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 李冰
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我国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要实现在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之策在于如何精准扶贫进而精准脱贫。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科学全面地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的必要性、措施和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07-03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toughest mission of china,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re context of the socialist nature,the ultimate goal to liber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To realize goals, ensuring the poor people are on track to get rid of poverty in 2020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in 10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basic strategy is how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n poverty eradication accurately.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ar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ly. Thu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necessity, measures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的高校是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乃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从根本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既要在改进中加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理论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也要聚焦于当下的四情(世情、国情、省情、民情),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到脱贫攻坚一线地区,实现精准扶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新课改形势下的内在需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适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方式得到探索。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传统观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重视程度不够,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1];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理论过于抽象,大多数仅依靠知识传授,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手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用碎片化、随意化、白热化的方式侵蚀网络舆论的高地,严重威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动摇了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影響了高校成为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模范之地。
(二)高校承担扶贫工作的角色需求
开展精准扶贫,既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延伸和拓展,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2016年1月22日上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的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54所高校宣读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倡议筹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扶贫委员会,动员高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017年6月21日,山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在全省3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文件。山西医科大学积极响应,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接受生动的国情、省情和民情教育,将脱贫攻坚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高校作为智力的“孵化器”和知识的“播种机”,抓好精准扶贫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要求,更是彰显行业优势的根本所在和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的现实需求
目前面临尚未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弱、贫困程度比较深的现状使得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处于全面突破的“瓶颈期”。一些自然因素如山高沟深偏远,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季节性和社会因素如产业基础薄弱、链条短、吸纳劳动力有限成为了贫困地区顽固的障碍。但贫困人口“自身短板”问题也十分突出。大多数劳动力观念传统、缺乏技能,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少数贫困村民更是抱有“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寻根溯源,长期以来该地区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缺失,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滋长了这些阻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不良思想和现象。为让贫困村民真正意义上脱贫,就要及时、有效解决贫困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而这恰巧就是高校参与扶贫所要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精神扶贫
贫困地区村民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是落实、衔接和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各个环节的前提条件。[3]针对贫困村民脱贫意识倦怠问题,山西医科大学扶贫实践队做了以下工作:认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提高村民知晓度,增强村民脱贫自信心;增强贫困村民的参与度,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举办村民联欢晚会、张贴扶贫攻坚宣传标语、将村民勤劳致富的故事改编成舞台剧,将教育融入到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推力和价值引领作用,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勤俭奉献等精神在贫困地区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教育扶贫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习俗只是导致其贫困的外部原因,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而形成的“教育匮乏-就业困难-收入低下-贫困-教育更匮乏”恶性循环随处可见,导致贫穷代际遗传。[5]只有教育扶贫才是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并且教育扶贫从孩子抓起,指向未来,更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山西医科大学扶贫实践队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成长小组、兴趣小组、身心教育小组以及学习小组,结合个案服务,全方位培养儿童学习意识、兴趣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提供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精准辅导和家庭回访,建立互联网精品课堂。
(三)科技扶贫
让村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获利最大是调动贫困村民脱贫积极性、主动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促成其思想转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最灵验的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扩大贫困村民利益获得,最重要的是让村民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山西医科大学链接省内农业高校资源,推广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提高贫困村民种植能力和致富能力;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发放宣传材料、书籍,提高贫困村民自主学习能力;将科普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开展科普讲座、科普下乡等活动,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贫困地区都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绿色农产品,正好可以将此作为支撑平台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为科技扶贫提供支撑。[6]扶贫实践队员以当地贫困户的健康农产品进行创业,依托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实现贫困村民的增收脱贫。
(四)医疗扶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全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没有全民健康,哪有全面小康,哪能做好脱贫攻坚?山西医科大学学生举办生理、心理、中医药、膳食营养、突发疾病自救等健康知识的讲座,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饮食方式,提高村民对食品的鉴别能力。通过提供医疗帮扶和医疗政策的双重服务,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基层卫生院,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宣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增强村民政策获得感和维权意识。在不完全依赖先进仪器的条件,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看病救人的技能,让学生真正看到村民的疾苦,提高为村民服务的思想高度,接受真真切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医疗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需要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消灭贫病交加,防治并行才会最大程度做到釜底抽薪,从源头上遏制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政府层面
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识别上下实功、精准帮扶上办实事、精准管理上出实招、精准考核上见实效。高校参与精准扶贫,首先是要与贫困地区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去影响政府干部的扶贫工作。第一,完善扶持政策,推进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困因原因类型施策,动态管理扶贫对象;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和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优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等扶贫资源;第三,强化监督问责,给予扶贫对象充分知情权,警示形式主义,严格执行问责。高校与政府部门积极对接,赢得村民认可,干部、村民、学生凝神聚力同心干,突破久攻不下的脱贫瓶颈。
(二)高校层面
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当仁不让、勇担重任,结合扶贫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高校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考核方式[7],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迸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为精准扶贫工作贡献力量。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引入社会热点,发散学生思维;注重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创新教学形式。增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既开阔视野,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化考核方式。社会实践分数计入期末成绩,教师授课进行量化评分和课时恰当分配,构建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除此之外,高校还在构建思想政治实践基地、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給予高度支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社会层面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13亿中国人携手前行。”政府主导着政策优势,高校有大量人力、智力,企业有雄厚的物资支撑,公益组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媒体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所以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政府或高校是不能完全实现的,需要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首先,高校学生与贫困地区不同群体、阶层沟通交流,收集整合信息,细致评估贫困地区的现状与需求,再通过网络让社会大众接触到贫困一线地区,加强舆论引导和社会众筹,为社会顺利援助架起桥梁。其次,高校学生主动加入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实践,服务社会,传递爱心和善心,从不同视角去探索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具体实现路径。最后,依靠自身力量统筹扶贫资源,引导优化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体跨界共创,协调发挥不同社会力量的特点和特长,建立一个开放的“朋友圈”去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多种力量的同步共振。
参考文献:
[1]朱娅.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调查与提升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3):31-35.
[2]李永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24-28.
[3]管明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农村脱贫攻坚大合力[J].三农视野,2016(09):9.
[4]高艳.浅谈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新西部,2016(14):19-26.
[6]陶康乐,黄铭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对口脱贫工作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2017(268):54-55.
[7]王亚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