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国家利益至上信仰缺失,如此种种文明问题都对于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提出足够的应对之策,为行驶在发展时代的高速路上系上一根牢固的“安全带”。大学生作为掌握着知识,技术的国家公民主体,能否将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用来造福国家,造福人民取决于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支配下才能将自身所学奉献社会,避免由于利欲的驱使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其爱国意志和爱国情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是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风险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实现精神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对公民的价值规范做了明确界定。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能没有达成一致的价值共识,否则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因缺乏标准而失范。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虽然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硬件标准,但是作为综合国力软件要素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必备要素。只有一套完善的国家价值体系,才能够凝聚价值共识,才能够强化国家认同。中国学者伍正华在其文“信仰的味道”中写道“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这句诗从信仰的角度阐明了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无数的百姓能够对自己的祖国充满归属,原因在于国家认同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推动力。在当代中国,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其目的在于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信仰,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才能够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实现精神引领,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蔚然之风。
三、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四个维度
(一)強化大学生的国家认知
国家认知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出发点。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首先要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具体包括:(1)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教育。主要包括对国家民主政体以及政治体系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了解。要使得大学生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及其相应的义务,并且这种权利和义务都有来自宪法和法律的保障,进行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自豪感并树立制度自信。(2)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认知教育。要使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以及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充分把握。历史是国家前进发展的一面镜子,只有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且通过对国家历史的掌握(无论是辉煌的历史还是屈辱的历史),从中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理想和责任,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3)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认知教育,使他们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西方文明风险的渗透和考验,使大学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新的“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不仅包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4)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认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提供依据和标准。只有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够凝聚当代大学生价值共识,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强化国家认同。
(二)锻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情感基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不断地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重点要锻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一个人的生理结构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行为方式总是受着情感的支配,情感对人的价值导向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若不是使得大学生在情感上归属于这个国家,是绝不会产生其爱国主义行为的。同时,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既重视内容也强调形式。因此,在锻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时要注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国家的集体荣誉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将生活实例融入到爱国情感当中,例如,将2015年10月1日大阅兵中国家的阅兵方队及军事装备庄严的从天安门广场前面走过的案例以及2017年夏季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时刻融入到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与教育当中,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即不显得空泛,又具有实际说服力。此外,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要包括爱祖国同时也包括爱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敌对与恶意中伤。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时要着重强调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三)铸造大学生坚如磐石的爱国意志
爱国意志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心理学将意志定义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意志同情感相比,意志在人的行为过程中更加坚定,稳固。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使人具备足够的耐力去战胜种种困难。国家认同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个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意志。这种爱国意志是公民自律的表现,即在国家利益面前,这种自律性能够调节公民自觉的站在国家的利益角度出发,明辨真假是非,抵制各种外来诱惑和文明风险的渗透,自觉坚守底线,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因此,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以外还要着重铸造大学生坚如磐石的爱国意志。具体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评判与选择作用,学生的一切意志行动都受一定价值观的调节和支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爱国的目的和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爱国意志品质。(2)发展大学生的健康的爱国情感。这种爱国情感不是盲目的,感性的排外,而是辩证的,具有批判意识的面对问题。(3)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爱国榜样人物身上表现出的爱国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对爱国榜样人物的学习、模仿,其爱国意志便会被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宣传《感动中国》的事例,让其学习其中榜样人物的行为,无形中会巩固大学生的爱国意志,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爱国行为
爱国行为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国家认同不是停留在思想或精神層面的理论自觉,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德谟克利特曾说:“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国家认同也是如此,国家认同不是一则标语而是一种行为和行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价值观渗透已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爱国行为显得格外重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只存在于意识层面,最终的效果是要落实到爱国行为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行为的培养,(1)自觉引导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国行为不是要求大学生做出惊天的壮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损害集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简单的保持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也是一种爱国行为。(2)关注公益,热衷于慈善事业。公益本身体现着个人对集体的负责,热衷于公益事业一方面体现着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关心社会正义,心系祖国的前途命运,这本身就是大学生立足实际的爱国表现。进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培育其爱国行为,就是要在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让他们去感受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力量,近几年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就是进行爱国行为的一个良好途径。(3)进行正确的爱国舆论导向。爱国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发挥着评判作用。一个善意行为的发生一定要有正确的评价,错误的评价会导致爱国行为冷淡甚至不作为。同时,舆论导向要尽可能理性,以科学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进行舆论宣传,非理性的爱国舆论最终会导致爱国行为的扭曲,甚至产生暴动。
参考文献:
[1]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胡萨国家认同教育何以可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05)
[3]荆其诚,林实贤心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28
(责任编辑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