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这一项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在线学习行为;在线学习效率;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3-0014-04
一、前言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深入影响,在线学习日益成为全民学习的重要手段,人们的学习行为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移动学习终端、MOOCS等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在线学习人数井喷式涌现。由于在线学习的个体特征有异,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有别,不同学习者因不同的认知水平使得在线学习的效率并不见得有传统教学的学习效率高。因此研究在线学习行为,寻找有利于提高在线学习效率的办法,对在线学习的推广和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学习行为研究述评
(一)社会认知理论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认知心理学,认为思考是产生行为的根本原因,即人的行为是由其内部的心理过程所决定的,这与早期排斥思维意识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理论完全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班杜拉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认知、环境作用对人的行为影响都非常重要,否定了上述理论单向决定的观点,最后指出行为、环境和个体认知三个方面是互相影響、三元互动的关系,构建了“三元互动”行为决定模型[1]。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在对以往行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强调人的社会性,并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提出对人的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理论工具,对研究在线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国内外对学习行为的研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能考虑“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从中寻找学习行为的特点,找到改善学习行为的办法。
(二)国外学习行为研究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对学习行为的研究比较普遍。宏观层面的研究有:皮亚杰自我中心论认为人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解,在认知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地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但随着主客体相互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平衡,个体可将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叫“去中心化”;塞尔曼(Selmam)认为人们在看问题时有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能力,叫观点采择能力,同时要求个人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格林沃德(Greenwald)的内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与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相对应,还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即内隐社会认知。微观层面的研究有:Thomas L.Good和Jere E.Rrophy,就如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提出了“个人性、合作性和竞争性”三类任务结构[2];Durbrow等将学习行为作为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学习行为(包括焦虑度和注意力)对成绩的影响占32~35%,并提出调整学习行为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结论;Cartledge和Milburn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环境来促进良好同伴关系,进而提高有问题学习行为的学生成绩;Dolan认为消极学习行为是学习面临失败的危险信号。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学者们对学习行为的研究更多地强调个体认知与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个体认知与环境又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些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行为研究成果对帮助我们分析在线学习行为的动因,分析在线学习行为的问题,提升在线学习行为的效率更具有普遍适应性。
(三)国内学习行为研究
国内学者对学习行为的研究多数是针对某类特殊学习群体、某种特定学习环境、某个特定的知识与学科。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有:周勇等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都对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在影响程度上,自我效能感最大,归因其次,学习动机再次(周勇等,1994);胡壮麟等在研究大学英语学习行为时指出,在学习与习得两者中,学习在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把外语习得分成“完全习得”“指导下习得”及“自学性习得”三种(胡壮麟等,1994);杨心德在对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类学生的自我有效感的水平明显低于学习优秀学生,其中学习行为有效感水平更低,且学习行为有效感弱于学习能力有效感(杨心德,1996)[3];罗立胜等在研究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时,将其分成课内、课外学习与课外交际三类行为,其中课内学习行为又分成静态式与动态式,按8:2分配,课外学习行为又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按3:7分配,课外交互行为可分为互动式与单向交流式,按3.5:6.5分配(罗立胜等,2001);李伟等指出大学生学习行为模式与学习效果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但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教学管理与教课程资源满意度低,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没有发挥班级在学习中的作用等学习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李伟等,2006);曹威麟等在分析师生心理契约对学习行为影响时,指出高校对师生心理契约的管理和利用,应该从设定“最近发展区”、构建个性化的心理契约和恪守公平约定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师生心理契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激励(曹威麟等,2007);鲍威指出扩招后高校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可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顺应型和排斥型四类,而高匹配型比例学生只占三成,被动顺应型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的主流,各类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出有明显的异质化倾向(鲍威,2009)[4]。
(四)学习行为研究评价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学习行为的研究都倾向于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即重视个体特质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又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同时注重二者对学习行为的相互影响研究,只是研究的对象与方式不同而已。这些学者对社会认知行为理论的贡献无疑是添砖加瓦。但在研究学习行为时对社会认知理论本身的研究没有深入,也没有大的突破;另外,虽然学者们能够以社会认知理论来指导整个学习行为的研究,但研究内容仍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一种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行为理论,感觉零乱,导致后续研究没有理论指导。
三、在线学习行为研究述评
