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奕
摘 要:通过对宁波眼镜设备行业从业人员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目前行业内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是企业对技能人才评价没有积极性。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学模型,推导出企业组织职工培训、评价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并论证了政府在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17)02-0071-05
1 目前行业内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眼镜设备行业的大小企业共有500多家,主要集中在眼镜定配销售领域,生产制造型企业不到30家。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民营占绝大多数,规模较小,80%的企业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内。目前,行业内从业人员约9000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约占2%左右,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技术工人在行业内短缺现象严重,局部地区出现了“技工荒”,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一方面,行业内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生产和销售的技能要求,导致生产的残次品率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行业的美誉度;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为技能人才建立技能发展的晋升通道,导致行业内人才流动性大,流失率高,许多企业主反映,招来的工人留不住。
从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实际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有9家单位,但没有1家眼镜设备行业。
2 原因分析
我市眼镜设备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没有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主要原因,据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认知度较低。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和职工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技能鉴定评价不了解,不知道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用,也不知道持证的好处。
第二,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颁布滞后于技术进步和企业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企业有参加评价的愿望,但由于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和评价题库等基础条件不具备而放弃。
第三,不少企业对技能人才评价不感兴趣,没有積极性。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领导对职工培训表面上很重视,但实际上没有制度、没有规划、没有投入。一些培训机构反映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培训难组织,即便是免费培训、上门培训,许多企业也觉得麻烦、影响生产,特别对参加评价,更是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材料,甚至担心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被其他同行挖走。
3 经济学分析
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如果仅仅把它归结为企业主的认识问题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由于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培训(评价)视为企业的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因而可借鉴成本收益分析法,计算出培训(评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综合评估某一培训(评价)项目的好坏。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测算培训(评价)活动开展前后职工绩效的变化和企业的成本投入,从而得出培训(评价)的净收益。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E=(E1-P)譚譙-C1+E2-C2
其中:
E-培训(评价)项目效益;
E1-培训前后每个受训者1年内产生的效益的增加值,包括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产值、因差错减少而节约的成本等;
P-培训(往往是在参加评价并获证)后每个受训者1年中收入的增加额;
T-受训者技能提升后创造效益可持续的年限;
S-参加培训的人数;
C1-培训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培训大纲、教材等开发费用,培训教室建设、设备器材购买支出。可变成本包括培训师资费用(如请外部师资,则还应包括差旅费),场地设备租赁费,培训期间受训者的工资,培训过程中实训材料的损耗成本,等等;
E2-企业组织评价带来的效益,包括在招投标、企业评优中的加分,企业的社会声誉,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增加等;
C2-评价成本,包括企业岗位标准和考评标准的开发成本,企业建立评价体系(如设立鉴定站)的人员和管理成本,考评员费用,评价期间的职工工资,上交鉴定中心的鉴定管理费,等等。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
1)当满足条件1,即(E1-P)譚譙-C1>0时,说明这个培训项目能给企业带来正的净收益,企业的决策人会倾向于投资,且净收益越大,企业进行这一培训的积极性会越高。
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中型企业更加愿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为什么企业愿意对职工进行初级技能培训而不愿进行中高级技能培训等现象。
2)当满足条件2,即E>0且E2-C2>0时,说明企业组织职工培训,并参加评价能给企业带来正的净收益,企业的决策人会倾向于投资,且净收益越大,企业组织评价的积极性会越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宁波市多数眼镜设备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类培训工作,少则几天,只进行简单的规章制度、生产安全培训;多者半年到1年,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技术技能等培训。但为什么这么多企业组织培训,而培训后参加社会化鉴定或申请进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又那么少呢?从模型分析我们知道,培训决策和评价决策是2个不同的决策项,二者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不同的。
在现实中,符合条件1相对容易,特别是初级技能是职工上岗的必备技能,不具备则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进行培训,而且培训后职工劳动生产率提升,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企业也愿意组织培训。
而要符合条件2,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则很难。因为如果开展评价,一方面,可能会增加成本C2:在当前国家评价题库标准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要自己组织专家开发企业岗位标准和考评标准,添置评价的设施设备,动辄二三十万元一台。以眼镜设备为例,据了解,开展评价工作的前期启动资金至少在50万元以上,评价开展过程中,还要支付原材料损耗、考评人员费用、上交鉴定中心鉴定管理费,据测算人均约250元。另一方面,评价带来的额外收益却不明显,甚至可能还是负的:因为职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提高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向企业要求增加待遇;也可能会加速职工流动,减少了为企业的服务期限,等等。因此,尽管评价可以对培训效果和职工的技能水平进行检验,对企业有利,但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测评达到相同的目的,而相对来讲成本会低得多,这也是企业开展评价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4 政策建议
4.1 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眼镜设备行业的调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还是一块短板,直接拖累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导致高技能人才数量少、比例低。按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要达到这一水平,要求我们在未来一段不长的时间内,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工作必须实现一个大跨越,尤其要发挥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4.2 开展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经济学条件
