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磊
摘要:通过对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名在校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并采集对比教学前和教学后学生的基本身体数据,对其进行“1+2”与“1+1+X”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两种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两种教学模式相比较,“1+1+X”课程教学模式较“1+2”课程教学模式效果更佳;(3)“X”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议:(1)根据自身状况,确定适合自己的“X”数量和标准;(2)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研究意义
(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效性不强,教材建设滞后,公共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素质发展结合不紧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这对进一步加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尤为重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二)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教學理念,也是体育教学始终贯彻的基本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切实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体育课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直接目的是学生健康,最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本研究比较接近的有张尚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1+1+1+俱乐部”模式的探索》一文剖析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提出“1+1+1+俱乐部”模式,并对教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葛振营《“1+X”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一文提出了“1+X”体育课程模式;刘斌等《公共体育“1+2”与“1+1+X”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一文分析了“1+2”与“1+1+X”两种模式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模式的差异。这也是与本研究最为接近的一项成果研究,差异性在于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一个是针对本科院校,本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学校2016级学生200名,其中,两个男生班学生60名,四个女生班学生140名,年龄18—20岁之间,身体机能水平正常,无运动性障碍。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分组
按照课程安排,将其中一个男生班学生30名和两个女生班学生70名采用“1+2”教学模式,另外一个男生班和两个女生班采用“1+1+X”教学模式,教授内容为篮球、排球、太极拳、田径。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标准的双独立组对比试验,教学班级是按照男女生自然分班,各班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备课、教学;实验前后采用相通的测试人员、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和标准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等指标进行测试。
3.测试指标和方法
身体形态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为耐力跑(男1000m、女800m)、立定跳远、50m跑、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身体机能测试项目为坐位体前屈、肺活量。测试程序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组内、组间的t检验。
四、“1+2”、“1+1+X”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公共体育“1+2”课程教学模式是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1”指每周1次40min的体育(技术)教学课;“2”指每周1次40min的体育锻炼课,每周1次40min的课外体育锻炼。
公共体育“1+1+X”课程教学模式是“1+2”课程教学模式的延续,第一个“1”指每周1次40min的体育(技术)教学课;第二个“1”指每周1次40min的体育锻炼课,而X是指每周X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与“1+2”模式相同,这里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的1次课外锻炼,到现在的X次(要求不低于2次)课外锻炼。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1+2”与 “1+1+X”教学模式对男子大学生体质影响对比分析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对实验班级男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正常教学,在教学前将实验班级男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耐力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身体机能(肺活量)数据做一统计,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再次采集学生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系统对“1+2”组及“1+1+X”组的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得出一系列的数据,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对男子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差异性。(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两种教学方式均可以提高大学生男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尤其是在力量和耐力性项目上提高更明显一些,但在提高的程度上,“1+1+X”教学方式明显高于“1+2”教学方式,这主要取决于X因素,即锻炼的次数。
(二)“1+2”与 “1+1+X”教学模式对女子大学生体质影响对比分析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对实验班级女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正常教学,在教学前将实验班级女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耐力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身体机能(肺活量)数据做一统计,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再次采集学生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系统对“1+2”组及“1+1+X”组的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得出一系列的数据,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对女子大学生体质影响的差异性。(见表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两种教学方式均可以提高大学生女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尤其是在耐力性项目上提高更明显一些,但在提高的程度上,“1+1+X”教学方式明显高于“1+2”教学方式,这主要取决于X因素,即锻炼的次数。
(三)“1+2”与 “1+1+X”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比分析
本研究除了分析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以外,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做了一项统计,主要包括正性事件、负性事件、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家庭等几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得知,课余时间锻炼次数多的同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明显优于仅仅上体育课的同学们,可见X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
六、小结
通过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验数据对比,“1+2”与 “1+1+X”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但后者提高的程度更明显,效果更佳,这主要取决于锻炼次数较前者更多,由此可见,在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锻炼次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尚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1+1+1+俱乐部”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葛振营.“1+X”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