互联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的思维,也改变了人的行为,学习行为也不例外,当加入“网络”这一因素之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测与不可控的因素,这为学者们留下一大片空间来探讨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
(一)国外在线学习行为研究
国外对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仍然是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只是在研究的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有学者侧重从个体特质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侧重从环境角度进行研究。从个体特质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Dania Bila通过分析比对大学生与中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时发现二者在分析、策略、学习意识保留、注意力、自我调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后者明显比前者好;Ehrman和Oxford(1989)在研究性别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时发现女性在普通学习策略、功能性实践策略、语义交际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这四类语言学习策略上的使用明显强于男性。从环境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Fred P(2005)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习的动机是影响网络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Rob et al.(2004)等的研究指出在线学习中动机的高低与学习成绩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Davis给出了一种技术接受模型来解释在线学习形式的认可程度这种态度对在线行为的影响;Matthew S.Eastin和Robert La Rose研究表明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者先前的上网经验、自我轻视、社交成果和信息成果与有较大的相关性[5];Dianna(2004)研究发现网络效能感能显著影响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传统学习或网络学习)[6];Mei-Mei(2005)研究发现包含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网络教学设计会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学习,更加敢于挑战,对学习材料价值的评价增高,对课程理解、学习成就更加有自信;Doo(2004)比较分析了韩国与美国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后发现,韩国学生仅在学习控制上高于美国学生,而在内容相关性、课程兴趣、强化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则比较低,反映了不同文化取向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在线学习行为研究
国内对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更显全面和深入。我们将国内对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分“概念内含、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三方面进行阐述。概念内含研究方面,有王丽娜(2003)提出的“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与学习环境双向交互过程”和彭文辉(2006)提出的“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学习行为”两种定义,共同的观点是在线学习行为的环境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全新沟通机制,一个是丰富学习资源,前者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后者强调是一种远程学习行为[7];对在线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刘儒德等(2004)提出的在线学习效果不仅与学习资源内容有关,还受学习者某些特征影响,只有当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的环境和过程相匹配时,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黄海林(2011)等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及在线学习者自身与在线学习行为的关系,应用系统方法构建了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模型包含网络环境与网络学习者自身等因素,以网络为目标和以任务为核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他们认为在这个系统中,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破坏都会影响在线学习的效果。对在线学习行为特征研究方面,一般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总结行为特征,如黄萍(2004)的“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彭文辉等(2007)的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查分析,杨丽娜等(2008)的“远程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周晶晶等(2011)的“社区网络学习者特征的调查分析”等,重点放在观念转变、技能形成,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时间、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上进行研究;李国敏(2001)通过与传统学习方式对比提出网络学习行为具有“技能的科技性和专门化、情境的虚拟化、控制的自主化、文化背景的全球化”等特点。
(三)在线学习行为研究评价
国外学者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个体特质角度来研究在线学习行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同样,国内学者从“概念内含、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三方面对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基础也是来自于社会认知理论,所有学者都不再单纯从环境角度,或单纯从个体特质角度来研究在线学习行为。
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基于学习行为研究基础之上,学习行为不论怎样发生变化,始终不能脱离学习行为的本质,因此,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应当以学习行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国内外学者都遵循了这一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行为的研究本身就很零散,缺乏系统的学习行为的理论研究,这就导致了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系统性不强。
[参考文献]
[1]Barnard,L. Paton,V.,& Lan,W.Online Self-Regulatory Learning Behaviors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Course Perceptions with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08,9(2):1-11.
[2]Thomas L.Good,Jere E. Brophy.(美)著,陶志琼译.透视课堂(第10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心德.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6(3).
[4]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5]Rob Koper, Bill Oliver. Representing the Learning Design of Units of Learning [EB/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4,7(3): 97-111.
[6]Dianna J S..Engagement with Mathematics Courseware in Traditional an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lationship to Motivation, Achievement, Gender, and Gender Orientation [D]. Emory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2004.
[7]彭文輝.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段庆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周个妹]