要让更多的企业参加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来,按模型分析,必须满足条件2,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动力和积极性。但由于培训(评价)活动具有天然的正向外部性,即成本由企业承担,但利益却没有在企业内部完全实现,由企业、个人和社会共同获得,导致企业的培训(评价)活动严重不足,没有达到最优化状态。
培训活动的正向外部性表现在:对职工个人而言,经过培训,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即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得到了增加,而一旦职工离职,这部分增加的人力资源也随之流失,这部分利益企业无法获得;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职工技能提升,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得到提高,相应地多缴了税,而减少了失业风险和社会负担。
评价活动具有更大的正向外部性,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凭证,由职工持有,它降低了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成本,对个人有利;目前国家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评价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政府更準确地掌握全社会劳动力技能信息,便于宏观决策,对政府有利。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对正向的外部性进行补偿,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培训(评价)活动进行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满足这一条件,从而达到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职工技能培训和评价的目的。
4.3 具体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可以从减少企业的评价成本和增加企业的评价收益二方面入手,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4.3.1 减少评价成本(C2)的政策建议
1)对申请参加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企业,经认定后给予一次性的开办费补助(相当于起动资金),用于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补充必要的评价设备、开发企业岗位标准和考评标准等等。
2)加大对企业开展技能人才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一方面,鉴定中心要组织收集和整理职业分类、现有职业(工种)的标准(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题(卷)库、教材(含通用的、行业的)等,编制目录印发给企业,供企业参考;另一方面,鉴定中心要编制适合宁波市实际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手册,建立标准化的评价制度、组织架构、企业岗位标准和考评标准的模板,方便企业参照和模仿。同时,针对每个企业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3)发挥企业对评价工作的主体作用,把评价权限下放给企业。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支持企业在符合国家关于技能人才评价总体要求和流程的前提下,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对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过程业绩评定、综合评审等模块和典型工件加工、模拟操作、现场考核等考评方式灵活运用,允许企业根据生产进度科学组织,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做到既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又能真正考出职工的技能水平。职业技能评价原本脱胎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自主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可以由企业说了算,政府做好引导、服务和质量监管工作。
4)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高标准建立一批技术和设备先进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免费为企业提供实训和评价服务,降低企业评价的成本。
5)专门出台面向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补贴和奖励政策,加大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补贴和奖励力度。一方面把参与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作为当然的政府补助定点机构;另一方面对企业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给予企业补贴和奖励。考虑到目前迫切需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所以要在补贴和奖励上拉开档次,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实行重奖。
4.3.2 增加评价收益(E2)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的监督,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单位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2)要允许企业在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中约定由企业支付培训费用的职工必须为企业服务一定的期限,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职工必须支付违约金给企业,在保障职工参加培训评价权益的同时,也保障企业对培训评价的收益权。
3)研究出台可以给参加技能人才评价的企业带来利益的各类配套政策。可能的政策包括:在高科技企业评选等各项评优中对于技能人才持证比例进行规定和要求;在技师工作室设立和“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中给予优先地位;加大对技能人才评价做得好的企业和企业主进行表彰和宣传,等等。
最后,我们认为,针对企业的需求和特点,研究、制定、出台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发动、支持鼓励企业更多更好地开展企业技能评价工作,宁波市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王丽梅,张宗坪.有效的员工培训:效率+效果――基于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3]蒋亚芬.建立企业内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培训,2007(4).
An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killed Personnel in Enterprises
――With Ningbo glasses equipment industry as an example
FAN Lin-yi
(Ningbo Ming Sing Optical R&D Co., Ltd.,Ningbo Zhejiang 315000,China)
Abstract:A sampling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ondition of practitioners holding the national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in Ningbo glasses equipment industry.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not optimistic.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enterprises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skilled personnel. By using the economic model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prerequisite has been derived for th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staf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role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play in promoting the skilled personnel evalu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evaluation; economic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